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教会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作为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电视。许多家庭很少有书籍报刊,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虽然学校有图书报刊,却很少有人主动借阅,只有老师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才有学生借阅。我还发现有一种现象,需多家庭对学生学习课本很重视,却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籍,有的学生受完义务教育走向社会后,大部分人就与书籍告别了。《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 鉴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方法指导,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以下有几种想法与大家共享:
一、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利用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遇到生字生词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其次,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片断。
二、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
我们一是评比与展示阅读笔记;二是展评手抄报;三是讲评优秀作文;四是开故事;五是欣赏美文。在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这样学生一旦形成读书习惯,将来走向社会后,在没有强制因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主动读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要努力去培养,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所以,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别忘了让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我的具体方法是:①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的词、句、段、篇等,并抄在手抄報上,对于班级内的好的手抄报,要在班级内展览。比如,本学期的《读书文摘》手抄报展,就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学生从办手抄报中学会了积累,再上课时,就知道自己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了。②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写不了多少,可以从一两句开始,然后慢慢不断增加,就会逐渐写出来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先从说开始,然后由说到写,效果会更好。③等到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写读后感或作文了。写读后感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写的多了,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写作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本学期在学生阅读完“感恩书系”和“感动书系”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写作活动。在写作完成后,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了《迎奥运全国金牌作文大赛》活动,以获奖的诱惑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利用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遇到生字生词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其次,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片断。
二、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
我们一是评比与展示阅读笔记;二是展评手抄报;三是讲评优秀作文;四是开故事;五是欣赏美文。在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这样学生一旦形成读书习惯,将来走向社会后,在没有强制因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主动读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要努力去培养,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所以,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别忘了让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我的具体方法是:①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的词、句、段、篇等,并抄在手抄報上,对于班级内的好的手抄报,要在班级内展览。比如,本学期的《读书文摘》手抄报展,就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学生从办手抄报中学会了积累,再上课时,就知道自己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了。②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写不了多少,可以从一两句开始,然后慢慢不断增加,就会逐渐写出来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先从说开始,然后由说到写,效果会更好。③等到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写读后感或作文了。写读后感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写的多了,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写作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本学期在学生阅读完“感恩书系”和“感动书系”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写作活动。在写作完成后,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了《迎奥运全国金牌作文大赛》活动,以获奖的诱惑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