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冬季节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可谓是一道“坎儿”,因为秋冬季节气温骤然降低,容易导致血管痉挛收缩,从而诱发脑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危及中老年朋友的生命。事实上,如果能学会以下几种“技巧”,我们就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也可大大降低脑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技巧一:学会自测血压,气温骤降及时调整降压药
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气温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昼夜温差比较大。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气温下降的时候,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王新志教授说,这跟多方面的原因有关,比如气温下降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散热,毛细血管会收缩,这就会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另外,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体散热比较快,为了保持体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
因此,为了保持血压稳定,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并根据所测的结果找专业医生调整降压药。在监测血压方面一定要灵活,不要太过机械。除了固定时间监测血压以外,还要注意天气情况,比如天气变冷、气温骤降的时候可以多测血压。另外,感觉自己出现头晕、胸闷的时候也要密切注意血压变化。如果感觉自己的血压波动比较厉害,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及时将血压的监测结果告知医生,由医生来决定是否调整降压药。
技巧二:学会保暖,护好血管就不得心脑血管病
天气寒冷,学会保暖这门手艺对于心脑血管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新志教授说,这里说的保暖,除了要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服外,还要注意室温调节。另外,由于气温较低,尤其是在早晚时刻,气温会更低,高血压患者在早晨醒来时不要马上离开被褥,可先在被窝中活动一下身体再起床,这样可防止因为温差导致的血压升高。洗漱不宜用冷水,更不可用冷水洗脚,以免冷水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如厕时要穿暖,不要怕麻烦,小便应在室内为好。此外,温差骤然变化,是脑梗塞发作的诱因,因此外出要增加衣服,特别注意头颈部保暖。不能在寒冷处停止不动,要不断走动。
技巧三:学会看天气预报,遇到极端天气及时应对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由于冷空气侵袭,人体血管会收缩,引起血压偏高。这时候,寒冷刺激就会导致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冠状血管)痉挛,这样就会造成心肌缺血,有时可以直接造成心肌梗死。另外,寒冷刺激诱发血压升高时,还会造成脑血管壁薄弱处发生破裂,引起脑溢血。而血管收缩,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如果超过脑血流的代偿能力,就会引起脑缺血或梗死。
王新志教授说,看天气预报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气温的高低,及时增减衣物。其次,要注意看昼夜温差的变化,秋冬季节气温会骤然变化,可能上午还是二十多度的天气,下午一阵寒风来袭,就降到了十多度甚至十度以下,气温的急度下降和气压急剧升高非常容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再者,还要注意一些极端天气,比如寒潮、雾霾、大风、沙尘暴等。
技巧四:学会看信号,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先兆”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心肌梗死发病非常突然,让人防不胜防。王新志教授提醒,其实,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在早期都是有“信号”的,如果能把握住这些信号,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首先是脑血管病,如果老年人出现言语不清、说话舌头发硬、手脚无力或麻木、视物重影、头晕等症状,可以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有时数天发作一次,有时一天可以发作数次。这些信号在医学上叫“短暂脑缺血发作”,是脑梗塞的先兆,大约有1/3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展为脑梗塞。
其次是心肌梗死,约半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以前没有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恶心呕吐、充满恐惧感等。此外,病人还可能出现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如果老年人出现以上的情况,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切勿延误时机。
技巧五:学会“偷懒”,天冷了还要会休息
中医证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也就是说,秋冬时节,人们在养生的时候要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以免伤阴耗气,对身体造成伤害。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秋冬季节要注意,运动不要过度,要学会“偷懒”,学会休息,比如:避免久坐,有很多老年人冬天闲暇无事,喜欢看电视、打麻将、下象棋,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增加血管的负担。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与人聊天,长时间聊天会劳神伤气,对心脑健康不利。最后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便会升高,容易诱发心绞痛,严重的会导致心肌梗死。
技巧一:学会自测血压,气温骤降及时调整降压药
进入秋冬季节以后,气温开始出现大幅下降,昼夜温差比较大。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气温下降的时候,人的血压往往会升高。王新志教授说,这跟多方面的原因有关,比如气温下降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散热,毛细血管会收缩,这就会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另外,天气寒冷的时候,人体散热比较快,为了保持体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
因此,为了保持血压稳定,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并根据所测的结果找专业医生调整降压药。在监测血压方面一定要灵活,不要太过机械。除了固定时间监测血压以外,还要注意天气情况,比如天气变冷、气温骤降的时候可以多测血压。另外,感觉自己出现头晕、胸闷的时候也要密切注意血压变化。如果感觉自己的血压波动比较厉害,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及时将血压的监测结果告知医生,由医生来决定是否调整降压药。
技巧二:学会保暖,护好血管就不得心脑血管病
天气寒冷,学会保暖这门手艺对于心脑血管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新志教授说,这里说的保暖,除了要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服外,还要注意室温调节。另外,由于气温较低,尤其是在早晚时刻,气温会更低,高血压患者在早晨醒来时不要马上离开被褥,可先在被窝中活动一下身体再起床,这样可防止因为温差导致的血压升高。洗漱不宜用冷水,更不可用冷水洗脚,以免冷水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如厕时要穿暖,不要怕麻烦,小便应在室内为好。此外,温差骤然变化,是脑梗塞发作的诱因,因此外出要增加衣服,特别注意头颈部保暖。不能在寒冷处停止不动,要不断走动。
技巧三:学会看天气预报,遇到极端天气及时应对
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由于冷空气侵袭,人体血管会收缩,引起血压偏高。这时候,寒冷刺激就会导致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冠状血管)痉挛,这样就会造成心肌缺血,有时可以直接造成心肌梗死。另外,寒冷刺激诱发血压升高时,还会造成脑血管壁薄弱处发生破裂,引起脑溢血。而血管收缩,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如果超过脑血流的代偿能力,就会引起脑缺血或梗死。
王新志教授说,看天气预报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气温的高低,及时增减衣物。其次,要注意看昼夜温差的变化,秋冬季节气温会骤然变化,可能上午还是二十多度的天气,下午一阵寒风来袭,就降到了十多度甚至十度以下,气温的急度下降和气压急剧升高非常容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再者,还要注意一些极端天气,比如寒潮、雾霾、大风、沙尘暴等。
技巧四:学会看信号,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先兆”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心肌梗死发病非常突然,让人防不胜防。王新志教授提醒,其实,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在早期都是有“信号”的,如果能把握住这些信号,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首先是脑血管病,如果老年人出现言语不清、说话舌头发硬、手脚无力或麻木、视物重影、头晕等症状,可以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有时数天发作一次,有时一天可以发作数次。这些信号在医学上叫“短暂脑缺血发作”,是脑梗塞的先兆,大约有1/3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人进展为脑梗塞。
其次是心肌梗死,约半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以前没有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恶心呕吐、充满恐惧感等。此外,病人还可能出现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如果老年人出现以上的情况,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切勿延误时机。
技巧五:学会“偷懒”,天冷了还要会休息
中医证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也就是说,秋冬时节,人们在养生的时候要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以免伤阴耗气,对身体造成伤害。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秋冬季节要注意,运动不要过度,要学会“偷懒”,学会休息,比如:避免久坐,有很多老年人冬天闲暇无事,喜欢看电视、打麻将、下象棋,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增加血管的负担。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与人聊天,长时间聊天会劳神伤气,对心脑健康不利。最后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便会升高,容易诱发心绞痛,严重的会导致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