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夯墙上嵌着一扇木质黑窗,像孩子的眸子,天井的光洒下来,眸子就亮了。窗下斑驳的青苔,因着老宅的潮阴和懒洋洋的春风,不断向上蔓延。一株枝繁叶茂的橘树,黛绿的叶子带着玉的质地,把泥墙房衬得绿意盎然。
  这是一座建于解放前的宅院。所有的木质组件都被时间染黑。一堵突兀的墙把天井隔成两半,宅子一下子变得拥挤。目力所及都是无声的墙,最后只有仰望。长方形的天空,深邃遥远,无限辽阔。看久了,让人寂寞。
  多年过去,老宅里的几户人家都已无人居住。那堵墙却仍然站立。房梁木柱慢慢被尘埃和蛛网包围。一件蓑衣等在门口的墙上。
  金华市后溪村的这间老房子,突然被十几位不速之客造访,瞬间人满为患。人群的杂沓打破了寂静,灰尘乱舞。
  她一个人走在村中的石子路上。淡紫的泡桐花开了一树,已是仲春时节。沟渠边,石子缝,石阶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满眼都是新鲜的光景,脹鼓鼓的。
  她看到,后溪的古宅不饰粉黛。青砖、石砖层层叠叠能一路看到屋顶。这些房子的主色调是土黄,带着农耕时代的粗粝和拙朴。穿花裙子的女子随便往墙下一站,就会是一张有冲击力的照片。
  巷陌交错处,一位老太拄着拐杖一闪而过。花白的齐耳短发,青色的上衣,黑色的长裤,步履匆匆。也不朝她看,只顾往前走,几步就没了影。让她恍惚:大概是一瞬间的闪念,看到了自己的前世。
  是啊,这房前屋后,这沟渠河塘,这一树一草,让人无端亲切。生命的轮回里谁又说得清楚自己有没有来过。如果追溯起来,这也许是基因里的记忆。
  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
  后溪的土坯房,它只是一栋房子。黄泥夯起来的土墙,间中有稻草的痕迹。也垒有青砖,在紧要处承受着房屋结构的重量。这样的土房,脱胎于原始的干栏式建筑。屋顶有不知是被风还是鸟送来的植物,在瓦片的缝隙间昂然生长;土房就像头顶扎了朵冲天辫,一下子天真起来。一条长长的裂缝从人字檐蔓延下来消失在前窗上。十字格的小木窗,非常小。窗下那株芭蕉绿得耀眼,健硕的叶片挡住了半个窗子。褐色的木门紧闭,像紧紧抿着的嘴唇,不吐露关于房主的一字一句。春联还像刚贴时那样鲜红:一年好景同春到,四季财源顺时来。隶书体的民间书法,一笔一画中自有行云流水。屋前的晾衣杆充当了南瓜架子,藤蔓沿着衣杆蜿蜒,叶子疯长。
  在后溪,随处可见的绿和随处可见的土房相互交融。一切那么自然。她在村子的巷弄间乱走,和一片又一片野生的绿相逢:爬满青苔的蛋子路,被凤仙和杂草占领的墙角,被豆角叶、南瓜叶覆盖的篱笆墙,屋后的檫树、桐树、枳棋树,路边的水塘,门口随意生长的地锦,废弃宅院里的芳草和不知名的小树。植物见缝就长,风吹就绿。处处是蓬勃的生命力。
  眼前的这座砖房依山势立在高处,被抽芽的凌霄枝叶挡住了一部分视线。和两边粗朴的砖墙相比,门台显得十分考究,有大宅门的气派。门楣高高在上,门额上通过青砖不同的堆砌形成视觉美,但并没有徽派建筑中常见的石刻和砖雕,更没有文字。它素颜朝天,只是用手理了理留海,一派无邪。铜环静默,木门无语,只有凌霄拼了命似的绿。主人外出打工已经好久没回来了。
  宅子是老的旧的,植物是青的新的。那个闯进这里的人像是走在梦中。
  八百多年前,汤氏祖先一路从武义县翻山越岭想寻个风水宝地安家落户。走到万松岭向下一望:群山之下一片平地,山水哗哗时隐时现。如果把家安在这里,那就枕山,环水,面屏。凭着一双手,汤氏村祖搭屋垦荒,繁衍生息,给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起了心仪的名字。子孙绵延,房子越造越多,慢慢就形成了村庄。从高空俯瞰,后溪村呈美丽的月牙形。古宅的黑瓦集中在村庄的中心,房子虽然密集,绿树仍然星星点点。万松岭下来的水,通过渠道流入村中七个蓝色的水塘,再流到村口溪中。这样的水系,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一直沿用至今。
  她穿梭在一条又一条的里弄小径,已经迷路。两座并列的土房间有一条小小的路。她张头探脑地进去,光线变暗,无意中抬头,屋檐把天空隔成了琴键,白的是天,黑的是瓦。此刻,她忽然明白土坯房也不仅仅是挡风遮雨的房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村民也有审美的需求。泥墙只有黄泥,但屋檐和门台,通过瓦片的设计和砖块的摆放可以变得美,就像村姑发辫上的那条红头绳。
  村中静极,没有遇着村民。只有春风私语,从八百年前说起,告诉她一座村庄的秘密。如果沿着石后线再往北,还有一个福建铺,一个东阳铺,这是两个小村的名字,十几二十户人家。从地名大致也可以知道它们的由来。
  古人跋山涉水寻求一个立身之处。垦荒,播种,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让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点点变成家园。只要手在,脚在,粮食就在,遮风挡雨的房屋就在。古人随便到哪里都能存活。今人不同,城市里混不下去的人同样回不了故乡。新一代农民既种不了田也种不了菜。镰刀和锄头并不比城市里的机械要好使;如果时间不对,土地也不会让你种什么就收获什么。田园生活不是诗意,是首先要弯下腰、俯下身和土地交流的一门技术。
  拐弯处,眼前豁然开朗。一爿塘,一棵树,屋舍三两,一条丫路分别通向村庄某处,万松岭冒着黛青的尖站在后面。如果要找村庄的标志性景点,这就是了。砖房高低错落,大小有致,层层青砖清晰可见;墙面斑斑驳驳,岁月的风霜雨雪都刻在那里;漆黑的人字檐就像水墨画中的一撇一捺,完美的弧度让人惊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从后溪引来的水泛着光,映着屋檐,对影成画;塘岸的杂草东一蓬西一蓬兀自生长。天、地、人。人呢?不见人。
  却有伊伊呀呀的戏曲声传来。那就是婺剧了。仔细听,和她熟悉的越剧好像没什么不同,但分明就是不一样。也有锣鼓,也有镲、二胡,伴奏的乐器分明一样,但调就不是那个调。婺剧也婉转,也柔软,转音处同样美得撕心裂肺。唱的是什么就听不懂了,用的是婺语。婺剧这种地方戏通过对其他剧种的兼容并蓄流传了下来,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她倚着砖墙默默地听,不知不觉入了定。
  人群的嘈杂声突然传来,她和自己的队伍重新汇合。汤氏宗祠雕梁画栋,和江南所有的古建筑没什么两样,只是倾颓得厉害。潮湿的天井里青草葳蕤。后溪的绿无处不在。她进去转了一圈又出来了。
  村里的汤书记正在向人们叙说洪拳。在后溪,不但有婺剧,还有硬气的洪拳。这是一种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福建人洪熙官是洪拳的创始者。后溪为什么会有洪拳流传,这可能也和福建铺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关吧。村里至今还有老人会耍洪拳,一招一式中,能看到其中呼啸而过的岁月:拳法不再凌厉,马步不够稳扎,招势不够虎虎生风。但以前的以前,村里练拳是有专门的组织者的,既防范山贼,又自卫防身。现在,六十多岁的老人偶尔会在晚辈问起时打上几拳;一身拳脚已是多年未用。
  为了春联上的愿望,古宅基本木门紧锁。人们在劳作,或出乡,或出畈。只有像她这样的城里人才会舟车劳顿来这里寻找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回来后,她看到一张村民挑柴的照片。捆得整整齐齐的两垛柴,用冲杠一穿稳稳地立着。戴着草帽的村妇站着正在歇脚,涨红的脸挂满汗水,双臂放在冲杠上,肌肉毕现。她愣愣地看着镜头,像是在说“拍什么呢?有什么好拍的?”
  一只公鸡立在草堆上啄食,时而警觉地望望四周。天地无语。
其他文献
辽河之上盛放着安宁与豪情  辽河啊,喝着大碗的酒  把晚霞的红融进两岸的高梁红里  暖暖的  涂抹在面颊和身体上  轻轻说出了风  说出帆与岸的恋情  说出大片洼地的心声  八年河东十年河西  辽阔之处  长出了新城  今天与昨天的故事  都搬进稻花香里  辽河岸边的人是在柳荫下长大的  柳絮纷飞  把向阳的一面留给自己和岁月  把向河的一面延展万里  成為家乡  已经年迈的父母  头上有经年的雪
期刊
1  蜿蜒千里而来,浮上又沉下的磅礴  被迫着一再下跪的人,喊作句骊河,大辽河  古老骨髓里雄浑的闪电  擦亮渤海之滨营口的乳名  2  负重奔腾的河流,每一滴都心怀慈悲  认养从蓝天游过来的太阳月亮  喂饱两岸如行草的春风,让枕河而眠的营口  替辽河站起来  葳蕤辽东湾油画的质地,苍劲乡愁  3  逐水而居的人最懂水爱水  “我熟悉了河的生命,我感到了它脉搏的跳动。”  辽河是母性的  望儿山、
期刊
1  龙降营口——  龙潭寺,青龙山,蟠龙山  北海龙宫,卧龙泉,海龙川  在营口,在大龙邮票诞生的地方  到处是龙,街边的龙爪槐  港口龙门吊,山间苍松,攀爬的藤蔓  跨河的大桥,都成了龙  更不用说,那雨后的彩虹了  胸有丘壑,龙身子一摆  就是一条条辽河,大清河,碧流河  有一条弯弯曲曲回家的路,也是龙  龙,从一枚邮票上腾起烟云  每一棵春芽萌发都是龙抬头  营口奇山秀水拐人手掌,指间有隐
期刊
高海涛  高海涛,散文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南伊利诺大学访问学者。曾历任大学英语教师、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主编、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发表出版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批评家》《后现代批评的美国学派》《文学在这里沉思》《精神家园的历史》《鲁迅与东北作家群》《艾米莉·狄金森与中国想象》《纳博科夫:作为诗人的小说家》《英译本中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北方船》《剑桥诗稿》《英格
期刊
1  大河过境。这一袭水  压住一场慌乱汹涌,曾经在浪花上翘首相望的时光  把河堤悄然抬高了一寸。  它模仿时光游走的声音,怀抱船只,鱼类,梦想  咬断骨头里的灯芯  收纳岁月的丰盈,和钟声里的撤退  认出一些人的原身。一个人刚刚醒来,他懂得了观察  有新的想法,并谨慎地投放到生活中去。  此时,我置身于一座钟表的内心,掬起一捧水  将辽河的空旷与丰富夹揉在一起装订成一册史书  让坠海的夕阳打开一
期刊
辽河向西,在我眼前  静静地流淌,它的水色天光  减少了我的心思,我看到  河边的植被静静地葱郁  船只在河上静静地往来  天上的白云静静地俯视  水鸟偶尔从我面前或头顶  静静地飞过,就连游人  也成了河堤上的一尊尊雕像  我发现,在辽河与  船只、白云、水鸟甚至游人之间  彼此的交流都是静静的  偶尔的私语都那么神秘诱人  我知道,这条来自辽远之外的河  一路艰辛陪伴一路执着  流经的每一滴水
期刊
恕我,不知天高地厚地  把汉高祖加冕桂冠的大遼河  说成——我辽河  把四个区域的夙愿归于大海的辽河  视为——我辽河  把1345千米长度、高度、深度的辽河  唤作——我辽河  母亲就把我生在这儿  长在这儿,挂念在这儿  涌动干百年不曾停止的河流  同母亲的血脉合二为一  从那时起,母亲,一半渐渐变旧  另一半,日日更新  我辽河——  你轻柔的波纹,拉扯我长大  你宠着我,挽起童年的裤脚  
期刊
辽河:流泻优美的写意  我用绿色的耳朵倾听,这浩瀚博大的语言  在山水之间晃动  隐藏在芦苇深处的美  淘出流水的火焰与歌喉  芦苇上的翠鸟,擎起一瓣蓝  澄澈的倒影,挂上吉祥的眼睛  三千里水路的歌谣,被白云亮的动人  一行行虚词,繁衍出生命的绿  无边的蓝,覆盖人海口辽阔的喘息  被一支歌谣覆盖的,还有芦苇荡深处  那一挂的鸟鸣与缠绵的韶光  潮声浮起歌唱的石头,像一朵莲花盛开  飞翔的翅膀,
期刊
“老同学,跟你借点钱。有没有?”电话是老同学张爱民打来的。  张爱民开口向我借钱,我觉得不可思议,说:“别开玩笑了,你还缺钱吗?”  他口气很恳切,说:“真的。我要买楼,钱不够,有就借给我一点。”  这几年,我手头也很紧。为买楼,借了一屁股债。楼是住上了,可有了点钱就得赶紧还债。但老同学说出口,也拒绝不得。  我说:“借多少?你说话。”  他犹豫了一下,说:“借多了,你也没有,就一万吧。”  我很
期刊
纸上的辽河  异曲同工  却又有别于另一条同名的河流  纸上的河流闪光的物质或者墨  用四十年的时间  完成了辽远与浩瀚  让纸再一次厚重或深沉  让拍岸的声音更接近于掌声  背负美誉与赞歌抵达  下一页、下一行…..  源远流长  让时光浩淼成一条大河  从一只叫雁大鸟到  一棵叫竹的绿树  从一生到一生  时间在这里完成了无缝对接  就像一道水与另一道水  完成了无痕融合……  打开或掩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