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时体态”标记:理论挑战和应对方略——兼论汉语“了”的定性

来源 :当代语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并评论Nordlinger和Sadler (2004a)一文.该文综述跨语言、跨地域的一个事实,即名词带独立的“时体态”标记(TAM),而且传递句子命题的时体态信息.这一事实是对正统的词类理论、屈折形态理论、论元结构理论的挑战.然后以汉语为重要参照,讨论应对这一理论挑战的思路和方略.思路是用“名词为本”超越“动词中心”,用“对言格式”超越“主谓结构”,将名词和动词以及主语和谓语都视为性质同为指称语的对等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确立一种根植于对话互动的对称互文结构.具体的应对方略是语用学性质的,概括起来讲三句话:事亦物也;物莫非指;TAM为时空合一的直指符.这样定位的TAM有助于重新认识汉语“了”字的性质,“了”可以阐释为一个时空一体的直指符,言者有意用它来指明事物的“存现”.
其他文献
为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路径,本文提出“戏剧思政”教育思路,运用跨学科的育人理念,融合德育、美育与智育,试图探索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戏剧教育教学实践为手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方法论.
在戏曲创作和传承过程中,戏曲音乐的创造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发挥着“根”和“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戏曲乐队的伴奏群体.它不仅对主奏乐器有很好的衬托和辅助,同时,也使戏曲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笔者试图对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用怎样的演奏方法充分发挥好“根”和“基础”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