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讲评课的效率直接制约着复习效率。要想上好讲评课: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练情”;其次,要评点分析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再次,要总结拓展深化学生的认识。
关键词:讲评课 练情 评讲分析 总结拓展
讲评课是复习时的常见课型,讲评课的好坏直接制约着课堂的复习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怎样上好讲评课,使讲评课的效率最大化,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引发我对讲评课教学思考的是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失败。为了迎接期末,每位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复习工作,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学生做了很多练习,老师也对练习进行了全面的讲评,最后期末考试还是“一塌糊涂”。再看看试卷很多题型是学生练过了,老师讲评了,可学生依然错误百出,看到此,不免很生气,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但掩卷沉思,我感觉不能把这一切过错都归在学生身上,学生练习虽然做了很多,但老师讲评不到位,流于形式:满堂灌,题题讲,无重点,无突破,在这种低效的劳动中进行着语文复习,学生怎么能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讲评课,提高学生的成绩,我想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练情”
讲评课,首先要搞清楚讲评什么,也就是要抓住讲评的重点。只有找准问题、抓住关键,讲评才有针对性,这就需要老师精心批改试卷,并对批改的试卷进行分类、归纳、统计,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我只是布置学生练习,没有及时批改,不了解学生训练的实情,更不了解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如此组织讲评,缺乏针对性,题目从头到尾一一讲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讲评效率可想而知了。
只有实战演练的训练,精细认真的批改,才能为讲评提供准确素材和依据,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限时完成指定练习,多渠道批改练习,及时统计各练习题得分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年级每人都发了一本作业批改记录,批改记录的项目很多、很细,在批改练习时随时记录下学生训练中的典型错误,这样上课时就能对症下药了。
二、评点、分析、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所谓评点,就是评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错误,评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题目要求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回答。在讲到了《北国秋叶》这篇阅读理解时,其中有一题问:“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北国的秋叶?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一点或两点,不全面,甚至有的学生写了不该回答的要点。讲评时,首先要求学生看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强调学生审题;再联系课文发现作者直接抒发这一感情是在文末,作者既抒发了感情,又收束了全文。因此答题要着眼全文,了解作者每段对北国秋叶的描写,然后再归纳整合,分点回答。
三、总结、拓展、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近我讲评了一道诗歌鉴赏题。那是林景熙的《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题目是:“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答不到“重点”上,失分率比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讲评时,先要求学生将该字放到原诗中,展开联想描绘画面,描绘之前适当点拨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周围环境如何?诗人在干什么?)经过点拨,学生再融入想象,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这幅画面,感悟作者的感情。学生轻易地就回答出“孤独”“无聊”的心境。而这两个动作就能形象传神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诗歌鉴赏中“练”字题型的答题规律,学生讨论后,思路基本清晰,最后老师归纳一下答题要领:(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诗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紧接着就出示了白居易的《黄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提问学生“这首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传神,为什么?”很多學生都看出“看”字用得好,原因分析得很全面、到位。我想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学生实时训练,教师认真批阅是确定讲评内容的依据,学生答案正确,答题规范教师就不必讲评或稍作提示,学生训练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就应该详细点评甚至反复点评,评点分析是讲评课的方式方法,评讲课落脚点在于评点,而非讲解;拓展总结是对讲评内容的提升,是理性的飞跃,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白素云.《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课研究》.语文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关键词:讲评课 练情 评讲分析 总结拓展
讲评课是复习时的常见课型,讲评课的好坏直接制约着课堂的复习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怎样上好讲评课,使讲评课的效率最大化,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引发我对讲评课教学思考的是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失败。为了迎接期末,每位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复习工作,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学生做了很多练习,老师也对练习进行了全面的讲评,最后期末考试还是“一塌糊涂”。再看看试卷很多题型是学生练过了,老师讲评了,可学生依然错误百出,看到此,不免很生气,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但掩卷沉思,我感觉不能把这一切过错都归在学生身上,学生练习虽然做了很多,但老师讲评不到位,流于形式:满堂灌,题题讲,无重点,无突破,在这种低效的劳动中进行着语文复习,学生怎么能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讲评课,提高学生的成绩,我想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练情”
讲评课,首先要搞清楚讲评什么,也就是要抓住讲评的重点。只有找准问题、抓住关键,讲评才有针对性,这就需要老师精心批改试卷,并对批改的试卷进行分类、归纳、统计,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我只是布置学生练习,没有及时批改,不了解学生训练的实情,更不了解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如此组织讲评,缺乏针对性,题目从头到尾一一讲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讲评效率可想而知了。
只有实战演练的训练,精细认真的批改,才能为讲评提供准确素材和依据,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限时完成指定练习,多渠道批改练习,及时统计各练习题得分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年级每人都发了一本作业批改记录,批改记录的项目很多、很细,在批改练习时随时记录下学生训练中的典型错误,这样上课时就能对症下药了。
二、评点、分析、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所谓评点,就是评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错误,评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题目要求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回答。在讲到了《北国秋叶》这篇阅读理解时,其中有一题问:“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北国的秋叶?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一点或两点,不全面,甚至有的学生写了不该回答的要点。讲评时,首先要求学生看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强调学生审题;再联系课文发现作者直接抒发这一感情是在文末,作者既抒发了感情,又收束了全文。因此答题要着眼全文,了解作者每段对北国秋叶的描写,然后再归纳整合,分点回答。
三、总结、拓展、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近我讲评了一道诗歌鉴赏题。那是林景熙的《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题目是:“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答不到“重点”上,失分率比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讲评时,先要求学生将该字放到原诗中,展开联想描绘画面,描绘之前适当点拨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周围环境如何?诗人在干什么?)经过点拨,学生再融入想象,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这幅画面,感悟作者的感情。学生轻易地就回答出“孤独”“无聊”的心境。而这两个动作就能形象传神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诗歌鉴赏中“练”字题型的答题规律,学生讨论后,思路基本清晰,最后老师归纳一下答题要领:(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诗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紧接着就出示了白居易的《黄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提问学生“这首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传神,为什么?”很多學生都看出“看”字用得好,原因分析得很全面、到位。我想再遇到类似的题型,学生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学生实时训练,教师认真批阅是确定讲评内容的依据,学生答案正确,答题规范教师就不必讲评或稍作提示,学生训练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就应该详细点评甚至反复点评,评点分析是讲评课的方式方法,评讲课落脚点在于评点,而非讲解;拓展总结是对讲评内容的提升,是理性的飞跃,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白素云.《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课研究》.语文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