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顶镇凤凰山铅锌矿矿产资源的开发,虽给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本文主要对凤凰山铅锌矿采矿区域的水质状况、土地状况、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了植被修复、恢复措施及矿山环境管理建议,进行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金顶镇;采矿区;环境污染;生态恢复
前言
金顶镇地处横断山脉南端的山谷地带,海拔在2240米以上,全年有霜期175天,最高气温31.5℃,平均气温11.7℃,年平均降水量1015.5mm,夏秋多雨,冬春常旱,形成亚热带、山地主体型季风气候。金顶镇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森林资源。从2003年到现在,开采了5年的时间,架崖山被露采和坑采下降了20m左右。如要长达50年的开采,应走开采与修复相结合道路。因此对开采地进行一次植被调查和矿山的修复探讨是必要的。
1开采现状
2003年7月,在云南兰坪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四川宏达(集团)公司联合,开始对矿山进行大规模科学的开采。一期工程计划形成10万吨电锌采、选、冶生产规模,远景规划20万吨电锌采、选、冶生产规模。年处理原矿达130万吨。年排放废石弃渣约420万吨。矿段的废水排量8.26万m3。
2大规模开采以来的生态环境调查
2.1调查方法
水质调查,2007年8月份进行实地调察。主要对矿硐涌水和矿山矿工生活污水进行检测。分三个检测时段,现有、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的增加数量。检测指标有COD、S、Cu、Ph、Zn、Cd、As、BOD5等。
矿山土地质量,主要是对矿山开采的废石弃渣数据收集来调查,从坑采和露采年排放废石弃渣的多少。此外矿硐则按矿硐规格2.5×2.5m。掘进尺度平均400m计算,每个矿硐累计排放废石弃渣2500ma。
植被调查,2008年2月份进行实地样方调查,调查方法:以采矿区和冶炼区中心向四方,每500m为一个样点。乔木层调查,选取10m×10m样方测量树木;灌木层调查,选取5m×5m样方调查灌木;草本层调查,选取2mX2m样方进行。
2.2调查结果
2.2.1水质状况
对矿硐涌水和矿山矿工生活污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有COD、SS、Cu、Pb、Zn、Cd、As、BOD5等。
2.2.2矿山土地质量状况
从2003年开始采用坑采的方法,所产生的废石弃渣的量减少平均在2.8万m3左右,但由于每年的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约在10%。这样的数据对矿山的废石弃渣堆放带来很大的压力,采取的是较近堆放。为了堆放的稳定性,采取了选择缓坡地段堆放,不允许阻塞箐沟河道等措施。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还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因素和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隐患。
2.2.3植被状况
通过实地样方调查结果中清楚的看到,在离采矿核心区1000m地段没有任何的树木生长。说明开采之彻底,在1500m有少数植物生长。从数据可以得出,采矿区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没有及时的恢复,这样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尽而扩大污染面。所以在采矿过程中应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可持续措施。
3植被修复探究
3.1植物自然修复
人工的干预可以加速生态恢复的过程。自然生态恢复的矿山生态恢复方法是一种基于部分人工干预的方法,即把人工干预体现在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当中。当设置完毕植被赖以生长的土壤基础后,在其表面覆盖保水防侵蚀材料,便不再加以管理,更不用人工恢复植被。通过植物的自然繁衍,自然的演替过程,从初级的苔藓、草本,到灌木群落及至最后演替至顶级群落,从而构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由乡土植物构成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
3.2人工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金属矿山废弃地一般都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含量明显超出土壤背景值,再加上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低,给矿山废弃地的植物定居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采取人工协助手段进行恢复。对于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国内现阶段采用较多的方法,有覆土法、物理和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增施有机肥等。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方法,由于其原位修复、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等多种优势。
可对植被进行整体设计,一般实行乔、灌、草种,其中应还兼种一些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的植物,可以为其他植物重金属的胁迫。乔木间距6m,乔木之间种植两丛灌木,植树行间距5m,乔灌交错,树间种草。植树挖穴换土栽种,挖穴直径1m,深1m,换土采用采矿剥落的山皮土及外来土。植树的种类应选适应当地气候、土质,易活、速生、生命力强的树种。
4矿山环境管理措施建议
4.1提高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必须在矿产资源允许开采区内。新建矿严格按程序审批。新建矿山对生态环境影响必须进行科学评估,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可行性方案。这些评估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办理采矿审批手续。控制新建矿山规模和数量。
4.2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建立矿山环境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国外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普遍采用这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内少数几个省份在《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中亦对此制定明确规定。这一制度能促使矿山企业自觉地把环境投资纳入生产总成本核算中,从而使其权衡利弊,规范开采活动。
4.3逐步解决矿山环境历史遗留问题
云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一些大中型国有矿山。这些矿山曾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受历史时代的局限,矿山所得利润基本上缴国家,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而目前矿山企业大多面临经济效益差、环境问题多等实际困难,许多企业都难以承担环境治理费用。此外,还有许多矿山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规模采矿,对矿山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必须妥善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问题。
4.4完善矿山环境管理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在强调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强化资源和環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要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产品综合调控,不断满足我省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决定》要求照树立大环境观念,通过立法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起矿山开发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制度,对矿山环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矿区的生态重建。
4.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采、选工艺,复垦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形成有利于资源开发、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矿山生产模式。对矿山损毁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大力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加强预防和监测。
关键词:金顶镇;采矿区;环境污染;生态恢复
前言
金顶镇地处横断山脉南端的山谷地带,海拔在2240米以上,全年有霜期175天,最高气温31.5℃,平均气温11.7℃,年平均降水量1015.5mm,夏秋多雨,冬春常旱,形成亚热带、山地主体型季风气候。金顶镇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森林资源。从2003年到现在,开采了5年的时间,架崖山被露采和坑采下降了20m左右。如要长达50年的开采,应走开采与修复相结合道路。因此对开采地进行一次植被调查和矿山的修复探讨是必要的。
1开采现状
2003年7月,在云南兰坪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四川宏达(集团)公司联合,开始对矿山进行大规模科学的开采。一期工程计划形成10万吨电锌采、选、冶生产规模,远景规划20万吨电锌采、选、冶生产规模。年处理原矿达130万吨。年排放废石弃渣约420万吨。矿段的废水排量8.26万m3。
2大规模开采以来的生态环境调查
2.1调查方法
水质调查,2007年8月份进行实地调察。主要对矿硐涌水和矿山矿工生活污水进行检测。分三个检测时段,现有、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的增加数量。检测指标有COD、S、Cu、Ph、Zn、Cd、As、BOD5等。
矿山土地质量,主要是对矿山开采的废石弃渣数据收集来调查,从坑采和露采年排放废石弃渣的多少。此外矿硐则按矿硐规格2.5×2.5m。掘进尺度平均400m计算,每个矿硐累计排放废石弃渣2500ma。
植被调查,2008年2月份进行实地样方调查,调查方法:以采矿区和冶炼区中心向四方,每500m为一个样点。乔木层调查,选取10m×10m样方测量树木;灌木层调查,选取5m×5m样方调查灌木;草本层调查,选取2mX2m样方进行。
2.2调查结果
2.2.1水质状况
对矿硐涌水和矿山矿工生活污水进行检测,检测指标有COD、SS、Cu、Pb、Zn、Cd、As、BOD5等。
2.2.2矿山土地质量状况
从2003年开始采用坑采的方法,所产生的废石弃渣的量减少平均在2.8万m3左右,但由于每年的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约在10%。这样的数据对矿山的废石弃渣堆放带来很大的压力,采取的是较近堆放。为了堆放的稳定性,采取了选择缓坡地段堆放,不允许阻塞箐沟河道等措施。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还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因素和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隐患。
2.2.3植被状况
通过实地样方调查结果中清楚的看到,在离采矿核心区1000m地段没有任何的树木生长。说明开采之彻底,在1500m有少数植物生长。从数据可以得出,采矿区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没有及时的恢复,这样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尽而扩大污染面。所以在采矿过程中应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可持续措施。
3植被修复探究
3.1植物自然修复
人工的干预可以加速生态恢复的过程。自然生态恢复的矿山生态恢复方法是一种基于部分人工干预的方法,即把人工干预体现在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当中。当设置完毕植被赖以生长的土壤基础后,在其表面覆盖保水防侵蚀材料,便不再加以管理,更不用人工恢复植被。通过植物的自然繁衍,自然的演替过程,从初级的苔藓、草本,到灌木群落及至最后演替至顶级群落,从而构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由乡土植物构成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
3.2人工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金属矿山废弃地一般都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重金属含量明显超出土壤背景值,再加上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低,给矿山废弃地的植物定居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采取人工协助手段进行恢复。对于矿山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国内现阶段采用较多的方法,有覆土法、物理和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增施有机肥等。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方法,由于其原位修复、成本低、不造成二次污染等多种优势。
可对植被进行整体设计,一般实行乔、灌、草种,其中应还兼种一些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的植物,可以为其他植物重金属的胁迫。乔木间距6m,乔木之间种植两丛灌木,植树行间距5m,乔灌交错,树间种草。植树挖穴换土栽种,挖穴直径1m,深1m,换土采用采矿剥落的山皮土及外来土。植树的种类应选适应当地气候、土质,易活、速生、生命力强的树种。
4矿山环境管理措施建议
4.1提高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必须在矿产资源允许开采区内。新建矿严格按程序审批。新建矿山对生态环境影响必须进行科学评估,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可行性方案。这些评估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办理采矿审批手续。控制新建矿山规模和数量。
4.2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建立矿山环境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国外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普遍采用这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内少数几个省份在《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中亦对此制定明确规定。这一制度能促使矿山企业自觉地把环境投资纳入生产总成本核算中,从而使其权衡利弊,规范开采活动。
4.3逐步解决矿山环境历史遗留问题
云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一些大中型国有矿山。这些矿山曾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受历史时代的局限,矿山所得利润基本上缴国家,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而目前矿山企业大多面临经济效益差、环境问题多等实际困难,许多企业都难以承担环境治理费用。此外,还有许多矿山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规模采矿,对矿山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必须妥善解决这类历史遗留问题。
4.4完善矿山环境管理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1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在强调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了“强化资源和環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要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产品综合调控,不断满足我省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决定》要求照树立大环境观念,通过立法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起矿山开发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制度,对矿山环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矿区的生态重建。
4.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采、选工艺,复垦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形成有利于资源开发、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矿山生产模式。对矿山损毁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大力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加强预防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