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生物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掌握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放任课堂,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以全新的姿态,主导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能力掌控整个教学。以前,教师备好课后,一板一眼地进行讲解,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不用担心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师好像权威者。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灵活,有可能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生物知识本就有着更深入的内容,更广泛的联系,如果教师不做充分准备,很难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生物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较渊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给学生全面的指示,帮他们主动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生物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体会,与教学一线教师共商榷。
一、要有更深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千变万化,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适当地重新组合,及时查缺补漏,以便于学生清晰且有条理地掌握所学知识。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就造成课堂内容讲得片面、不正确,或者知识之间孤立,不能有机地串联在一起,都影响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关于属于分解者的生物,初中教材中只提到了腐生的细菌、真菌。而腐食性的动物如秃鹫、蚯蚓等大型分解者就给忽略了。教师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渗透,以免为以后的高一级学习造成误解。营养级的知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冀少版都没有充分编写,如果生物教师没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漏洞,他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食物链中生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能量传递规律。
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各处,控制着各项生命活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神经原细胞结构特殊,比一般的细胞多了树突和轴突,它们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分布构成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的名称也有所不同。同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如果在大脑,就称为大脑皮层;如果在脊髓,就称为脊髓灰质;如果在脑干,就称为神经核;如果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就称为神经节。由长的树突和轴突组成的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称为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包上神经膜就称为神经。以上这些细致的比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清繁杂的神经系统名词,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教师自身如不能深入领会神经系统知识,就不能比较清楚它们的细微差别,讲得支离破碎,容易造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混乱。
某人尿液中含有糖分,就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在初学生理时,学生容易有这样的误解。教师要掌握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特定的蛋白质载体,如果原尿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就会吸收不了。当大量饮用糖水时,就会出现这种尿糖现象,所以并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正常饮食一段时间,仍有糖尿出现,并出现三多一少的情况,就是糖尿病了。
生物教师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会透过备课、课上指导等途径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二、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
再先进的教学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讲解,尤其是对难点问题,学生往往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搭建一架层层理解的桥梁,攻克难关。
遗传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教师自己要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按照一定的体系引学生入门。首先明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产生。染色体、基因在细胞内,是微观结构;性状多表现在外,是宏观的结构。要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的关系弄清楚。大小结构一致的染色体在细胞中成对存在,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等位点上存在着一对等位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其中显性基因控制产生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产生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即一对相对性状。教师只有这样帮学生领会、透析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学生入遗传知识的领域,将难点化为思维的兴趣点,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常见的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求教师明确掌握减数分裂的各个过程,尤其是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的随机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在受精时地随机结合,并借助细胞内染色体变化图示直观讲解,深入浅出地讲清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眼是一个复杂细微的器官,尤其是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仅仅靠机械的记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答学生们的疑问。睫状肌环形分布于晶状体的周围,靠后方一些,它们之间又有悬韧带的连接。当环肌收缩时,向前牵拉,缩短了睫状肌与晶状体的距离,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自身弹性回缩,晶状体曲度增大;反之,当环形睫状肌舒张时,睫状肌后缩,加大了睫状肌与晶状体的距离,悬韧带拉紧,晶状体被牵拉,晶状体曲度变小。教师还可以结合眼球的纵剖图,进一步让学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后,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记忆。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清晰地梳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把握,正确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跟随教师学会思维的方法。这样,教师也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新知识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众多的生物新理论不断被研究发现,原来课本中的知识也不断被更新补充,教师要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的课堂永葆科学活力。
总之,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生物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钻研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良好的教育资源,兢兢业业地为教育改革献上自己的聪明才智,踏踏实实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要有更深入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千变万化,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适当地重新组合,及时查缺补漏,以便于学生清晰且有条理地掌握所学知识。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就造成课堂内容讲得片面、不正确,或者知识之间孤立,不能有机地串联在一起,都影响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关于属于分解者的生物,初中教材中只提到了腐生的细菌、真菌。而腐食性的动物如秃鹫、蚯蚓等大型分解者就给忽略了。教师应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渗透,以免为以后的高一级学习造成误解。营养级的知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冀少版都没有充分编写,如果生物教师没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漏洞,他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食物链中生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能量传递规律。
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各处,控制着各项生命活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调节机制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神经原细胞结构特殊,比一般的细胞多了树突和轴突,它们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分布构成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的名称也有所不同。同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如果在大脑,就称为大脑皮层;如果在脊髓,就称为脊髓灰质;如果在脑干,就称为神经核;如果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就称为神经节。由长的树突和轴突组成的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称为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包上神经膜就称为神经。以上这些细致的比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清繁杂的神经系统名词,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教师自身如不能深入领会神经系统知识,就不能比较清楚它们的细微差别,讲得支离破碎,容易造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混乱。
某人尿液中含有糖分,就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在初学生理时,学生容易有这样的误解。教师要掌握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特定的蛋白质载体,如果原尿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就会吸收不了。当大量饮用糖水时,就会出现这种尿糖现象,所以并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正常饮食一段时间,仍有糖尿出现,并出现三多一少的情况,就是糖尿病了。
生物教师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会透过备课、课上指导等途径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二、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
再先进的教学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讲解,尤其是对难点问题,学生往往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搭建一架层层理解的桥梁,攻克难关。
遗传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教师自己要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按照一定的体系引学生入门。首先明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产生。染色体、基因在细胞内,是微观结构;性状多表现在外,是宏观的结构。要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的关系弄清楚。大小结构一致的染色体在细胞中成对存在,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等位点上存在着一对等位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其中显性基因控制产生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产生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即一对相对性状。教师只有这样帮学生领会、透析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学生入遗传知识的领域,将难点化为思维的兴趣点,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常见的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求教师明确掌握减数分裂的各个过程,尤其是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的随机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在受精时地随机结合,并借助细胞内染色体变化图示直观讲解,深入浅出地讲清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眼是一个复杂细微的器官,尤其是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仅仅靠机械的记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解答学生们的疑问。睫状肌环形分布于晶状体的周围,靠后方一些,它们之间又有悬韧带的连接。当环肌收缩时,向前牵拉,缩短了睫状肌与晶状体的距离,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自身弹性回缩,晶状体曲度增大;反之,当环形睫状肌舒张时,睫状肌后缩,加大了睫状肌与晶状体的距离,悬韧带拉紧,晶状体被牵拉,晶状体曲度变小。教师还可以结合眼球的纵剖图,进一步让学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后,不用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记忆。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清晰地梳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整体把握,正确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跟随教师学会思维的方法。这样,教师也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新知识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众多的生物新理论不断被研究发现,原来课本中的知识也不断被更新补充,教师要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让自己的课堂永葆科学活力。
总之,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生物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钻研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良好的教育资源,兢兢业业地为教育改革献上自己的聪明才智,踏踏实实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