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秦淮河畔工人家庭出生的女孩子,一个初二便辍学的贫困少女,扼住命运的咽喉,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三十多年后创办了一所民办高校,演绎了一个中国当代女性的传奇。
矢志不渝求学梦
20世纪40年代末,鲍莉萍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工人家庭,全家九口人只靠父亲每月45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每天早上4点,她就起床陪妈妈去批发蔬菜,晚上还带弟妹帮父亲糊火柴盒、信封等。鲍莉萍学习十分优秀,但在初二那一年,因无力交学费而辍学。15岁的鲍莉萍改了年龄到医院当学徒,每月工资19.5元,19元交给家里,自己留5角。“上学读书”成了她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1969年,婚后,鲍莉萍随丈夫到安徽一家汽配公司工作。好学上进、吃苦耐劳、业务出色的鲍莉萍很快便当上了业务经理。她带着刚满3岁的孩子走遍了大江南北,事业蒸蒸日上。1983年,丈夫患冠心病提前退休,他们一起回到南京。
回南京的当年,鲍莉萍借款5万元,先后成立汽配经营部、元汇实业有限公司,很快发展成为拥有六个企业和三个批发中心的汽配工贸公司,七百多名职工,年产值三千多万元,年利润一百多万元,成为中国汽车配件工贸集团和江苏省汽车配件工贸联合会成员之一。1994年3月,她又成立了南京金肯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年工程量近2000万元。
其时,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民办高等教育兴起,儿时深埋的“求学梦”种子在鲍莉萍心中强烈萌发。1996年,鲍莉萍放弃了在商界摸爬滚打得来的从容,毅然将15年经商积累的2600万元全部投资筹办金肯学院,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事业,“我自己家境贫寒没能上得起学,现在我能凭自己的能力让更多孩子去圆我年轻未圆的大学梦,再苦、再累都值得……”
为取得办学资格,鲍莉萍走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过程。1998年春天,金肯学院筹备申报期间,她独自北上,一路询问找到国家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学处,接待她的处长知道她的来意后,冷冷地问:“你当过教师么,什么学历?”“我读书读到初中,后来读的大专,没做过教师……”接下来一连串冰冷的话语让她无言以对,“你连教师都没有做过?又是这样的学历,还想办学?你以为办学想办就办?办学就这么简单?”
这当头棒喝让鲍莉萍无地自容。她一口气跑到楼下大门外,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真是太看不起人了,没当过教师,学历不高,就不能为教育奉献么?”那一刻,这份伤痛更坚定了她办学的决心。
不屈不挠为教育
回到南京,鲍莉萍克服重重困难,从购置土地、搭建校舍到置办设施、招纳贤士,她都亲力亲为。她三顾茅庐,热情诚恳地邀请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万福教授担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一批已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也一起来帮助筹建办学。
在她的感染下,南京市江宁区委、区政府及时帮助解决土地、资金这两大难题。2000年6月,金肯学院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的资格。省市民革、妇联同样给予鲍莉萍积极支持,相关领导仅用两个月就解决了学校交通难题,开通了市区到学校所在地的直通公交车。
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努力拼搏的鲍莉萍正走在创立民办高校事业道路上时,不幸却向她袭来。1998年5月18日,阵阵乐鼓声、轰鸣的鞭炮声在贫瘠的铜山脚下响起,金肯学院的奠基仪式终于举行了,原本她以为办学的目标已近在咫尺,可与自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人在搬放奠基石时冠心病突发,离家人而去……
数日后,她把儿女叫到跟前,擦了擦眼泪,“办学是妈妈的心愿,也是父亲心头的一件大事,你们要帮助爸爸妈妈完成这个心愿,遇到再困难再痛心的事也要挺过去。”
鲍莉萍的办学目的很明确: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拓宽就业渠道,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金肯学院在建院初期就确立了以工为主的办学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又将机械和汽车领域作为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
“千顷良田一口饭,千层高楼一张床”,鲍莉萍呕心沥血建造的金肯学院总资产由当初投入的二千多万元发展到七个多亿,但她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将毕生心血投入教育。她和子女放弃了本应得到的两千多万元的提成,跟教职工一样按月拿工资,按时缴纳200元的住房租金,还将房产作为贷款抵押,投入大量心血和资金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管理有方慈母心
办学十四年来,金肯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与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59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坚持“严教肯学,金石为开”的办学理念,已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鲍莉萍严格控制学院学生食堂的饮食质量,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即使每年财政赤字高达35万元,依然坚持食堂不对外承包政策,稳定物价。她还经常组织开展感恩教育,发动学生算经济账,列出三年的总费用和每天的费用,要求学生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所得和一片苦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鲍莉萍把贫困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除设立了奖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外,还为他们减免学杂费,有的学生在感谢信中亲切地叫鲍莉萍为妈妈。
来自苏北农村贫困家庭的徐德义,因多次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徐德义及其父亲向鲍莉萍求助,鲍莉萍拿出5000元交给徐父说:“这是学院的纪律,但不能让孩子放弃学业。如有志气,明年再考进来!”徐德义没有辜负鲍莉萍的一番苦心,第二年高考取得了六百多分的好成绩。他没有选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而是再次选择了金肯学院。他动情地说:“鲍妈妈是我的再生父母,在金肯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到这个爱心大集体里处处充满的温馨!”
为了帮助溧水县的贫困村西莲村脱贫致富,鲍莉萍投资三十多万元帮西莲村建企业,西莲村迅速解贫脱困走上了富裕小康的道路;出资二十多万元为铜山敬老院新建了道路,改善食宿条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又为敬老院六十多位五保老人发放了在学院职工医院免费看病的医疗卡。这些年来,逢年过节鲍莉萍都亲自为老人们备上慰问品,从无间断。多年来,鲍莉萍一直坚持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前携带礼金和慰问品为当地的32户特困户送去温暖;当她得知一所希望小学缺少教学设备时,又毫不犹豫地向这所希望小学捐赠了电脑、课桌椅和办公用品。一个个鲜明的例子,举不胜举。 感恩之心惠一方
作为民革南京市委江宁区总支的主委,鲍莉萍重视党员的培养,积极参加中共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情系民生,爱心奉献,以身作则。2010年9月初,鲍莉萍个人出资10万余元对禄口困难户丁长琴进行捐助,为其新造住房,添置家具、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2012年新年,她再次想到贵州等贫困地区的百姓,为了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严冬,她联系了纳雍当地的慈善促进股,为他们寄去了近4万元的物资。201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她又为纳雍阳长镇神州幼儿园和江宁铜山幼儿园送去了近14万元的玩具和教学用具。
回报社会,意蕴悠长,点滴行动永远胜过千言万语。2013年7月28日,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妈妈不要我,我也不要她”的新闻后,潸然泪下,为这名患有白血病的4岁儿童的遭遇感到心痛。她通过媒体等渠道辗转找到了患儿所住的医院,给这名患儿送去了2万元的治疗费。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鲍莉萍多年来的社会赞助早已超过1000万元,每年她都会拨款100余万元奖、助学生。鲍莉萍一直坚持“爱国爱教”,发扬“支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的精神,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十余年中,鲍莉萍带领全院上上下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奋斗,使得如今的金肯学院硕果累累、桃李飘香,而鲍莉萍本人在身兼数职的同时也收获荣誉无数。作为全国、省、市“三八”红旗手、民革中央先进个人、中国公益之星等诸多荣誉获得者,又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民办高校协会副会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市工商联常委、民革南京市委江宁总支主委等诸多职务在身的教育事业建设的参与者,鲍莉萍依然执著地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2006年9月、2011年11月,她两次被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金肯学院的成功创办,让鲍莉萍站到了新的事业起点上,她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在现实中的影响和作用。她想做更多的事情,“我只希望能继续办教育、做事业,为社会,为百姓多做些事。其实人的幸福感绝对不是钱财和权力来决定的,付出爱心做出贡献后得到的那种回应才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
经历过困苦与磨难,鲍莉萍愈发显露出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怀着一颗坚韧、淡定与感恩之心,生命之树必会郁郁葱葱,常青不败。
(江苏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推荐 编辑 李婉莉 [email protected])
矢志不渝求学梦
20世纪40年代末,鲍莉萍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工人家庭,全家九口人只靠父亲每月45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每天早上4点,她就起床陪妈妈去批发蔬菜,晚上还带弟妹帮父亲糊火柴盒、信封等。鲍莉萍学习十分优秀,但在初二那一年,因无力交学费而辍学。15岁的鲍莉萍改了年龄到医院当学徒,每月工资19.5元,19元交给家里,自己留5角。“上学读书”成了她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1969年,婚后,鲍莉萍随丈夫到安徽一家汽配公司工作。好学上进、吃苦耐劳、业务出色的鲍莉萍很快便当上了业务经理。她带着刚满3岁的孩子走遍了大江南北,事业蒸蒸日上。1983年,丈夫患冠心病提前退休,他们一起回到南京。
回南京的当年,鲍莉萍借款5万元,先后成立汽配经营部、元汇实业有限公司,很快发展成为拥有六个企业和三个批发中心的汽配工贸公司,七百多名职工,年产值三千多万元,年利润一百多万元,成为中国汽车配件工贸集团和江苏省汽车配件工贸联合会成员之一。1994年3月,她又成立了南京金肯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年工程量近2000万元。
其时,科教兴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民办高等教育兴起,儿时深埋的“求学梦”种子在鲍莉萍心中强烈萌发。1996年,鲍莉萍放弃了在商界摸爬滚打得来的从容,毅然将15年经商积累的2600万元全部投资筹办金肯学院,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事业,“我自己家境贫寒没能上得起学,现在我能凭自己的能力让更多孩子去圆我年轻未圆的大学梦,再苦、再累都值得……”
为取得办学资格,鲍莉萍走过了一波三折的曲折过程。1998年春天,金肯学院筹备申报期间,她独自北上,一路询问找到国家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学处,接待她的处长知道她的来意后,冷冷地问:“你当过教师么,什么学历?”“我读书读到初中,后来读的大专,没做过教师……”接下来一连串冰冷的话语让她无言以对,“你连教师都没有做过?又是这样的学历,还想办学?你以为办学想办就办?办学就这么简单?”
这当头棒喝让鲍莉萍无地自容。她一口气跑到楼下大门外,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真是太看不起人了,没当过教师,学历不高,就不能为教育奉献么?”那一刻,这份伤痛更坚定了她办学的决心。
不屈不挠为教育
回到南京,鲍莉萍克服重重困难,从购置土地、搭建校舍到置办设施、招纳贤士,她都亲力亲为。她三顾茅庐,热情诚恳地邀请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万福教授担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一批已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也一起来帮助筹建办学。
在她的感染下,南京市江宁区委、区政府及时帮助解决土地、资金这两大难题。2000年6月,金肯学院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的资格。省市民革、妇联同样给予鲍莉萍积极支持,相关领导仅用两个月就解决了学校交通难题,开通了市区到学校所在地的直通公交车。
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努力拼搏的鲍莉萍正走在创立民办高校事业道路上时,不幸却向她袭来。1998年5月18日,阵阵乐鼓声、轰鸣的鞭炮声在贫瘠的铜山脚下响起,金肯学院的奠基仪式终于举行了,原本她以为办学的目标已近在咫尺,可与自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人在搬放奠基石时冠心病突发,离家人而去……
数日后,她把儿女叫到跟前,擦了擦眼泪,“办学是妈妈的心愿,也是父亲心头的一件大事,你们要帮助爸爸妈妈完成这个心愿,遇到再困难再痛心的事也要挺过去。”
鲍莉萍的办学目的很明确: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拓宽就业渠道,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金肯学院在建院初期就确立了以工为主的办学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又将机械和汽车领域作为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
“千顷良田一口饭,千层高楼一张床”,鲍莉萍呕心沥血建造的金肯学院总资产由当初投入的二千多万元发展到七个多亿,但她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将毕生心血投入教育。她和子女放弃了本应得到的两千多万元的提成,跟教职工一样按月拿工资,按时缴纳200元的住房租金,还将房产作为贷款抵押,投入大量心血和资金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管理有方慈母心
办学十四年来,金肯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与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59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坚持“严教肯学,金石为开”的办学理念,已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鲍莉萍严格控制学院学生食堂的饮食质量,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即使每年财政赤字高达35万元,依然坚持食堂不对外承包政策,稳定物价。她还经常组织开展感恩教育,发动学生算经济账,列出三年的总费用和每天的费用,要求学生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所得和一片苦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鲍莉萍把贫困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除设立了奖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外,还为他们减免学杂费,有的学生在感谢信中亲切地叫鲍莉萍为妈妈。
来自苏北农村贫困家庭的徐德义,因多次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徐德义及其父亲向鲍莉萍求助,鲍莉萍拿出5000元交给徐父说:“这是学院的纪律,但不能让孩子放弃学业。如有志气,明年再考进来!”徐德义没有辜负鲍莉萍的一番苦心,第二年高考取得了六百多分的好成绩。他没有选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而是再次选择了金肯学院。他动情地说:“鲍妈妈是我的再生父母,在金肯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到这个爱心大集体里处处充满的温馨!”
为了帮助溧水县的贫困村西莲村脱贫致富,鲍莉萍投资三十多万元帮西莲村建企业,西莲村迅速解贫脱困走上了富裕小康的道路;出资二十多万元为铜山敬老院新建了道路,改善食宿条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又为敬老院六十多位五保老人发放了在学院职工医院免费看病的医疗卡。这些年来,逢年过节鲍莉萍都亲自为老人们备上慰问品,从无间断。多年来,鲍莉萍一直坚持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前携带礼金和慰问品为当地的32户特困户送去温暖;当她得知一所希望小学缺少教学设备时,又毫不犹豫地向这所希望小学捐赠了电脑、课桌椅和办公用品。一个个鲜明的例子,举不胜举。 感恩之心惠一方
作为民革南京市委江宁区总支的主委,鲍莉萍重视党员的培养,积极参加中共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情系民生,爱心奉献,以身作则。2010年9月初,鲍莉萍个人出资10万余元对禄口困难户丁长琴进行捐助,为其新造住房,添置家具、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2012年新年,她再次想到贵州等贫困地区的百姓,为了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严冬,她联系了纳雍当地的慈善促进股,为他们寄去了近4万元的物资。201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她又为纳雍阳长镇神州幼儿园和江宁铜山幼儿园送去了近14万元的玩具和教学用具。
回报社会,意蕴悠长,点滴行动永远胜过千言万语。2013年7月28日,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妈妈不要我,我也不要她”的新闻后,潸然泪下,为这名患有白血病的4岁儿童的遭遇感到心痛。她通过媒体等渠道辗转找到了患儿所住的医院,给这名患儿送去了2万元的治疗费。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鲍莉萍多年来的社会赞助早已超过1000万元,每年她都会拨款100余万元奖、助学生。鲍莉萍一直坚持“爱国爱教”,发扬“支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的精神,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十余年中,鲍莉萍带领全院上上下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奋斗,使得如今的金肯学院硕果累累、桃李飘香,而鲍莉萍本人在身兼数职的同时也收获荣誉无数。作为全国、省、市“三八”红旗手、民革中央先进个人、中国公益之星等诸多荣誉获得者,又是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民办高校协会副会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市工商联常委、民革南京市委江宁总支主委等诸多职务在身的教育事业建设的参与者,鲍莉萍依然执著地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2006年9月、2011年11月,她两次被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金肯学院的成功创办,让鲍莉萍站到了新的事业起点上,她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在现实中的影响和作用。她想做更多的事情,“我只希望能继续办教育、做事业,为社会,为百姓多做些事。其实人的幸福感绝对不是钱财和权力来决定的,付出爱心做出贡献后得到的那种回应才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
经历过困苦与磨难,鲍莉萍愈发显露出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怀着一颗坚韧、淡定与感恩之心,生命之树必会郁郁葱葱,常青不败。
(江苏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推荐 编辑 李婉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