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类市场有多热闹,看垃圾短信就知道。
要求银行转账的诈骗信息一多,你就知道欠债要还钱的人还真多。售楼信息一多,你就知道闲置房还挺多。当“十万投资电影,保赚不赔,新兴产业最有潜力投资,联系人:张先生……”这样的短信一多,你应当知道,内地电影市场的确人傻钱多。从12月初到春节前,超过60部“大片”上桌。哇哦!选择真多。
呐,选择一多,不甚懂的问题便多。比如,《血滴子》里,春哥的长发飘飘是叫反串还是叫伪娘?再比如,为什么微博搜索《大上海》,冒出来“黄教主打得一手好石膏”呢?又比如,走进电影院看戏是对媒体消费的延伸,还是为了过年图一个乐呵?若选前者,《十二生肖》这题材算不算对媒体消费的延伸?若只是后者,《温故一九四二》怎么能让人大过年的乐呵起来?
问题再多,其实也无处求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贺岁档像中国的一样,成为一个明目张胆的寓言——不对,它不是低眉搭眼的寓言,而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街头饶舌。都只有两三个和弦,你压根儿没得挑。就好像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有大佬跳出来,要对抗院线经理,要改分成。其结果不出意外就是票价上涨,嚷着要决裂的双方迅速变成“鞍前马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知道一些真理:看独裁的寡头关键要看他怎么做宣传。华语贺岁片的精彩之处。从来都是看垄断霸主们的口号:明明是历史、文化的爱恨最动人的《一九四二》却张口不提大义,而号称承载“民族气节”的《十二生肖》则不谈梦想和情怀。
虽然,总有些形而上者要在《王的盛宴》里寻找陆川的“政治寓言”,也有人想要在成龙最后一部动作片里缅怀点什么。但多数人,更多数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关于大片作品的外延讨论肯定是多于内涵。这个主流就是我们要习惯于——在贺岁档各种资源最集中的象限内,看不见电影作为文艺产品的创意水准或者说是创意自由,而我们更要习惯的事情是,这一点会被所谓的资源配置、资金流向和市场选择来掩盖,延续外延大过于内涵的话语模式。
“虽不懂你在干嘛,但大伙都在看,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在本身就受到严重管制的电影创作当中,“百花齐放”并不容易,但贺岁档怎么也不会走到“看见夕阳听见丧钟”的地步。因为观众已经习惯,坐在自助餐厅就要拿出“铁胃”。贺岁,就是热闹嘛。正如《权力游戏》里面说的:凛冬将至,“权力”逸散。以前我们认为“权力”真的是能改变权力,但现在才发现,权力其实是掏钱的自由。
不如算笔账吧,要把近60部电影看完,以票价40元来计算的话,需要花费2400元。如果你觉得不值,还有一个方法,在电影院门口再凑43个和你一样的人,凑满10万块之后联系“张先生”,你也能投资一部电影了。
50岁的阿汤有在迪拜塔的玩命一跳,60岁的成龙就有60度坡道的贴地飞行。
《十二生肖》是成龙的最后一部动作电影。近些年,成龙的身影多是出现现在一些社会新闻、公益奉献的版面。显然,“二十世纪,50位动作影星之首”(《纽约日报》评选),60岁根本不是打不动的理由,只是还想不想打的自我纠结而以。
看过《十二生肖》预告片,多少有点心酸。
年事已高的成龙叔叔,还在跳跃、追赶,还在用孩子游戏的办法搞笑,身边还是会有几个玩枪的美女,一不小心,堪堪克敌制胜。可能吧,一个人取得成就越早,思维方式就越容易被动的定型。想想,成龙大叔的电影,招牌似乎只有两个基本构成:杂耍般的搏命+恶作剧式搞笑。
如果没有其他编导的介入,那成龙电影就这俩元素,不能再多。唐季礼帮他执导的《红番区》、《神话》,增加了些故事与情感。而《功夫梦》、《功夫之王》为了适应美国口味,把这两个基本构成也打了个折扣。从而,华人与东亚南的老影迷,对成龙这块招牌的定位感觉日渐模糊,总不知道他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
回到《十二生肖》,从故事架构到人物角色,都像是早期作品《飞鹰计划》的翻拍。连“跨越五大洲”的宣传,都是当年的Copy。对于这个“翻拍”的影片,最大的拥趸者还是70后的“老影迷”,他们对成龙有很深切的情感,始终会抱着期望。但是,他们也可能会一出影院就失望——成龙真老了,情节与角色都是老了,搞笑也老了。至于80、90后,兴趣必然不会太大,但也不会排斥。《十二生肖》述了一出“十二兽首回归圆明园”的主旋律故事,在民族情绪正激昂的12末13初,这部片子的票房完全可以被片方的营销手段所左右。
或许,自成龙将仿真“十二兽首”放进鸟巢的那一刻开始,《十二生肖》营销制胜为主,电影艺术本身为辅助的策略已跃然纸上。
春哥的电影年年都选在四六级和期末考试前上档,这的确是件应景的好事!但怎么说呢,《血滴子》这片子似乎没有女主角,真是苦了从不愁美女相伴的“黄教主”。
回到电影本身,“血滴子”到底为何物?单田芳在《童林传》里有过介绍,在清朝康熙55年左右,南海派有三位了不起的剑侠,号称南海三公“知不言”、“懂不说”、“明不讲”,血滴子是三人的独门暗器。后来康熙皇帝晏驾,雍正皇帝继位,血滴子被雍正收买,成立血滴子暗杀团,作为杀害武林人士的工具。
电影《血滴子》的故事主线大概就由此展开来。由于陈可辛的监制,可以想象,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应该与《投名状》十分类似——明暗对比强烈,内心戏有点小纠结,但会点到即止。这里为什么不提影片导演刘伟强?因为翻阅他近年的履历,的确是“乏善可陈”。必须承认,刘伟强特会造势,这样的导演最适合于拍广告式电影,(预告片)宣传就让你热血沸腾,沸腾到特想去看,其结果呢……呵呵呵!很多人去电影院看过《精武风云 陈真》吧,不多说。
可以保证,《血滴子》是不愁业绩的,不提《龙门飞甲》里春哥“一手关刀,一手飞镖”的英武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光是黄教主的倾力出演,票房一定是“闹太套”的。如果你口袋里有闲钱,在陪女友逛街时又无处歇息打发时间,《血滴子》,值得拥有。
如果没有“导演王晶”四个大字,各位会不会对《大上海》的期待值更高一些?不过,就算近几年王晶玩得废点,对个人的品牌度有所消耗,你就认定他是廉颇老矣,江郎才尽?相信星爷与发哥(《赌》)的影迷不会这么认为。世间就是有一种人,平日游戏人间,真要正经起来……至少,从《大上海》的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王晶这些年罕有的认真。 王晶是对娱乐、商业元素运用极为娴熟的导演,此次《大上海》的联手却隐去哗众取宠的庞杂,变得务实起来。场景规模、演员配置、动作设计、特效制作,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江湖时代感。虽然文隽不愿承认,成大器(周润发饰)的角色原型就是杜月笙,但从电影的时代背景(民国)、洪金宝的体型(黄金荣)、吴镇宇的军官造型(张啸林),上海滩三大亨不是齐聚了吗?戏里戏外,刘伟强、文隽、王晶当年联手创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博得不少观众喝彩,如今三人重聚《大上海》,是否能重塑繁荣景象?不管怎么说,在电影圈整体浮夸,各路猎奇话题相继推出甚至“不择手段”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打造极具厚重感的一部作品,也可谓费了心机。
“只有拿枪的周润发,才是观众最想看的”。《大上海》里的周润发,很显然是来还人情债的。就像刘德华参演《未来警察》,李连杰参演《白蛇传说》那样。
但是,不得不承认,发哥再如何不济,《大上海》这部电影的票房50%还是有赖于他的气场,换句话说,发哥的表现基本左右了《大上海》的走势。这部作品题材回归到黑帮片,而发哥早已是影迷们心中的江湖教父,如果发哥真的投入了一些时间和精力,那杜月笙的故事还是值得期待的。毕竟,内地电影圈,比较敏感的历史人物题材,之前也就出了一部乏善可陈的《梅兰芳》。
刚看过《一代宗师》的最新预告片,内容仍然是雾里看花。这也如同墨镜后的王家卫,让人难以刺探其深邃的内心。说来,贺岁档所有电影的预告片里,《一代宗师》让人眼前一亮,它给人以无尽遐想,“武以侠而传,江海万流开史笔。道因情则久,风云一代证宗师”,当这一个个水墨大字在画面中晕染开来,既点名了影片的叙事主题(武、侠、道、情),也如舒展开合、平沙落雁般的武功招式一般气韵生动。这种以文字通感武术招式的技巧,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已有表述(见张三丰以文字传功于张翠山的段落),但诉诸于影像上,体现了王家卫十足的视觉艺术家风范。
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和音乐总是给人独特的美感,电影的故事淡化了,人物形象模糊了,但是观众依然会记得人物走路的姿势、点烟的动作、灯光的情调等,这些像浓浓的气味一样,经久不散。王家卫将画面元素、构图、摄影、配乐悉心调配,营造出一个有着独特格调的世界。再没有别的香港导演比王家卫更注重这种视听氛围的诱惑,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酷”美学。
《一代宗师》亦很好地体现出王家卫虚实相生、于混沌中见惊奇的特色。它真没走传统电影的路数,所谓展示故事、明星阵容、导演理念传递等等的常规做法被通通舍去。从最新上传的预告片来看,《一代宗师》更像是一种纯粹、却又带有神秘感的视觉艺术品。预告片只截取了梁朝伟雨中打斗的一场戏(这场戏实际足足拍摄了三个月),以浓墨重彩的影像营造、高反差的灯光技巧和舞蹈般的身体型塑,来强化影片的类型特色和商业卖点。
或许,对于王家卫作品的“无可期待”,就是对王家卫的“最大期待”。
又看了遍《大话西游》,每逢经典桥段,不禁跟着附几句,印象深刻的除了朱茵那张哭泣的脸,还有近结尾的一句话:“他好像一只狗啊!”近乎自嘲的话,引起多少心酸。至尊宝给紫霞当狗的瞬间,该是多么特别的回忆啊!
《西游·降魔篇》可谓《大话西游》前传, 故事围绕年少时期的唐僧与孙悟空的相识经过及冒险历程,其中更会交代上集(《月光宝盒》)周星驰经典对白“爱你一万年”的源起, 故事中涉及一段爱恨交缠的感情。故事简介有点意思,不过星爷的参与更有价值,这样的话,我们相信《西游》决不会如《越光宝盒》样低俗的恶搞。
那些说《西游》“票房肯定很好,但片子注定极烂”的人是不是太不厚道了?星辉的魅力就在于,星爷眼里总放着一个真实的香港。包括星辉出品在内,那一代的香港电影好看就在于对文化的拷问,对制度的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如今的香港喜剧好像就吴君如还很闪眼,古天乐等演喜剧真不是星爷的路子。星爷的电影风格显然是在改变的,他老了,不可能再拍像《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那样疯狂的电影了,他现在的电影变得越来越严肃与沧桑了,我们应该学着理解与适应。
正如张敏仪给周星驰颁发金像奖是说的:“我很高兴颁这个奖给你,因为你令很多香港人在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笑出声来。”不仅仅是香港人,还有其他很多,很多你我一样的小人物——善良,野心,贪婪。星爷不高雅也不丑恶,仅仅是你我心中的一个隐喻,也会拉屎放屁,流口水打喷嚏。对于多年被特色教育的我们,看看就解气。
往大里说,喜剧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让人发笑,重要的是,让人笑过之后,对生活很难开怀的自己有所认知。《泰囧》取材与现实生活,如前作《人在囧途》一样,虽然经过适度的夸张与提炼,但本质上,仍是来源与对真实感受的把握。搞笑不等于胳肢人,现实喜剧的基础更要植根与对现实的洞察之上。
往俗里说,猪哥哥(徐铮)、王宝强组合因《人在囧途》已经赚足了口碑,徐铮的喜剧风格是属于不令人讨厌的冷幽默,而王宝强一直在坚持最本色的表演,这使双发的互动本身就具有喜剧效果。难兄难弟又“再”上囧途,踏上了泰国之旅,再添影帝黄渤乱入。“二人转”升级“三人行”,谁都想开开心心跨年吧?那么《泰囧》就值得一看。
说起《泰囧》还想在贺岁档电影的问题上唠叨两句。内地电影产业化的概念确立之后,中小影片的发行一直是短板。就近年国产电影的发展来看,从影片产量到票房一路狂飙,唯独中小制作难见起色。真正的贺岁档,如果好莱坞代表电影市场的未来,那么它理论模型应该是泥沙俱下,观众面前片片平等:既有为了主流大片,也有捞偏门的,既有摆明车马为了赚“禹晋永式”分红的,也有奔着明年初颁奖季去的……无论你是想全堂水陆,还是只能解决艺术家创作小宇宙的自渎,市场具备满足你的涵养。
几年前的贺岁档,宁浩《疯狂的石头》曾一度给人以惊喜。然而,紧随其后的大量跟风者,除了模仿,鲜有让人眼前一亮之作。徐铮与王宝强在这一刻出现,对中国电影的小制作模式来说,应该是一种福音,在贺岁档的多元化、兼容化方面,《泰囧》也算指出了一个方向。
要求银行转账的诈骗信息一多,你就知道欠债要还钱的人还真多。售楼信息一多,你就知道闲置房还挺多。当“十万投资电影,保赚不赔,新兴产业最有潜力投资,联系人:张先生……”这样的短信一多,你应当知道,内地电影市场的确人傻钱多。从12月初到春节前,超过60部“大片”上桌。哇哦!选择真多。
呐,选择一多,不甚懂的问题便多。比如,《血滴子》里,春哥的长发飘飘是叫反串还是叫伪娘?再比如,为什么微博搜索《大上海》,冒出来“黄教主打得一手好石膏”呢?又比如,走进电影院看戏是对媒体消费的延伸,还是为了过年图一个乐呵?若选前者,《十二生肖》这题材算不算对媒体消费的延伸?若只是后者,《温故一九四二》怎么能让人大过年的乐呵起来?
问题再多,其实也无处求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贺岁档像中国的一样,成为一个明目张胆的寓言——不对,它不是低眉搭眼的寓言,而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街头饶舌。都只有两三个和弦,你压根儿没得挑。就好像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有大佬跳出来,要对抗院线经理,要改分成。其结果不出意外就是票价上涨,嚷着要决裂的双方迅速变成“鞍前马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知道一些真理:看独裁的寡头关键要看他怎么做宣传。华语贺岁片的精彩之处。从来都是看垄断霸主们的口号:明明是历史、文化的爱恨最动人的《一九四二》却张口不提大义,而号称承载“民族气节”的《十二生肖》则不谈梦想和情怀。
虽然,总有些形而上者要在《王的盛宴》里寻找陆川的“政治寓言”,也有人想要在成龙最后一部动作片里缅怀点什么。但多数人,更多数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关于大片作品的外延讨论肯定是多于内涵。这个主流就是我们要习惯于——在贺岁档各种资源最集中的象限内,看不见电影作为文艺产品的创意水准或者说是创意自由,而我们更要习惯的事情是,这一点会被所谓的资源配置、资金流向和市场选择来掩盖,延续外延大过于内涵的话语模式。
“虽不懂你在干嘛,但大伙都在看,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在本身就受到严重管制的电影创作当中,“百花齐放”并不容易,但贺岁档怎么也不会走到“看见夕阳听见丧钟”的地步。因为观众已经习惯,坐在自助餐厅就要拿出“铁胃”。贺岁,就是热闹嘛。正如《权力游戏》里面说的:凛冬将至,“权力”逸散。以前我们认为“权力”真的是能改变权力,但现在才发现,权力其实是掏钱的自由。
不如算笔账吧,要把近60部电影看完,以票价40元来计算的话,需要花费2400元。如果你觉得不值,还有一个方法,在电影院门口再凑43个和你一样的人,凑满10万块之后联系“张先生”,你也能投资一部电影了。
50岁的阿汤有在迪拜塔的玩命一跳,60岁的成龙就有60度坡道的贴地飞行。
《十二生肖》是成龙的最后一部动作电影。近些年,成龙的身影多是出现现在一些社会新闻、公益奉献的版面。显然,“二十世纪,50位动作影星之首”(《纽约日报》评选),60岁根本不是打不动的理由,只是还想不想打的自我纠结而以。
看过《十二生肖》预告片,多少有点心酸。
年事已高的成龙叔叔,还在跳跃、追赶,还在用孩子游戏的办法搞笑,身边还是会有几个玩枪的美女,一不小心,堪堪克敌制胜。可能吧,一个人取得成就越早,思维方式就越容易被动的定型。想想,成龙大叔的电影,招牌似乎只有两个基本构成:杂耍般的搏命+恶作剧式搞笑。
如果没有其他编导的介入,那成龙电影就这俩元素,不能再多。唐季礼帮他执导的《红番区》、《神话》,增加了些故事与情感。而《功夫梦》、《功夫之王》为了适应美国口味,把这两个基本构成也打了个折扣。从而,华人与东亚南的老影迷,对成龙这块招牌的定位感觉日渐模糊,总不知道他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
回到《十二生肖》,从故事架构到人物角色,都像是早期作品《飞鹰计划》的翻拍。连“跨越五大洲”的宣传,都是当年的Copy。对于这个“翻拍”的影片,最大的拥趸者还是70后的“老影迷”,他们对成龙有很深切的情感,始终会抱着期望。但是,他们也可能会一出影院就失望——成龙真老了,情节与角色都是老了,搞笑也老了。至于80、90后,兴趣必然不会太大,但也不会排斥。《十二生肖》述了一出“十二兽首回归圆明园”的主旋律故事,在民族情绪正激昂的12末13初,这部片子的票房完全可以被片方的营销手段所左右。
或许,自成龙将仿真“十二兽首”放进鸟巢的那一刻开始,《十二生肖》营销制胜为主,电影艺术本身为辅助的策略已跃然纸上。
春哥的电影年年都选在四六级和期末考试前上档,这的确是件应景的好事!但怎么说呢,《血滴子》这片子似乎没有女主角,真是苦了从不愁美女相伴的“黄教主”。
回到电影本身,“血滴子”到底为何物?单田芳在《童林传》里有过介绍,在清朝康熙55年左右,南海派有三位了不起的剑侠,号称南海三公“知不言”、“懂不说”、“明不讲”,血滴子是三人的独门暗器。后来康熙皇帝晏驾,雍正皇帝继位,血滴子被雍正收买,成立血滴子暗杀团,作为杀害武林人士的工具。
电影《血滴子》的故事主线大概就由此展开来。由于陈可辛的监制,可以想象,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应该与《投名状》十分类似——明暗对比强烈,内心戏有点小纠结,但会点到即止。这里为什么不提影片导演刘伟强?因为翻阅他近年的履历,的确是“乏善可陈”。必须承认,刘伟强特会造势,这样的导演最适合于拍广告式电影,(预告片)宣传就让你热血沸腾,沸腾到特想去看,其结果呢……呵呵呵!很多人去电影院看过《精武风云 陈真》吧,不多说。
可以保证,《血滴子》是不愁业绩的,不提《龙门飞甲》里春哥“一手关刀,一手飞镖”的英武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光是黄教主的倾力出演,票房一定是“闹太套”的。如果你口袋里有闲钱,在陪女友逛街时又无处歇息打发时间,《血滴子》,值得拥有。
如果没有“导演王晶”四个大字,各位会不会对《大上海》的期待值更高一些?不过,就算近几年王晶玩得废点,对个人的品牌度有所消耗,你就认定他是廉颇老矣,江郎才尽?相信星爷与发哥(《赌》)的影迷不会这么认为。世间就是有一种人,平日游戏人间,真要正经起来……至少,从《大上海》的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王晶这些年罕有的认真。 王晶是对娱乐、商业元素运用极为娴熟的导演,此次《大上海》的联手却隐去哗众取宠的庞杂,变得务实起来。场景规模、演员配置、动作设计、特效制作,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江湖时代感。虽然文隽不愿承认,成大器(周润发饰)的角色原型就是杜月笙,但从电影的时代背景(民国)、洪金宝的体型(黄金荣)、吴镇宇的军官造型(张啸林),上海滩三大亨不是齐聚了吗?戏里戏外,刘伟强、文隽、王晶当年联手创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博得不少观众喝彩,如今三人重聚《大上海》,是否能重塑繁荣景象?不管怎么说,在电影圈整体浮夸,各路猎奇话题相继推出甚至“不择手段”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打造极具厚重感的一部作品,也可谓费了心机。
“只有拿枪的周润发,才是观众最想看的”。《大上海》里的周润发,很显然是来还人情债的。就像刘德华参演《未来警察》,李连杰参演《白蛇传说》那样。
但是,不得不承认,发哥再如何不济,《大上海》这部电影的票房50%还是有赖于他的气场,换句话说,发哥的表现基本左右了《大上海》的走势。这部作品题材回归到黑帮片,而发哥早已是影迷们心中的江湖教父,如果发哥真的投入了一些时间和精力,那杜月笙的故事还是值得期待的。毕竟,内地电影圈,比较敏感的历史人物题材,之前也就出了一部乏善可陈的《梅兰芳》。
刚看过《一代宗师》的最新预告片,内容仍然是雾里看花。这也如同墨镜后的王家卫,让人难以刺探其深邃的内心。说来,贺岁档所有电影的预告片里,《一代宗师》让人眼前一亮,它给人以无尽遐想,“武以侠而传,江海万流开史笔。道因情则久,风云一代证宗师”,当这一个个水墨大字在画面中晕染开来,既点名了影片的叙事主题(武、侠、道、情),也如舒展开合、平沙落雁般的武功招式一般气韵生动。这种以文字通感武术招式的技巧,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已有表述(见张三丰以文字传功于张翠山的段落),但诉诸于影像上,体现了王家卫十足的视觉艺术家风范。
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和音乐总是给人独特的美感,电影的故事淡化了,人物形象模糊了,但是观众依然会记得人物走路的姿势、点烟的动作、灯光的情调等,这些像浓浓的气味一样,经久不散。王家卫将画面元素、构图、摄影、配乐悉心调配,营造出一个有着独特格调的世界。再没有别的香港导演比王家卫更注重这种视听氛围的诱惑,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酷”美学。
《一代宗师》亦很好地体现出王家卫虚实相生、于混沌中见惊奇的特色。它真没走传统电影的路数,所谓展示故事、明星阵容、导演理念传递等等的常规做法被通通舍去。从最新上传的预告片来看,《一代宗师》更像是一种纯粹、却又带有神秘感的视觉艺术品。预告片只截取了梁朝伟雨中打斗的一场戏(这场戏实际足足拍摄了三个月),以浓墨重彩的影像营造、高反差的灯光技巧和舞蹈般的身体型塑,来强化影片的类型特色和商业卖点。
或许,对于王家卫作品的“无可期待”,就是对王家卫的“最大期待”。
又看了遍《大话西游》,每逢经典桥段,不禁跟着附几句,印象深刻的除了朱茵那张哭泣的脸,还有近结尾的一句话:“他好像一只狗啊!”近乎自嘲的话,引起多少心酸。至尊宝给紫霞当狗的瞬间,该是多么特别的回忆啊!
《西游·降魔篇》可谓《大话西游》前传, 故事围绕年少时期的唐僧与孙悟空的相识经过及冒险历程,其中更会交代上集(《月光宝盒》)周星驰经典对白“爱你一万年”的源起, 故事中涉及一段爱恨交缠的感情。故事简介有点意思,不过星爷的参与更有价值,这样的话,我们相信《西游》决不会如《越光宝盒》样低俗的恶搞。
那些说《西游》“票房肯定很好,但片子注定极烂”的人是不是太不厚道了?星辉的魅力就在于,星爷眼里总放着一个真实的香港。包括星辉出品在内,那一代的香港电影好看就在于对文化的拷问,对制度的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如今的香港喜剧好像就吴君如还很闪眼,古天乐等演喜剧真不是星爷的路子。星爷的电影风格显然是在改变的,他老了,不可能再拍像《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那样疯狂的电影了,他现在的电影变得越来越严肃与沧桑了,我们应该学着理解与适应。
正如张敏仪给周星驰颁发金像奖是说的:“我很高兴颁这个奖给你,因为你令很多香港人在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笑出声来。”不仅仅是香港人,还有其他很多,很多你我一样的小人物——善良,野心,贪婪。星爷不高雅也不丑恶,仅仅是你我心中的一个隐喻,也会拉屎放屁,流口水打喷嚏。对于多年被特色教育的我们,看看就解气。
往大里说,喜剧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让人发笑,重要的是,让人笑过之后,对生活很难开怀的自己有所认知。《泰囧》取材与现实生活,如前作《人在囧途》一样,虽然经过适度的夸张与提炼,但本质上,仍是来源与对真实感受的把握。搞笑不等于胳肢人,现实喜剧的基础更要植根与对现实的洞察之上。
往俗里说,猪哥哥(徐铮)、王宝强组合因《人在囧途》已经赚足了口碑,徐铮的喜剧风格是属于不令人讨厌的冷幽默,而王宝强一直在坚持最本色的表演,这使双发的互动本身就具有喜剧效果。难兄难弟又“再”上囧途,踏上了泰国之旅,再添影帝黄渤乱入。“二人转”升级“三人行”,谁都想开开心心跨年吧?那么《泰囧》就值得一看。
说起《泰囧》还想在贺岁档电影的问题上唠叨两句。内地电影产业化的概念确立之后,中小影片的发行一直是短板。就近年国产电影的发展来看,从影片产量到票房一路狂飙,唯独中小制作难见起色。真正的贺岁档,如果好莱坞代表电影市场的未来,那么它理论模型应该是泥沙俱下,观众面前片片平等:既有为了主流大片,也有捞偏门的,既有摆明车马为了赚“禹晋永式”分红的,也有奔着明年初颁奖季去的……无论你是想全堂水陆,还是只能解决艺术家创作小宇宙的自渎,市场具备满足你的涵养。
几年前的贺岁档,宁浩《疯狂的石头》曾一度给人以惊喜。然而,紧随其后的大量跟风者,除了模仿,鲜有让人眼前一亮之作。徐铮与王宝强在这一刻出现,对中国电影的小制作模式来说,应该是一种福音,在贺岁档的多元化、兼容化方面,《泰囧》也算指出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