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2-0187-0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使我感受到部分学习兴趣盎然的学生,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而部分学生则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放弃了学习。究其原因,其一,没有挖掘出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注音、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已成为某些教师讲解的固定模式,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启发,智力得不到拓展,仅局限于教师所讲内容,而代之的却是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背诵现成的结论。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又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其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学生,不注意规范教学语言。部分教师对优等生,在班上大树特树,使这部分学生在班上“鹤立鸡群”,而对差生,动辄就用带讽刺的话去挖苦他们。其三,不能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述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应充分挖掘学生、课文及生活的情感因素,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
1 要认真备课,熟悉并掌握教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是古今中外文章中的精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大千世界的记叙文,或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抑或是阐明事理的议论文,均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而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教师认真地品读,反复地咀嚼,获得与课文一致的情感体验,方能挖掘出来。就拿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吧,这几篇课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而且《这不是一顺流星》和《羚羊木雕》都是以一件实物串起全文内容,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里的小孩,在万人体育馆里观“戏熊”想到了熊皮手套,想到了负伤的阿婆,尽管阿婆已经去世,这表现出孩子金子般纯真的爱心。这种情感容易在备课中把握、如仅仅到此,未免令人遗憾,还应由此开掘下去;被爱是由施爱开始的。阿婆就是用自己无私的劳动,对孩子进行细致人微的照顾,以至孩子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纯真的童心、让孩子永远惦念着她。同时,童真永恒的爱有时会使成人世故了的心灵燃起关照他人的情感火焰。而《羚羊木雕》中的“我”,珍惜同学的真诚友谊,当她被逼着讨回羚羊木雕时,她觉得自已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这是课文着力表达的情感。还有一层需反复咀嚼品味方能把握的东西,就是被世俗熏染了的成人是那么重财轻义,是那么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他们不理解少年世界里对友情的珍惜和渴望。如果我们通过备课把这些情感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学生定会对这些课文爱不释手,自发地研究品味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就是课本里的说明文,作者也不仅仅是纯客观地介绍事物的特征,他们往往在说明的过程中寄窝着自己的情感。科学家茅以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和造型特征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美之情,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感。《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在客观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树木栽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赞叹之情包含其中,着重地表现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整体艺术特征。由此我们可看到,说明文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本来作者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特征、功用时,就曾欣喜,曾激动,因而在说明时,情感必定会蕴含在客观理智的介绍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备课时,既要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也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使说明文的教学兴趣盎然。
2 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特征,融洽师生关系
我听过一些老师的课、发现他们心中装着的是“课文”,很少装着“学生”。大家都知道,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受情感支配的。因此,我无论备课还是课堂教学,心里“总想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或喜欢朗读,或喜欢写作,或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说明文能揭示事物的特征,有的喜欢记叙文能生动地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把握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其长处,引导转化其弱项,定能使全班学生日趋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要想了解学生,必须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留心。对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他们一起拟定更高的语文学习目标;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相应的激励,决不能动辄批评指责他们。我从不用“笨”、“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深知这样做犹如在他们心灵的伤口上撤盐。正因为我一贯地按上述思路去做,所以我和学生关系融拾,心心相通,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学生喜欢我,也就喜欢我这门课。”其道理就在于此。
3 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在进行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时,预先录好音,并配以音乐。课堂上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透过全诗,展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北国雪景图;字里行间,我们并没有感到严冬的寒冷,相反却有一股令人暖融融的愛国热流在全身流动,令学生为祖国河山如此美好而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样根据不同课文使用不同方法,教学必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试想,如果面对每一篇新课文,我们都能以情激情,导入新课,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诵课文,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感情时而飞腾激越,时而深挚缠绵,时而热情明快,时而沉郁婉转,使课文在的人物形象栩栩入神,呼之欲出,学生如同身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讲课时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可使课堂气氛富有弹性和磁性,同时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声韵美,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每次提问学生,面带微笑:“请回答!”提问结束后,总是客客气气说声:“请坐!”浓郁情味的话语,刚能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
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影响青少个学生立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通过自己爱憎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是时,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我们要把情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使我感受到部分学习兴趣盎然的学生,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而部分学生则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放弃了学习。究其原因,其一,没有挖掘出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注音、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已成为某些教师讲解的固定模式,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的启发,智力得不到拓展,仅局限于教师所讲内容,而代之的却是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背诵现成的结论。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又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其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学生,不注意规范教学语言。部分教师对优等生,在班上大树特树,使这部分学生在班上“鹤立鸡群”,而对差生,动辄就用带讽刺的话去挖苦他们。其三,不能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述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应充分挖掘学生、课文及生活的情感因素,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
1 要认真备课,熟悉并掌握教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是古今中外文章中的精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大千世界的记叙文,或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抑或是阐明事理的议论文,均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而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教师认真地品读,反复地咀嚼,获得与课文一致的情感体验,方能挖掘出来。就拿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吧,这几篇课文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而且《这不是一顺流星》和《羚羊木雕》都是以一件实物串起全文内容,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里的小孩,在万人体育馆里观“戏熊”想到了熊皮手套,想到了负伤的阿婆,尽管阿婆已经去世,这表现出孩子金子般纯真的爱心。这种情感容易在备课中把握、如仅仅到此,未免令人遗憾,还应由此开掘下去;被爱是由施爱开始的。阿婆就是用自己无私的劳动,对孩子进行细致人微的照顾,以至孩子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纯真的童心、让孩子永远惦念着她。同时,童真永恒的爱有时会使成人世故了的心灵燃起关照他人的情感火焰。而《羚羊木雕》中的“我”,珍惜同学的真诚友谊,当她被逼着讨回羚羊木雕时,她觉得自已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这是课文着力表达的情感。还有一层需反复咀嚼品味方能把握的东西,就是被世俗熏染了的成人是那么重财轻义,是那么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他们不理解少年世界里对友情的珍惜和渴望。如果我们通过备课把这些情感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学生定会对这些课文爱不释手,自发地研究品味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就是课本里的说明文,作者也不仅仅是纯客观地介绍事物的特征,他们往往在说明的过程中寄窝着自己的情感。科学家茅以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和造型特征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美之情,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感。《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在客观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树木栽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赞叹之情包含其中,着重地表现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整体艺术特征。由此我们可看到,说明文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本来作者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特征、功用时,就曾欣喜,曾激动,因而在说明时,情感必定会蕴含在客观理智的介绍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备课时,既要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也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使说明文的教学兴趣盎然。
2 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特征,融洽师生关系
我听过一些老师的课、发现他们心中装着的是“课文”,很少装着“学生”。大家都知道,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受情感支配的。因此,我无论备课还是课堂教学,心里“总想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或喜欢朗读,或喜欢写作,或喜欢讲故事;有的喜欢说明文能揭示事物的特征,有的喜欢记叙文能生动地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把握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其长处,引导转化其弱项,定能使全班学生日趋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要想了解学生,必须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留心。对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他们一起拟定更高的语文学习目标;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相应的激励,决不能动辄批评指责他们。我从不用“笨”、“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深知这样做犹如在他们心灵的伤口上撤盐。正因为我一贯地按上述思路去做,所以我和学生关系融拾,心心相通,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学习。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学生喜欢我,也就喜欢我这门课。”其道理就在于此。
3 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在进行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时,预先录好音,并配以音乐。课堂上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透过全诗,展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北国雪景图;字里行间,我们并没有感到严冬的寒冷,相反却有一股令人暖融融的愛国热流在全身流动,令学生为祖国河山如此美好而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样根据不同课文使用不同方法,教学必会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试想,如果面对每一篇新课文,我们都能以情激情,导入新课,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诵课文,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感情时而飞腾激越,时而深挚缠绵,时而热情明快,时而沉郁婉转,使课文在的人物形象栩栩入神,呼之欲出,学生如同身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讲课时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可使课堂气氛富有弹性和磁性,同时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声韵美,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每次提问学生,面带微笑:“请回答!”提问结束后,总是客客气气说声:“请坐!”浓郁情味的话语,刚能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
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影响青少个学生立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通过自己爱憎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是时,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我们要把情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