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
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
一、认真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新理念,实施新教材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探究新教法,教活数学课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1、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
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單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2、横向联系,多种能力同时培养。横向联系包括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也包括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指我们的教学源于课本,又应多于课本;源于课堂,又应大于课堂.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到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它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它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3、开放课堂,学生为主调动潜能。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动态评价,发展中找自信。新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不断的练习才能完成,并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会不一致,所以,及时在不同的阶段,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用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
一、认真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新理念,实施新教材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探究新教法,教活数学课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1、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
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單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2、横向联系,多种能力同时培养。横向联系包括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也包括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指我们的教学源于课本,又应多于课本;源于课堂,又应大于课堂.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到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它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它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3、开放课堂,学生为主调动潜能。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动态评价,发展中找自信。新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不断的练习才能完成,并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会不一致,所以,及时在不同的阶段,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用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