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是指脑内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所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呕吐、偏瘫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在脑血管疾病中1/3,但其死亡率占脑血管疾病的首位。该病起病急,变化快,发展迅猛,术后常伴有高热、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在急性期患者死亡。因此,术后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预后提高生命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治疗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8~76岁,平均5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46例,大脑皮层出血8例,脑出血4例,出血量40~30ml, 发病时间2~24小时。
临床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前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发麻等先驱症状,也可在原有基础上突然加重。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颜面潮红、呼吸快、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幕上病变者对侧肢体软瘫,两眼向出血侧偏斜。 破入脑室或脑干出血则出现深昏迷、高热、去脑强直、双瞳孔缩小或扩大。
护 理
心理护理:本组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虑、恐惧、孤独的感觉。由于病程长,患者多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护理人员必须怀着深厚的同情心,一方面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热情主动关心患者;另一方面做好解释宣教工作,经常安慰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患者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潜在的力量,使各项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专科护理:①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患者的手腕和足踝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皮肤按摩。当翻身向健侧时,应垫以枕头支持患肢,以防关节强直。但发病24小时内只能小范围的活动肩、臀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②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入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定时测T、P、R、BP。意识状态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预防颅内高压、脑水肿的发生。③保持大小便通畅:患者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尤其在应用脱水剂及未置导尿管的情况下,更易引起患者烦躁不安,甚至诱发再度出血,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大便不畅时,可予番泻叶煎剂促进肠蠕动和消除肠腔积气,必要时行清洁灌肠。尿失禁时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并留置,同时观察尿液色、质、量,防止导尿管脱落,以免反复插管致尿路感染。④加强口腔护理:昏迷患者按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3次。清醒患者可用吸管,吸生理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每天3次,防止呛咳。
饮食护理:患者多半有咀嚼或吞咽困难,进食、进水应缓慢,防止呛咳,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必要时行鼻饲,食物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进食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少量多餐,每次<200ml,间隔为2小时,温度在38℃左右,同时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以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主,每日摄入食盐以4~5g为宜,摄入胆固醇应少于300g[2]。
恢复期护理:恢复期主要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开始可作按摩及被动运动,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主动活动时应将障碍物从活动区域移开,夜间加床栏,防止坠床。外出时要有人陪伴,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体育锻炼。失语患者应积极进行语言训练,语言刺激尽可能在日常活动中进行,鼓励患者主动寻找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如手势、图画、讲话或书写等,这些训练活跃了气氛,患者通过互相帮助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语言交流,同时保证了患者回归家庭后康复的延续性,坚持每天2次,每次1小时。
讨 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病因:高血压病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遍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节段破裂是脑出血的原因。
临床症状: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恶徒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脑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镇静与稳定血压,应用脱水药、止血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如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可及时给予药物(如氯西汀)治疗和心理支持。
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痰浊瘀血症状基本缓解,但病人体质虚弱,应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多食白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肥甘,戒烟酒。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残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应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何国平.实用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8~76岁,平均5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46例,大脑皮层出血8例,脑出血4例,出血量40~30ml, 发病时间2~24小时。
临床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前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发麻等先驱症状,也可在原有基础上突然加重。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颜面潮红、呼吸快、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幕上病变者对侧肢体软瘫,两眼向出血侧偏斜。 破入脑室或脑干出血则出现深昏迷、高热、去脑强直、双瞳孔缩小或扩大。
护 理
心理护理:本组均为中老年患者,由于起病后丧失自理能力,常有焦虑、恐惧、孤独的感觉。由于病程长,患者多抑郁或烦躁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妨碍病情的康复,护理人员必须怀着深厚的同情心,一方面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热情主动关心患者;另一方面做好解释宣教工作,经常安慰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患者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潜在的力量,使各项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专科护理:①肢体和皮肤的护理:患者的手腕和足踝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皮肤按摩。当翻身向健侧时,应垫以枕头支持患肢,以防关节强直。但发病24小时内只能小范围的活动肩、臀部,以免因翻身而牵动头部。②病情观察:应用脱水剂时应保持快速静脉滴入或推注,以保证体内高渗脱水作用,随时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定时测T、P、R、BP。意识状态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预防颅内高压、脑水肿的发生。③保持大小便通畅:患者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尤其在应用脱水剂及未置导尿管的情况下,更易引起患者烦躁不安,甚至诱发再度出血,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大便不畅时,可予番泻叶煎剂促进肠蠕动和消除肠腔积气,必要时行清洁灌肠。尿失禁时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并留置,同时观察尿液色、质、量,防止导尿管脱落,以免反复插管致尿路感染。④加强口腔护理:昏迷患者按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3次。清醒患者可用吸管,吸生理盐水或朵贝氏液漱口,每天3次,防止呛咳。
饮食护理:患者多半有咀嚼或吞咽困难,进食、进水应缓慢,防止呛咳,呕吐时迅速清除呕吐物,必要时行鼻饲,食物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进食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少量多餐,每次<200ml,间隔为2小时,温度在38℃左右,同时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以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主,每日摄入食盐以4~5g为宜,摄入胆固醇应少于300g[2]。
恢复期护理:恢复期主要是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开始可作按摩及被动运动,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主动活动时应将障碍物从活动区域移开,夜间加床栏,防止坠床。外出时要有人陪伴,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体育锻炼。失语患者应积极进行语言训练,语言刺激尽可能在日常活动中进行,鼓励患者主动寻找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如手势、图画、讲话或书写等,这些训练活跃了气氛,患者通过互相帮助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语言交流,同时保证了患者回归家庭后康复的延续性,坚持每天2次,每次1小时。
讨 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病因:高血压病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遍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节段破裂是脑出血的原因。
临床症状: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恶徒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脑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镇静与稳定血压,应用脱水药、止血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如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可及时给予药物(如氯西汀)治疗和心理支持。
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痰浊瘀血症状基本缓解,但病人体质虚弱,应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多食白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肥甘,戒烟酒。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残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应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何国平.实用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