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忠实践行者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社会意识的增长看,个体实际上拥有获得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类意识等不同层次意识的能力,随着意识境遇的不同,个体持有的立场也不尽相同。恩格斯一生的精神追求教给我们的是:大量研读和深入生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社会存在,并超越那些落后的、充满历史局限性的社会存在。
  恩格斯作为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他身上出现的一个昭示后人的现象,就是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目标时,人们完全可以超越决定自己出身的社会条件,而选择更有价值的、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社会存在。在恩格斯诞辰二百年之际,分析这一现象的意义,是为纪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发现。自从有了唯物史观,人们认识社会把握历史的行动才真正地建立在科学之上。恩格斯通过身体力行的一生,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个人的精神追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获取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甚至对社会存在持什么立场,则是由人们进一步的认知决定的。二百年前的英国,资本主义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这个国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社会阶层也面临严重分化,阶级对立日趋明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尤为严重。1839年,恩格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对工厂主剥削压迫工人的大量事实进行无情揭露;1845年,他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对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给予了详实的描述,经过观察和分析,恩格斯认为现代社会对待穷人的方法是令人发指的,穷人的生活状况是非人的,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灵魂得不到安静。经过对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和与资产阶级现实状况的对比,以及与马克思一起对社会历史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恩格斯毅然决然地将精神追求的天平投放在了无产阶级身上。此后几十年,他与马克思并肩战斗,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二、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在社会存在面前的自由,只有穷尽认识,才能把握存在;只有超越存在,才能穷尽认识。如果恩格斯仅仅局限于他的出身条件,他的认识自然是片面的受限的(不自由的)。随着他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投身到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中,他也就超越了源于自己出身的社会存在,他关于社会主要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等方面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他也就摆脱了为维持生存不得不依赖自己的出身条件,但在精神上又发现这个阶级的诸多历史局限性而厌恶它时所产生的压抑与无奈。1870年,恩格斯觉得自己的积蓄已经足够可以支持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时,便马上退出公司,并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抽了出来。恩格斯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是总算获得自由了,“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年轻了十岁”。
  三、社会存在中有进步的,向前的;有落后的,保守的。选择正确的社会存在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和实践深度,避免狭隘的视角。考察革命导师恩格斯的一生不难发现,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遭遇到很多社会存在。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的选择变得艰难起来。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总是遵循这样一个螺旋式进阶:如果一个人只是意识到他自身的存在(他自身是惟一的存在,其他都是非存在),那么,他就会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向外输出他的行动;如果他意识到的存在是一个群体,他的意识就会上升到群体的高度,他就会站在群体的立场上处理一些重大关切;如果一个人意识到的是全人类的存在,他就具有类意识,他就会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处置一切事变。因此,从社会意识的增长看,个体实际上拥有获得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类意识等不同层次意识的能力,随着意识境遇的不同,个体持有的立场也不尽相同。恩格斯一生的精神追求教给我们的是:大量研读和深入生活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社会存在,并超越那些落后的、充满历史局限性的社会存在。此时,我们的选择便与历史的真相和趋势相一致。這时,我们便遵循了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这就是:在把握了现实的社会存在之后,全面的深刻的理性认识就会上升为个体意志并转化为行动立场,转而对社会存在发挥能动作用。
  作者简介
  唐 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校大学生就业、再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必备的能力。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职业技能、职业岗位等结合起来,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在办学理念上把教育与就业相结合,注重“三全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的综合能力,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五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體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
期刊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近日发布,明确指出到2025年,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35年,革命老區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基本
期刊
东西部扶贫协作形成“贵州经验”  来自粤黔东西部协作对接工作座谈会的消息,过去五年,东西部扶贫协作为贵州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能,7个东部帮扶城市从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扶,探索创新出一系列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贵州经验”。其中,广东省广州市帮扶毕节、黔南两地,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2.16亿元、占东部帮扶省市投入资金的28.21%,实施帮扶项目1452个,带动脱贫人口77.75万
期刊
2021年2月3日19时30分至2月4日23点15分,由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主办的“2021丝路嘉年华·丝路云春晚”大型跨国融媒体直播活动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引起业内巨大反响。节目打破地方春晚的多项播出纪录:连续播出时间超过27小时,联动全球千家媒体,涉及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全国16家省会广播电视台、直辖市广播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共同参与、共同主持等等,意味着陕西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的强
期刊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了《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基于水环境效益、生态可持续能力、经济效益三个维度构建生态治理评价指数,对2010-2018年中国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进行评价。  报告指出: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主动性和发挥的作用逐渐提升;我国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基本形成;东部地区生态治理
期刊
近年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主动适应办学任务、办学形式、管理模式的新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提升基层组织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是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党的力量来自
期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它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简称秦巴山区)的脱贫攻坚实践是中国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中国非洲研究院、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扶贫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
期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作为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秦巴山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路径,为稳定脱贫和质量脱贫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