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到了,难免要带着宝宝走亲访友。但孩子往往不愿在某些场合久留,究其原因是:规矩太多,让自小无拘无束惯了的孩子动辄得咎……这些强调了多少年的礼数一定要坚决执行吗?有没有一个变通的方式,让孩子不再受压抑,而客人和长辈也可以欣然接受?
不肯喊人
见人要问候,是老辈人最讲究的礼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却不是每次都乐意这么做,老让一旁的大人感觉丢了面子,急着催小孩喊人,还会这样威逼利诱:“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给孩子逼迫的压力,愈发使孩子对叫人这件事反感,宝宝会一声不吭来表示反抗。这样家长就更恼火了,不惜以“这孩子怎么这样胆小木讷没出息,没嘴葫芦呀”来贬斥小孩,亲子关系一下会变得特紧张。
为什么要变通:宝宝不愿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不一致,一般为2岁半左右。此时她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更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喜欢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难免会觉得厌烦,孩子心里的逆反情绪自然会抬头。比如孩子会想:“上电梯叫了好几个叔叔,怎么进了门又来个叔叔啊?”再比如孩子会想:“我喜欢这个阿姨的红头发,但现在我跟她还不熟,干嘛这会儿就要叫她?”可见不肯叫人,是宝宝初具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家长不懂孩子的心态,往往愈催愈糟。
这样变通: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要继续纠缠,可不着痕迹地把话题转移,这时,宝宝有了轻松心态,反而有可能去接近客人,与他(或她)一起玩,不知不觉间重开金口;也可以告诉宝宝,如果真是害羞,对客人点点头,笑一下也可以,并不一定要一本正经地叫人。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向别人问好的方式。”父母也可以制作家庭相册,把爷爷奶奶、姑姑叔叔,还有姥姥姥爷、舅舅家的照片整理出来,让孩子先认人,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样懵懂的小孩就不会出现“这人是谁呀?凭啥让我喊她姑姑?”的疑问。
长辈还没到就要动筷子
在很多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家庭聚会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去接长辈的车被堵在路上半天过不来,而孩子早饿了,非吵着要先吃冷盘不可;或者有新菜上来,爸妈要把大菜转到爷爷奶奶面前去,要长辈先动筷子,谁知孩子按住转盘不让动,非要自己先吃,老人家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看样子很想谴责儿子媳妇教子不严,但又觉得不该饭桌上训人败坏全家团圆的情绪,于是强忍着不悦,而父母发现孩子最终吃了一口就不想再动筷,或者只是想要装饰大盘子的胡萝卜花玩,气更是不打一处来——你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上不了台面呢?
为什么要变通:吃饭吃得像开会一样,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其实很不符合儿童所需要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一般来说,孩子在3~7岁之间,自我意识很强烈,还不懂得什么“长辈还没动筷子就不能开吃”,一旦受到严格的拘束,就会食欲不振,还没有吃三道热菜就吵着要回家,或连带着讨厌起这种阖家团圆的形式,一说要跟长辈吃饭就说肚子疼,但一被“准假”就说肚子不疼了要吃肯德基,这是得不偿失的。
这样变通:有一类聪明的家长专找那种餐前有小菜或蒸煮杂粮、瓜子花生赠送的餐馆定餐,在老辈人看来,吃这些餐前零嘴不算失礼;若是餐馆在餐前没有小菜赠送,爸妈也可以给孩子带一份他喜欢的小点心,以分散他对桌上凉菜的注意力;有的孩子特喜欢第一个尝试新上来的菜,这也很简单,事先跟孩子说好:“咱来玩个转盘游戏好不好?有人在夹菜时不可以转转盘;没人夹菜了可以由宝宝来转转盘,不过只可以转一下,转到谁面前就表明宝宝请谁第一个尝,行不行?”引入“转盘游戏”的规则后,孩子一般不再因为“我要第一个下筷子”大吵大闹,他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观察转盘旋转的结果,如果被邀“第一个吃”的亲友都夸赞孩子的行为,孩子会特别不好意思,之后也会慢慢懂得餐桌上的礼让是一种好行为。
不停地插嘴
孩子热衷于在大人谈话时插嘴,一种情况是本来家长要带孩子出门玩的,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或中途遇上爸妈的熟人,孩子借插嘴来表示对不速之客延误了自家出游计划的不满;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特别对客人有好感或者感兴趣,家长又没有把孩子正式介绍给客人,孩子就会不停地插嘴骚扰客人,来表示“这里还有一个我,你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为什么要变通:插嘴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偏偏这在3~6岁的孩子身上很常见。如果我们将孩子视为与我们平等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有认为“小屁孩懂什么?你幼稚的提问让我脸红”,家长才会严禁孩子中途插嘴。我们观察到,特别强调“大人谈话小孩不准插嘴”的家庭,孩子的交往力、语言表达力和求知欲其实被压制住了。孩子根本不能通过大胆的提问来表达“我与你们大人一样能思考”的自豪感,这样的孩子自信心往往不足。
这样变通:当然,大人谈话时屡被打断会让主客都陷于尴尬,可以允许孩子插嘴,但一定要有个度,比如规定孩子插嘴前要说:“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再比如事先约定孩子可以插三次嘴,家长可约好用手势提醒孩子:“数到三,就不能再打断妈妈和客人的谈话了。”万一孩子对客人的职业和经历特别感兴趣怎么办?家长完全可以出让十分钟谈话时间给孩子:“看来你有很多问题问阿姨,妈妈去准备点心,你来跟阿姨谈谈好吗?”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大人谈话屡被打断的尴尬就可避免。要是孩子借插嘴来表示对不速之客延误出门的不满,爸妈可以委婉地说:“孩子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刚说好要去游乐园的,我回头给您打电话好吗?”这也是对孩子“如何礼貌谢绝”的一种示范。
不肯赞美客人
的礼物
为了与孩子迅速拉近距离,客人特意带来了礼物,可没想到孩子拆包后说:“又是乐高积木,我都有四套乐高积木了,我都玩腻了。”或者说:“这种软咚咚的天线宝宝是我小时候玩的好吧,我都5岁了,阿姨你应该带点有挑战性的玩具给我。”看到客人尴尬,爸妈开始训斥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礼貌?阿姨的一片心意,你应该说‘谢谢!我很喜欢!’才对。”客人更尴尬了:家长岂不是在教孩子虚以委蛇,两面三刀?
为什么要变通:孩子不肯赞美客人的礼物,多半是因为客人低估了孩子的成长速度,还把他当小宝贝对待,送给他天线宝宝,而不是他喜欢的立体拼图、魔方、需要自己画图涂色的风筝、以及需要自己组装的四驱车。一旦孩子感觉到被小看了,他就会觉得客人是在敷衍他,就会很不高兴。在4~7岁的孩子看来,长大的意义高于一切,礼物应当肯定他心智的成长,才能让他与客人产生天然的亲近感。
这样变通:平时多多与亲戚朋友们相互通邮件、通电话联络,旁敲侧击地使他们了解到你的孩子逐渐长大了,最近在对哪些游戏活动感兴趣,以免将来赠送礼物的时候还把他当小宝贝对待。同时要提前跟孩子打好预防针,教他如何委婉地表达对礼物的不满意,比如:“我以前最喜欢天蓝色的天线宝宝了,阿姨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天蓝色?你真神奇!不过我长大了,这个天线宝宝我会送给更小的小朋友,阿姨你不会心疼吧。”
叫长辈的绰号
小辉的父母在外企工作,家里的气氛很民主,后来小辉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孝顺的爸妈就把两位老人从小县城接到北京来生活,便于探望和照顾老人。这下,矛盾来了,爷爷听5岁的小辉经常对爸妈直呼其名本来就不太高兴,有一天小辉要爬在爸爸背上玩,还大喊爸爸的绰号:“快趴下,你这大浣熊!”爷爷终于勃然大怒,训斥儿子太没“尊严”,都让小孩骑到头上来了。
为什么要变通:在民主气氛很浓的家庭里,喊爸妈的绰号是孩子表示亲昵的一种方式,这种习惯在孩子满4岁后尤其突出,比如小辉就会奇怪为什么喊爸爸“大浣熊”会引得爷爷大怒:“我就是爸爸的好儿子,我就是小浣熊呀!大浣熊胖乎乎的多可爱呀!”“爷爷太凶了,我再也不想到爷爷家去了!”爸妈一定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也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一下爷爷为什么听不惯小辉喊爸爸“大浣熊”。
这样变通:老一辈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此与其去解释“喊爸妈的绰号是孩子表示亲昵的方式”引得老人不快,不如跟孩子订个暗号:“到了爷爷家,要是你想让大浣熊来帮你做一件事,可以跑来挠挠爸爸的手心,爸爸就知道小浣熊有需要;爸爸也可以轻轻回捏一下,表示大浣熊知道了,会尽快来帮小浣熊。”这样打暗号,既不会去触及老一辈的礼数底线,又可以传递大浣熊与小浣熊之间无声的默契,可让孩子找到不受束缚的愉快。
不肯喊人
见人要问候,是老辈人最讲究的礼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却不是每次都乐意这么做,老让一旁的大人感觉丢了面子,急着催小孩喊人,还会这样威逼利诱:“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给孩子逼迫的压力,愈发使孩子对叫人这件事反感,宝宝会一声不吭来表示反抗。这样家长就更恼火了,不惜以“这孩子怎么这样胆小木讷没出息,没嘴葫芦呀”来贬斥小孩,亲子关系一下会变得特紧张。
为什么要变通:宝宝不愿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不一致,一般为2岁半左右。此时她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更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喜欢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难免会觉得厌烦,孩子心里的逆反情绪自然会抬头。比如孩子会想:“上电梯叫了好几个叔叔,怎么进了门又来个叔叔啊?”再比如孩子会想:“我喜欢这个阿姨的红头发,但现在我跟她还不熟,干嘛这会儿就要叫她?”可见不肯叫人,是宝宝初具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家长不懂孩子的心态,往往愈催愈糟。
这样变通: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要继续纠缠,可不着痕迹地把话题转移,这时,宝宝有了轻松心态,反而有可能去接近客人,与他(或她)一起玩,不知不觉间重开金口;也可以告诉宝宝,如果真是害羞,对客人点点头,笑一下也可以,并不一定要一本正经地叫人。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向别人问好的方式。”父母也可以制作家庭相册,把爷爷奶奶、姑姑叔叔,还有姥姥姥爷、舅舅家的照片整理出来,让孩子先认人,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样懵懂的小孩就不会出现“这人是谁呀?凭啥让我喊她姑姑?”的疑问。
长辈还没到就要动筷子
在很多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家庭聚会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去接长辈的车被堵在路上半天过不来,而孩子早饿了,非吵着要先吃冷盘不可;或者有新菜上来,爸妈要把大菜转到爷爷奶奶面前去,要长辈先动筷子,谁知孩子按住转盘不让动,非要自己先吃,老人家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看样子很想谴责儿子媳妇教子不严,但又觉得不该饭桌上训人败坏全家团圆的情绪,于是强忍着不悦,而父母发现孩子最终吃了一口就不想再动筷,或者只是想要装饰大盘子的胡萝卜花玩,气更是不打一处来——你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上不了台面呢?
为什么要变通:吃饭吃得像开会一样,严格区分长幼尊卑,其实很不符合儿童所需要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一般来说,孩子在3~7岁之间,自我意识很强烈,还不懂得什么“长辈还没动筷子就不能开吃”,一旦受到严格的拘束,就会食欲不振,还没有吃三道热菜就吵着要回家,或连带着讨厌起这种阖家团圆的形式,一说要跟长辈吃饭就说肚子疼,但一被“准假”就说肚子不疼了要吃肯德基,这是得不偿失的。
这样变通:有一类聪明的家长专找那种餐前有小菜或蒸煮杂粮、瓜子花生赠送的餐馆定餐,在老辈人看来,吃这些餐前零嘴不算失礼;若是餐馆在餐前没有小菜赠送,爸妈也可以给孩子带一份他喜欢的小点心,以分散他对桌上凉菜的注意力;有的孩子特喜欢第一个尝试新上来的菜,这也很简单,事先跟孩子说好:“咱来玩个转盘游戏好不好?有人在夹菜时不可以转转盘;没人夹菜了可以由宝宝来转转盘,不过只可以转一下,转到谁面前就表明宝宝请谁第一个尝,行不行?”引入“转盘游戏”的规则后,孩子一般不再因为“我要第一个下筷子”大吵大闹,他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观察转盘旋转的结果,如果被邀“第一个吃”的亲友都夸赞孩子的行为,孩子会特别不好意思,之后也会慢慢懂得餐桌上的礼让是一种好行为。
不停地插嘴
孩子热衷于在大人谈话时插嘴,一种情况是本来家长要带孩子出门玩的,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或中途遇上爸妈的熟人,孩子借插嘴来表示对不速之客延误了自家出游计划的不满;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特别对客人有好感或者感兴趣,家长又没有把孩子正式介绍给客人,孩子就会不停地插嘴骚扰客人,来表示“这里还有一个我,你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为什么要变通:插嘴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偏偏这在3~6岁的孩子身上很常见。如果我们将孩子视为与我们平等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有认为“小屁孩懂什么?你幼稚的提问让我脸红”,家长才会严禁孩子中途插嘴。我们观察到,特别强调“大人谈话小孩不准插嘴”的家庭,孩子的交往力、语言表达力和求知欲其实被压制住了。孩子根本不能通过大胆的提问来表达“我与你们大人一样能思考”的自豪感,这样的孩子自信心往往不足。
这样变通:当然,大人谈话时屡被打断会让主客都陷于尴尬,可以允许孩子插嘴,但一定要有个度,比如规定孩子插嘴前要说:“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再比如事先约定孩子可以插三次嘴,家长可约好用手势提醒孩子:“数到三,就不能再打断妈妈和客人的谈话了。”万一孩子对客人的职业和经历特别感兴趣怎么办?家长完全可以出让十分钟谈话时间给孩子:“看来你有很多问题问阿姨,妈妈去准备点心,你来跟阿姨谈谈好吗?”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大人谈话屡被打断的尴尬就可避免。要是孩子借插嘴来表示对不速之客延误出门的不满,爸妈可以委婉地说:“孩子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刚说好要去游乐园的,我回头给您打电话好吗?”这也是对孩子“如何礼貌谢绝”的一种示范。
不肯赞美客人
的礼物
为了与孩子迅速拉近距离,客人特意带来了礼物,可没想到孩子拆包后说:“又是乐高积木,我都有四套乐高积木了,我都玩腻了。”或者说:“这种软咚咚的天线宝宝是我小时候玩的好吧,我都5岁了,阿姨你应该带点有挑战性的玩具给我。”看到客人尴尬,爸妈开始训斥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礼貌?阿姨的一片心意,你应该说‘谢谢!我很喜欢!’才对。”客人更尴尬了:家长岂不是在教孩子虚以委蛇,两面三刀?
为什么要变通:孩子不肯赞美客人的礼物,多半是因为客人低估了孩子的成长速度,还把他当小宝贝对待,送给他天线宝宝,而不是他喜欢的立体拼图、魔方、需要自己画图涂色的风筝、以及需要自己组装的四驱车。一旦孩子感觉到被小看了,他就会觉得客人是在敷衍他,就会很不高兴。在4~7岁的孩子看来,长大的意义高于一切,礼物应当肯定他心智的成长,才能让他与客人产生天然的亲近感。
这样变通:平时多多与亲戚朋友们相互通邮件、通电话联络,旁敲侧击地使他们了解到你的孩子逐渐长大了,最近在对哪些游戏活动感兴趣,以免将来赠送礼物的时候还把他当小宝贝对待。同时要提前跟孩子打好预防针,教他如何委婉地表达对礼物的不满意,比如:“我以前最喜欢天蓝色的天线宝宝了,阿姨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天蓝色?你真神奇!不过我长大了,这个天线宝宝我会送给更小的小朋友,阿姨你不会心疼吧。”
叫长辈的绰号
小辉的父母在外企工作,家里的气氛很民主,后来小辉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孝顺的爸妈就把两位老人从小县城接到北京来生活,便于探望和照顾老人。这下,矛盾来了,爷爷听5岁的小辉经常对爸妈直呼其名本来就不太高兴,有一天小辉要爬在爸爸背上玩,还大喊爸爸的绰号:“快趴下,你这大浣熊!”爷爷终于勃然大怒,训斥儿子太没“尊严”,都让小孩骑到头上来了。
为什么要变通:在民主气氛很浓的家庭里,喊爸妈的绰号是孩子表示亲昵的一种方式,这种习惯在孩子满4岁后尤其突出,比如小辉就会奇怪为什么喊爸爸“大浣熊”会引得爷爷大怒:“我就是爸爸的好儿子,我就是小浣熊呀!大浣熊胖乎乎的多可爱呀!”“爷爷太凶了,我再也不想到爷爷家去了!”爸妈一定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也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一下爷爷为什么听不惯小辉喊爸爸“大浣熊”。
这样变通:老一辈的观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此与其去解释“喊爸妈的绰号是孩子表示亲昵的方式”引得老人不快,不如跟孩子订个暗号:“到了爷爷家,要是你想让大浣熊来帮你做一件事,可以跑来挠挠爸爸的手心,爸爸就知道小浣熊有需要;爸爸也可以轻轻回捏一下,表示大浣熊知道了,会尽快来帮小浣熊。”这样打暗号,既不会去触及老一辈的礼数底线,又可以传递大浣熊与小浣熊之间无声的默契,可让孩子找到不受束缚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