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催化了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线教学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生态。这一年,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领域政策文件,联合多单位多次召开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会议。
在线教学实践
2月12日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
为保障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关学习资源,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上线了4649课时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主要学科课程学习资源和丰富的专题教育资源,为1.8亿名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支撑。截至2020年12月,云平台浏览次数达到24.6亿,訪问人次20.22亿,用户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及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电视空中课堂,保障了没有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居家学习,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育部还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在线教学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激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线教学常态化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亟待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教育
2月26日
教育部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文件明确了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核心目标,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八大行动”为主线,提出了11个方面32条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实施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攻坚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与2019年的工作要点相比,2020年每项任务后面都多了一项内容,即责任单位,明确各项任务的行动责任单位,注重实用性和常态化。另外,疫情暴露出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不完善,教育部将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和“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继续建设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月3日
教育部针对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提出指导意见
意见指导各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旨在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是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个课堂”政策背后的出发点,是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和助推教育现代化。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三个课堂”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的教育精准扶贫,探索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2021年将是“三个课堂”等政策持续落地的一年,同时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将会持续发挥其效用,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深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服务方式,为深入推动教育扶贫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脱贫攻坚
7月15日
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党组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及早部署、顶层设计,以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开展在线教学,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要深入总结大规模成功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经验,认真把握好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化危为机、主动求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确保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必须聚焦重点、奋进攻坚,完成好教育脱贫攻坚政治任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深化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教育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
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8月19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各相关部门通过全面部署摸底,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了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 “家校(园)共育”数字化
9月3日
第三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園)遴选工作启动
疫情期间,“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有效地发挥了对家长的指导作用,显著提高了居家学习的质量。基于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教研部联合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指推办)等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了第三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遴选工作,期望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探索在数字背景下“家校(园)共育”工作的新模式、新经验、新路径。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上海市、山西省、吉林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试验区、试验校(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疫情期间,对数百万家庭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家校(园)共育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
创新评价工具
10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方案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还能使评价方法更加多元、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为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融合
10月29日
教育部科技司开展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荐遴选工作
教育部科技司计划继续遴选若干个地方积极、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以“试验—推广”模式开展示范区建设有利于积累区域推进经验,是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的稳妥方式。因此,教育部层面对示范区的遴选,有利于凸显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有利于彰显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2021年,以示范区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会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教育信息化走完“最后一公里”积累更为丰富的资源,探索更加成熟的经验。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12月7日至8日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会议以“培养新能力 迎接智能时代”为主题,探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研究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和育人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莫库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在线致辞,包括斯洛文尼亚、阿联酋等国教育部部长在内的40多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私营部门代表在线出席会议。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全力实施2030年教育议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展望。
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通过的《北京共识》的出台与落实,为全球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推动互学互鉴、共享优质资源、携手实现教育2030目标增添了助力。陈宝生表示,中方愿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各方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更加深入参与全球重大教育行动与教育治理。
规模化因材施教
12月11日
第三届智能教育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会议旨在面对新时代个性化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落地应用,促进智能教育深入发展。会议还发布了《2020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聚焦智能教育深入发展中的“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是继《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2019)》发布以来智能教育行业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因材施教和人工智能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命题和重大课题,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不仅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也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在疫情常态化下及后疫情时代,要抓住机遇谋划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达成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线教学实践
2月12日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
为保障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关学习资源,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上线了4649课时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主要学科课程学习资源和丰富的专题教育资源,为1.8亿名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支撑。截至2020年12月,云平台浏览次数达到24.6亿,訪问人次20.22亿,用户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及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电视空中课堂,保障了没有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居家学习,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育部还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停课不停学”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在线教学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激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线教学常态化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亟待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教育
2月26日
教育部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文件明确了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核心目标,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八大行动”为主线,提出了11个方面32条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实施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攻坚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与2019年的工作要点相比,2020年每项任务后面都多了一项内容,即责任单位,明确各项任务的行动责任单位,注重实用性和常态化。另外,疫情暴露出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不完善,教育部将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和“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继续建设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月3日
教育部针对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提出指导意见
意见指导各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旨在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是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个课堂”政策背后的出发点,是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和助推教育现代化。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三个课堂”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尤其是“三区三州”的教育精准扶贫,探索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2021年将是“三个课堂”等政策持续落地的一年,同时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将会持续发挥其效用,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深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服务方式,为深入推动教育扶贫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脱贫攻坚
7月15日
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党组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及早部署、顶层设计,以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开展在线教学,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要深入总结大规模成功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经验,认真把握好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化危为机、主动求变,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确保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必须聚焦重点、奋进攻坚,完成好教育脱贫攻坚政治任务,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深化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教育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
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8月19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通过联合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社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各相关部门通过全面部署摸底,对网站、平台、应用程序等开展集中治理,堵塞管理漏洞,总结有效措施,形成了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长效工作机制。 “家校(园)共育”数字化
9月3日
第三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園)遴选工作启动
疫情期间,“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有效地发挥了对家长的指导作用,显著提高了居家学习的质量。基于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教研部联合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指推办)等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了第三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遴选工作,期望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探索在数字背景下“家校(园)共育”工作的新模式、新经验、新路径。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上海市、山西省、吉林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试验区、试验校(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疫情期间,对数百万家庭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家校(园)共育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系统化。
创新评价工具
10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方案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还能使评价方法更加多元、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为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融合
10月29日
教育部科技司开展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荐遴选工作
教育部科技司计划继续遴选若干个地方积极、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以“试验—推广”模式开展示范区建设有利于积累区域推进经验,是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模式和技术的稳妥方式。因此,教育部层面对示范区的遴选,有利于凸显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有利于彰显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2021年,以示范区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会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教育信息化走完“最后一公里”积累更为丰富的资源,探索更加成熟的经验。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12月7日至8日
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会议以“培养新能力 迎接智能时代”为主题,探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研究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和育人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莫库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在线致辞,包括斯洛文尼亚、阿联酋等国教育部部长在内的40多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私营部门代表在线出席会议。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全力实施2030年教育议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展望。
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通过的《北京共识》的出台与落实,为全球各国加强政策对话、推动互学互鉴、共享优质资源、携手实现教育2030目标增添了助力。陈宝生表示,中方愿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各方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更加深入参与全球重大教育行动与教育治理。
规模化因材施教
12月11日
第三届智能教育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会议旨在面对新时代个性化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落地应用,促进智能教育深入发展。会议还发布了《2020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聚焦智能教育深入发展中的“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是继《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2019)》发布以来智能教育行业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因材施教和人工智能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命题和重大课题,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不仅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也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在疫情常态化下及后疫情时代,要抓住机遇谋划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达成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