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原本是形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潇洒飘逸,像受惊的游龙那样矫健有力。可是,近日我反复观摩了浙江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执教的“认识方程”(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一课的教学视频,不禁使我将它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紧紧联系在一起。刘松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大度——飘若浮云;随意而更具深意、诙谐而更为深刻,看似信手拈来而实则“别有用心”——矫若惊龙。
  课前谈话,渗透学习策略
  师:以前见过我没有?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了解我呢?
  生1:问老师的一些情况。
  师:太好了!
  生2: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师:本人姓刘,单字名松,怎么称呼我?
  生3:刘松老师。
  师:哎,刘松就好,好的,谢谢。
  生4:您教学几年啦?
  师:来,握握手,这个人有点像领导。
  (生笑)
  师:你估一下?
  生4:大概有10年了吧?
  师:谢谢你,超乎你的想象,我工作已经22年啦。好啦,是不是又了解我一点点啦?
  生5:您几岁啦?
  师:哦,这个人关心我的年龄,你说一下吧。
  生5:30。
  师:谢谢你,30岁是我10年前的年龄,我今年多大?
  生5:40。
  师:谢谢,好啦,同学们看,你们现在了解我一点点啦吗?
  生:了解。
  师:你们是怎样了解我的?
  生:问问题。
  师:问问题,好极啦,同学们。问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了解新事物的办法。不仅对陌生人是这样,我们在学习当中尤其如此。
  看上去很随意,形如简短地拉家常,亲和中有鼓励,鼓励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幽默。然而“飘”中寓“矫”,“问问题,好极啦,同学们。问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了解新事物的办法。不仅对陌生人是这样,我们在学习当中尤其如此。 ”才短短几句话就很自然地道出了学好数学概念的真谛,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渗透了学习策略,还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自我提问,落实教学目标
  师:今天,在这里,我们要认识一位数学世界当中的一个非常重量级的人物,此人姓“方”,名“程”,叫作“方程”。
  (师相机将课题“方程”用黑水笔板书在白板正中上方)
  师:你认识“他”吗?
  生:不认识。
  师:你肯定不认识,这是五年级的内容,咱们几年级?
  生:四年级。
  师:按照刚才几位同学的指示,你觉得我们通过提哪几个问题就可以把“方程”这个人物从不熟悉变得熟悉起来?
  生1:老师,方程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说得简单一点,方程究竟是什么?或者反过来说,什么是方程?多么好的问题,那我把它写在这里。
  (师相机将“1.是什么?”板书在白板最左上角)
  生2:方程有什么作用?
  (师相机在“1.是什么?”下,空一行后,板书:3.干什么?)
  师:方程是干什么的?它有什么用?细心的同学看我的板书,可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写1、3,中间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有没有人想到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师相机在第1、3题中间板书:2)
  生3:为什么它叫“方程”?
  师:哦,这个人太会提问题了,握握手,宝贝,哦,他一下就想到位了,他说啥?
  生:为什么要有方程?
  师:对呀,就是为什么,请坐,宝贝,为什么,非常重要。好的,那我就把它写在这里。
  (师相机在“2”后板书:为什么?)
  师:好,3个问题已经在白板上,那我们看吧,这3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天解决了,对“方程”的认识也就——
  生:了解了。
  师:了解了,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第三个问题——
  生:干什么?
  师:问题已经齐了,接下来怎么办?
  生:解决问题。
  师:谁解决?
  生(部分小声回答):我们。
  师:说得对。“祸”是你们自己惹的,你们自己解决。
  (听课者笑)
  师:我为你们提供帮助,我带来了苏版教材五年级《数学》第1页、第2页,现在给你们3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1页,去寻找白板上3个问题的答案,好吗?
  生:好。
  师:注意,静静地独立自学,开始。
  (学生边看边画,教师巡视指导)
  刘老师引领学生像了解陌生人一样去了解“非常重量级人物——‘方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后提出“方程是什么?方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有方程?”同时,他在幽默、调侃和一声声“宝贝”的亲切呼唤中将这三个问题总结为:“1.是什么?2.为什么?3.干什么?”与此同时,并相机板书于白板左上角,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言简意赅、层次清晰地呈现出来。
  接着,师生将以上3个问题一起重申一遍,又一次引领全体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准确把握。问题齐了,由谁来解决?许多教师往往是和学生共同解决,而刘老师却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说了这样一句幽默的话:“‘祸’是你们自己惹的,你们自己解决。”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对知识点单一、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在自我提问、自我寻解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1页,做到了有的放矢;丹尼斯研究指出,当学习中行为目标十分突出时,对学生后面的学习能发挥最佳的作用。这也正应了刘老师所说:“蜂蜜是蜜蜂自己酿的,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让他自己做就好了。”   猜想实践,共享学习过程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方程”?这个问题教材上是没有的,但是同学们可以去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听听我们海口的同学们的猜想,没有对错,你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没有?
  生1:为了让计算更简便。
  生2:“方程”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生3:用来表示两边天平的两个物体的质量关系。
  师:哦,这个人又进一步啦,太厉害啦,你早生几千年,伟大的数学家有可能就是你啦!请坐。同学们的想法虽然是自己的本能想法,但是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方程”这个东西呢?真是因为需要,哪里需要?请注意看大屏幕。
  (屏显:一个平衡的天平,左边托盘有5克砝码和一颗x克的药丸,右边托盘有10克砝码。)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此时此刻这里面包含的相等关系吗?能不能?
  生:能。
  师:别吹,写。
  (约半分钟后,师找生4到前台板演,并让他写在紧挨着课题“方程”的下方,为:x+5=10)
  师:好,拿着话筒,请问怎么称呼你?
  生4:彭昭。
  师:哦,彭老师已经写好了。彭老师,那就给我们读一下,你写的是什么?
  生4:x加5等于10。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有。请问彭老师,等号从哪里来?你怎么知道是相等的?
  生4:因为天平上它是平衡的。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相连,真不错,谢谢彭老师,请回。我们再来看。
  (屏显:用台秤称得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师:你还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达此时此刻这里面包含的等量关系吗?
  …………
  这时生5被请到前台板演:4x=380。
  师:朱老师,读读你写的是什么?
  生5:4x等于380。
  师:这个式子简明地表达出这里面包含的等量关系吗?
  生:是。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有哎。朱老师,你怎么知道用等号相连?
  生5:因为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师:就是说4块月饼的质量就等于380克。看来,咱们的孩子很厉害,难不住你们呀。再来一个。
  (屏显:盛有2 000毫升的水壶,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口杯,杯子的容积是200毫升)
  师:你还能用一个式子表达这里面包含的等量关系吗?写!
  …………
  这时生6被请到前台板演:2x+200= 2000。
  师:好啦,李老师,你写的是什么?
  生6:2x加200等于2 000。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有。李老师,你怎么知道用等号相连的?
  生6:因为水壶有2 000毫升,再减去200就等于1 800,1 800再除以2,就等于900。
  师:妈呀,这个人不是凡人哎,他都算出来了,我问他为什么相等,其实咱一句话就怎么样?
  生:说出来了。
  师:这句话怎么说呢?
  生6: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口杯。
  师:那就说明这个热水壶的容量和两个热水瓶、一个口杯有怎么样的关系?
  生:正好相等。
  师:对,李老师,你是一个高人,请回。同学们,看我们白板上三个式子,它们来自于刚才三个不同的什么?
  生:高人。
  师(笑):请来的高人。来自于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是不是?都很简明地表达出了情境当中包含的相等关系,是不是?
  生:是。
  师:看这三个式子,告诉我,它们都含有未知数吗?
  生:有。
  师:大声一点。
  生:有。
  师:再大声一点。
  生:有。
  师:对呀。它们有等号吗?
  生:有。
  师:是等式吗?
  生:是。
  师:哪它们三个是方程吗?
  生:是。
  师:一定是,肯定是,绝对是,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为什么会有“方程”?“方程”产生于对数量关系表达的需要。刘老师是借班又是跨年级上课(四年级学生学习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比较抽象的“方程”产生的原因,学生大都比较模糊,一般人会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若那样,学生则容易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被动地接受,也只是一知半解,正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一样。而刘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在“了不起、高人和数学家”的赞扬声中,几位同学兴趣盎然地道出了自己的本能想法,从而使“需要”水到渠成。
  现代课程理念提出:“课堂不应是教师的‘讲堂’,而应是学生的‘学堂’。”而接下来,为学习“方程来自‘需要’”而齐看大屏幕及其下面的学习过程,刘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不仅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而且变成了学生的“讲堂”。学生有在下面写数学式子的,有到前台板书的,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学生无拘无束地读出自己所写的式子,解释“等号从哪里来”。在他三次问学生“有问题吗?”时,学生均齐答“没有”,此时,大多数教师很可能会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对“方程”概念两要素之一“等式”的认识,往往就比较淡。
  但刘老师不是这样,他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刘老师则说“你们没有,我有”,三次均提出“请问某某老师,等号从哪里来?你怎么知道相等的?”用这样的问题,让小老师回答,反复突出方程概念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等式”;然后步步紧逼又三次问学生:“看这三个式子,告诉我,它们都含有未知数吗?”学生的回答一浪高过一浪,这样就反复突出了方程概念中的核心要素之二是:“含有未知数”的。最后刘老师幽默地说,“一定是,肯定是,绝对是”,遂将学生对方程的清晰认识推向了高潮。这样,由于较多的形象辅助,学生脑子里的概念图式和模型就比较清晰,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老校区)
  □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聆听了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的《九色鹿》一课,真正见识了他对阅读教学的引领与把握,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  说一说  师:你喜欢九色鹿吗?喜欢它什么呢?请认真读一读课文,在令你喜欢的地方做个标注,并选择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认真阅读,并作批注。师巡视,提示:不要满足于一个方面,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5分钟后交流)  生:九色鹿心肠好。它救了那个落水人,还不要
期刊
近日,被省教育厅评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的永新县教研室,一如既往始终把“服务学校”当作教研室工作的根本,围绕教研“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的“三项服务”, 扎实开展了“走基层,进课堂”活动。  为了使活动收到实效,一方面他们加强教学视导。本着为学校教学服务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良好意愿,教研员把服务送到一线学校,对部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开设情况、教育科研的完成情况、评价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地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课中,周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智慧、灵动的课堂演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这次的教学设计中,尤其是对问题的设计都是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可谓是平中见奇,趣中有思,让人回味不已的。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各位同仁共赏。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折线统计图,想看吗?出示股票分时图(见图1)。  图1  生(激动):股票!
期刊
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落实学段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学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既是符合那个学段的课,又是符合那一类课型的课,还是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课。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江西省的甘密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荣获了特等奖。细细品味她的这节课,我们会发现她的课很好地体现了崔峦理事长这段话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数与代数的建模过程。所谓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应用该模型解释现实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模型思想主要体现在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抽象表达过程,以及相应的列方程(或比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这些活动蕴含的模型思想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期刊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  逆转角色激将,调动学习热情  师:他们根本不是亲人,你们都弄错了,作者也弄错了。  (生不服气,举手)  师:还举手?是不是想和我辩论?  生:是!  师:现在你们还辩论不过我,你一辩论肯定输。想不想赢?  生(齐):想!  师:
期刊
南城县第一小学创办于2010年,是一所县属小学,坐落在县城建昌北大道12号。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之一,南城县第一小学从建校起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乃至当地老百姓的关注。学校教师都是统一通过公开选招竞聘,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学校学生都是从城区其他三所学校分流而来,生源呈现出学困生多、留守儿童多、农民工子女多、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三多两差”状况。作为这样一所新校,如何在高起点上办出特色?南
期刊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肖冉“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在教学中,简老师以“跳眼法”为主线,依次安排了以下活动:观看“跳眼法”的视频—为揭秘“跳眼法”而学习—亲身体验 “跳眼法”—揭开“跳眼法”的神秘面纱。可谓是别出心裁,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观看“跳眼法”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亮剑》吗?  生:(兴奋地说)看过。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看《亮剑》两个经典片段——柱子和李云龙
期刊
只为最初的热爱  说起自己最初的执教动机,萍乡市第九中学生物教师周羽安静的外表下仍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我就是一个山里人,从小就喜欢生物、植物。”周羽笑着说道。周羽小时候常常和家人一起出工,站在田埂上、菜畦边、山岭下,观察着父母的劳作,对“蚯蚓为什么生活在泥土里 ”“什么时候种玉米”等问题充满好奇,以至于在五岁时,就萌生出自己种植玉米的念头,并在家人的协助下自己播种、施肥、除草,最终收获了“丰收”
期刊
戴维·伯姆《论对话》中这样写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众中萌发新的理解和共识。笔者有幸观赏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录像,行云流水般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课堂中的互动对话,时时有思维的灵动,更让我回味无穷、叹服不已。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分享。  在折纸中找相同  师:同学们,会玩吗?  师:(出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