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信息通信业走出了一条从弱到强的道路,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从传呼机到手机、从2G网络到即将迎来的5G网络……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王树明——吉林省通信公司长春市分公司南广场维护站市话工程师,这位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身残志坚的汉子,见证了中国信息通信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程。
1973年,王树明从长春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电信局做机务员工作。工作中,他积极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1982年,正在他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意外事故使他高位截瘫,连吃饭穿衣甚至是翻身都需要别人帮忙。在亲朋好友和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下,王树明鼓起了活下来的勇气并渐渐振作起来。为了能够坐起来,早日回到工作岗位,王树明开始了艰苦的锻炼。坐轮椅需要足够的腰力和臂力,他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用双手支撑起笨重的身体锻炼。臀部磨破了,双腿浮肿,他咬紧牙关坚持着。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锻炼,他终于可以在轮椅上坐起来了。可因为身体虚弱,他坐在轮椅上一动就头晕,而且关节僵直不会打弯,身体总向下滑,他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轮椅上。从病床到轮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却使王树明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1983年6月26日,王树明终于回到了他喜爱的工作岗位。
上班后,领导安排王树明在载波机房值班,为了他的工作方便,单位把他的家安置在距离载波机房 40多米的同一层楼上,王树明坐着轮椅只需一分多钟就可到达。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按设备维护需要,他所在机房的12个机架设备应该由3个人来维护,但王树明主动要求由自己一人承担,让其他同事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干不了的外线工作。
在机房值班,这项很普通的工作对王树明来说却有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因怕小便失禁,王树明就坚持吃饭少喝汤、白天不喝水、不吃水果。有时,在工作中为了捡起掉到地上的螺丝,要费上几番周折。最难的是两米多高的机架出现故障,别人抬起脚跟儿就可以更换机盘,但他却只能靠双手支撑把身躯挪到轮椅扶手上坐稳才能伸手摸到机盘。重心偏移了,身体平衡不好,一不小心就会人仰椅翻。当时,他的腰部还固定着钢板,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汗水常常把他的衣服都浸透了。每次摔倒,他都是靠自己孱弱的双臂,一寸一寸挪动身躯,重新挪回轮椅上,继续工作。
多年来,他每周都要对3748条电路设备清擦一次,每月进行一次电平测试,并对2500个载波和1248个实线用户进行呼叫,看收发信号是否达到标准,排除无声、杂音、不振铃等障碍。他精心维护着每一台设备、每一块机盘、每一条线路,及时解决设备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把机房建成了用户满意、领导放心的“安全点”,成为长春电信局第一个“免检机房”。
渐渐地,王树明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做好眼前的工作。为了尽快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他报名参加了长春邮电学院有关科目的本科函授学习,自费订阅了十多种通信方面的报刊,刻苦钻研业务,并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探索,主动参与局里的技改攻关项目。
有一段时间,用户反映电话总串广播声,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王树明知道,通信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要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为标准。他决心要攻破这个市话老大难问题。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树明冒着严寒摇着轮椅,走过冰雪路面走访了几十家用户,查勘了十几公里的线路。天寒地冻气温低,他虽然戴着手套,但握着轮椅的铁把手就像攥着一块冰,手很快就冻麻木了。由于坐轮椅的时间太长,王树明腰酸背痛,腿脚严重浮肿。可是他每天晚上回到家,匆匆吃完饭就回到机房,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实验。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他组装的第一台“电话串广播滤波器”成功了,解决了困扰用户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中国邮电业务技术经验展示竞赛三等奖、吉林省邮电业务技术二等奖。
通信行业刚起步时,通信设备种类较少,许多设备要自己研究制作。当时,时常出现局与局之间电话挂不上,用户的电话拨不出去也打不进来的问题,影响用户通话。为解决这个问题,单位领导把研究制作“25周中继铃流发生器”的任务交给了王树明。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王树明苦干了3个多月。试验中,要用一个10多斤重的铁芯变压器来组装、调试。为方便测试,王树明把变压器放在肌肉严重萎缩的腿上做试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次试验下来,他的双腿就会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肿胀得难受。但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用智慧和汗水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用户的通话质量。
成功给王树明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在这之后,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三大项电信科研课题,完成了几十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他研制的“新型中继铃流设备”和“载波电话镉镍电池恒流充电装置”还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按键电话的应急修理》《如何解决电话串广播问题》等论文,并在报刊上发表。王树明被省通信协会和中国通信协会吸收为会员。
王树明深深地热爱通信事业,珍惜自己能重新工作的機会。他也把满腔热忱投入到为群众服务当中。20世纪80年代,打电话难、装电话难、电话机坏了没地方修是普遍问题。王树明是个有心人,他默默地买来有关维修电话的书籍和零件,在机房修理间挂起了“电话机维修站”的牌子,业余时间干起了义务修理电话的活。
他义务为用户修理电话机,质量好、服务热情。时间长了,王树明义务修电话的名声远扬,不仅城区的许多用户找他修理电话,甚至外县的用户也来找他修理话机。一般情况下,王树明每天都要修上十几部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竟修了30多部,累得他吃饭时手都拿不住筷子了。有用户专门给电台寄去表扬信,送给他一本《雷锋日记》,并在扉页上写道:祝轮椅上的雷锋一生平安。10余年间,王树明义务修理话机近7万部,修理冰箱、彩电、录音机等家用电器4000多台。
多年来,王树明坚持着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永不放弃,用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傲人的成绩。他先后荣获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现在,王树明已经退休,但他退休不退热,2018年4月13日,吉林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王树明为省残联副主席。王树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着余热。
1973年,王树明从长春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电信局做机务员工作。工作中,他积极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1982年,正在他工作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意外事故使他高位截瘫,连吃饭穿衣甚至是翻身都需要别人帮忙。在亲朋好友和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下,王树明鼓起了活下来的勇气并渐渐振作起来。为了能够坐起来,早日回到工作岗位,王树明开始了艰苦的锻炼。坐轮椅需要足够的腰力和臂力,他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用双手支撑起笨重的身体锻炼。臀部磨破了,双腿浮肿,他咬紧牙关坚持着。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锻炼,他终于可以在轮椅上坐起来了。可因为身体虚弱,他坐在轮椅上一动就头晕,而且关节僵直不会打弯,身体总向下滑,他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轮椅上。从病床到轮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却使王树明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1983年6月26日,王树明终于回到了他喜爱的工作岗位。
上班后,领导安排王树明在载波机房值班,为了他的工作方便,单位把他的家安置在距离载波机房 40多米的同一层楼上,王树明坐着轮椅只需一分多钟就可到达。他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按设备维护需要,他所在机房的12个机架设备应该由3个人来维护,但王树明主动要求由自己一人承担,让其他同事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干不了的外线工作。
在机房值班,这项很普通的工作对王树明来说却有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因怕小便失禁,王树明就坚持吃饭少喝汤、白天不喝水、不吃水果。有时,在工作中为了捡起掉到地上的螺丝,要费上几番周折。最难的是两米多高的机架出现故障,别人抬起脚跟儿就可以更换机盘,但他却只能靠双手支撑把身躯挪到轮椅扶手上坐稳才能伸手摸到机盘。重心偏移了,身体平衡不好,一不小心就会人仰椅翻。当时,他的腰部还固定着钢板,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汗水常常把他的衣服都浸透了。每次摔倒,他都是靠自己孱弱的双臂,一寸一寸挪动身躯,重新挪回轮椅上,继续工作。
多年来,他每周都要对3748条电路设备清擦一次,每月进行一次电平测试,并对2500个载波和1248个实线用户进行呼叫,看收发信号是否达到标准,排除无声、杂音、不振铃等障碍。他精心维护着每一台设备、每一块机盘、每一条线路,及时解决设备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把机房建成了用户满意、领导放心的“安全点”,成为长春电信局第一个“免检机房”。
渐渐地,王树明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做好眼前的工作。为了尽快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他报名参加了长春邮电学院有关科目的本科函授学习,自费订阅了十多种通信方面的报刊,刻苦钻研业务,并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探索,主动参与局里的技改攻关项目。
有一段时间,用户反映电话总串广播声,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王树明知道,通信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要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为标准。他决心要攻破这个市话老大难问题。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树明冒着严寒摇着轮椅,走过冰雪路面走访了几十家用户,查勘了十几公里的线路。天寒地冻气温低,他虽然戴着手套,但握着轮椅的铁把手就像攥着一块冰,手很快就冻麻木了。由于坐轮椅的时间太长,王树明腰酸背痛,腿脚严重浮肿。可是他每天晚上回到家,匆匆吃完饭就回到机房,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实验。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他组装的第一台“电话串广播滤波器”成功了,解决了困扰用户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中国邮电业务技术经验展示竞赛三等奖、吉林省邮电业务技术二等奖。
通信行业刚起步时,通信设备种类较少,许多设备要自己研究制作。当时,时常出现局与局之间电话挂不上,用户的电话拨不出去也打不进来的问题,影响用户通话。为解决这个问题,单位领导把研究制作“25周中继铃流发生器”的任务交给了王树明。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王树明苦干了3个多月。试验中,要用一个10多斤重的铁芯变压器来组装、调试。为方便测试,王树明把变压器放在肌肉严重萎缩的腿上做试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次试验下来,他的双腿就会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肿胀得难受。但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用智慧和汗水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用户的通话质量。
成功给王树明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在这之后,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三大项电信科研课题,完成了几十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他研制的“新型中继铃流设备”和“载波电话镉镍电池恒流充电装置”还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按键电话的应急修理》《如何解决电话串广播问题》等论文,并在报刊上发表。王树明被省通信协会和中国通信协会吸收为会员。
王树明深深地热爱通信事业,珍惜自己能重新工作的機会。他也把满腔热忱投入到为群众服务当中。20世纪80年代,打电话难、装电话难、电话机坏了没地方修是普遍问题。王树明是个有心人,他默默地买来有关维修电话的书籍和零件,在机房修理间挂起了“电话机维修站”的牌子,业余时间干起了义务修理电话的活。
他义务为用户修理电话机,质量好、服务热情。时间长了,王树明义务修电话的名声远扬,不仅城区的许多用户找他修理电话,甚至外县的用户也来找他修理话机。一般情况下,王树明每天都要修上十几部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竟修了30多部,累得他吃饭时手都拿不住筷子了。有用户专门给电台寄去表扬信,送给他一本《雷锋日记》,并在扉页上写道:祝轮椅上的雷锋一生平安。10余年间,王树明义务修理话机近7万部,修理冰箱、彩电、录音机等家用电器4000多台。
多年来,王树明坚持着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永不放弃,用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傲人的成绩。他先后荣获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职工创新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现在,王树明已经退休,但他退休不退热,2018年4月13日,吉林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王树明为省残联副主席。王树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