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聋哑人犯罪案频发应引起重视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日益完善,聋哑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立法和司法的关注。然而,近年来聋哑人犯罪问题的凸现,让国家公权力不得不在对其合法权益进行积极保护的同时,开始对其犯罪的根源、特点等给予重视。因为,相对于保护其合法权益,预防聋哑人犯罪则是对其更为基础性的保护。近日,笔者就聋哑人犯罪的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通过对近三个月以来本市聋哑人犯罪所呈现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加以分析,并对犯罪预防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聋哑人犯罪的现状调查
  近三个月以来,本市的聋哑人犯罪案件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态势。据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聋哑人涉嫌犯罪案件4件8人,批准逮捕4件8人,涉案数和批准逮捕数远远超过2006与2007两年的总和。
  
  二、聋哑人犯罪的特点归纳
  笔者通过对该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4起聋哑人犯罪案件的分析,发现此类犯罪主要具有四大特点:
  第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涉案的8人中,这些走上犯罪道路的聋哑人几乎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只不过2人,仅有1人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上对聋哑人的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于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存有歧视,再加上经济等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接受教育的比例较低,甚至于相当一部分聋哑人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因此这也为聋哑人犯罪的频发埋下隐患。
  第二,跨地区流窜作案多。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现代人口流动的加快,聋哑人除了听不懂、不会说话以外,四肢健全,精神正常,可以走南闯北。这样,聋哑人流窜作案在残疾人群体中自然表现得日益突出。在这涉案的8人中,无一例外均属于流窜作案,且多来自于偏远省市。这种跨地区流窜作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流动性非常强,破案难度很大,且不易取证,在一定程度上为绝大多数聋哑人犯罪者所利用。
  第三,财产型犯罪为主。大多聋哑人走上犯罪道路,是因其在社会上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固定收入,生活无着落所致,这就使得这类犯罪大多以侵害财产为目的,在这4起案件中,均为盗窃案,犯罪的手段一般都较为简洁、明了、大胆,如方某、刘某共同盗窃一案,他们流窜各地,以粗暴的砸碎汽车车窗的方法进行窃取财物。
  第四,团伙性作案多。在这4件8人中,有3件7人属于共同犯罪,此数字可以明显的反映出聋哑人犯罪团伙性较强的特点。聋哑人的盗窃形式通常为“一人把风、其余行动”,这样便更利于实行犯逃脱,即使“把风”的人被抓获也会因其是聋哑人,且并无赃物而逃避法律惩治。如批准逮捕的史某、孙某共同盗窃一案,他们见一商店无人,便留下史某在门前望风,由孙某进入店内,打开抽屉取走钱款。
  
  三、聋哑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源。分析聋哑人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教育机制存在缺陷。首先,目前聋哑人进入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即聋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其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在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情况更加糟糕。其次,一些地方存在着对特殊教育认识不够、特殊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致使聋哑人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再次,很多聋哑学校对聋哑学生采取的是封闭式教育模式,这就导致了聋哑人与社会的沟通、交流较少,终日生活在学校这一“方寸之地”中,容易产生自闭心理,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对外界的不信任感也会与日俱增,甚而走上极端,采用犯罪的手段报复社会。
  第二,就业现状歧视凸显。就业机会本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可是当前就业现状中却存在严重的身体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对聋哑人“闭而不纳”,这就使得聋哑人产生丧气心理、报复心理等不健康的想法,形成了使其身残心也残的恶性循环。此外,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执法力度不够,很多违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得不到法律制裁。有些单位尤其是主要领导依然对聋哑等残疾人持歧视性态度,对他们就业抱有偏见,把他们看成“残废人”,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单位的包袱。某些录用了聋哑人的单位,也不能正确地看待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的技能无法施展,这样就使得聋哑人在就业等方面完全处于弱势,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从而铤而走险。
  第三,人性关爱严重缺失。聋哑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固有的生理缺陷,大多数聋哑人的家庭在物质上给聋哑人以关心,对其行为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承担家庭的责任来讲,家庭对其没有更高的要求,反而任其自由发展,缺少必要的“塑人”教育。有的父母总感觉对不起孩子,溺爱聋哑子女,让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私、懒惰、容易走极端的坏习惯,有的相反却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們。不注重情感交流和疏导,家庭成员与聋哑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聋哑人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家庭的约束,使聋哑人难以融入常规人群,而愿与同类在一起,容易被心怀叵测之人利用,成为他人的犯罪工具。而参加犯罪团伙,则满足了其异化的归属感。因此说家庭的放任自流、缺乏人性关爱是导致聋哑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四、聋哑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聋哑人流窜作案、团伙作案,社会危害性极大,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同时也会使聋哑人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科学发展,和谐为本,聋哑人犯罪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对其惩罚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教育和预防才是最终目的,因为法律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
  第一,关爱聋哑人,杜绝歧视心理。关爱聋哑人是社会的公德,但却未能很好的实践。而预防聋哑人再犯罪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感化、关爱,让他们感到生存的价值。笔者建议基层残联、民政部门可以同聋哑学校、社区等联合开展常态化聋哑人关怀活动,定期定日举办文娱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多一点自尊,使他们能重拾自信,矫正不良心态,让他们明白社会在关注、保护、支持着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生活,努力作一个“健康”的人。
  第二,加大教育力度,增设法制课。虽然目前国内有不少的聋哑学校,但是大多数聋哑人都因为客观原因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仅仅在学习几年达到可以交流水平之后便放弃或不能继续深造,这样就导致许多聋哑人所学知识甚少,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在不良诱导下产生犯罪心理。当务之急是加大对聋哑人的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其法制宣传教育,建议聋哑学校适当配备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法律课,对聋哑人进行国家基本法律的教育,将培养健全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哑学生在校时学法、懂法,走上社会后守法,做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第三,转变就业机制,消除就业歧视。生存是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资源而又缺乏必要的救济时,就免不了会违法犯罪。聋哑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融入到健全人的生活当中来,有权利参与到建设祖国宏伟蓝图的大军中去,唯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做一个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的身残志不残的普通公民。这样就需要转变就业机制,笔者认为国家可以从利于发挥聋哑人能力出发,在特定的行业对其进行适岗就业,还可以适当对公司等用人单位录用聋哑人予以相关政策的回馈,使他们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第四,完善社会监管,源头上防范未然。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机制,加强对聋哑人流动人口的登记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人员,明确责任,严密监控,防止管理上的漏洞。同时要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发现有外来聋哑人入住情况,要及时与社区取得联系,并严格办理登记手续,确保从源头上遏制犯罪的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关注民生纳入议事日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评价检察工作的实践标准。作为法律监督职能重要组成部分,侦查监督工作必须围绕服务保障民生开展各项工作,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侦查监督;科学发展;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和政策制度的现实基础与需要,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理论必要性,进而探讨我国农地使用权的制度建立与完善创新。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物权化    一、土地承包經营权的现状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农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只有社区团体内的分工与分配意义,并不表现为法律上特别是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真正使农民对农用土地的使用拥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行使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尚存在明显缺陷:内部监督软弱性、监督范围狭窄性、监督模式滞后性和外部监督有限性等。弥补我国检察机关现行职务犯罪侦查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主要立足于我国检察机关现有监督制约模式的完善,同时要适度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以改造、利用。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权;监督机制    检
期刊
摘 要: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接受外部监督的一项新举措。作为一项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权责制约,保障机制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从两年来的实践中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等相关问题作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權责制约;完善机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人民监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汽车成为一种消费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汽车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快捷享受的同时,也带来矛盾与冲突。其中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大量车祸的发生,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与影响。而从“撞了白撞”到“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出现,亦体现了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寻求一种平衡,即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分担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期刊
“检察建议书”,是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向人民法院再审民事行政裁判时使用的文书,或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对有关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以及认为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党纪或政纪责任,向有关单位正式提出文书。笔者就“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与刑事检察实践工作中应用的范围、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异同处。    一、适用的范围  1、民检部
期刊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行为。司法实践中,只有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才能做到既严厉打击合同诈骗活动,又及时调整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对合同诈骗罪的司法界限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合同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一)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期刊
摘 要:保险利益原则是海上保险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它在海上货物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人们对其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更是有人提出应该废除保险利益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海上保险利益的涵义和各国立法及实践的分析,浅谈一下自己对保险利益的认定标准的看法。  关键词:保险利益;经济利益;商业便利    一、 保险利益概述  保险利益原则起源于海上保险,发展于海上保险,英
期刊
摘 要:针对我国逮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运用刑事和解理念对逮捕程序进行改革,可以对已达成和解协议的犯罪嫌疑人不采取逮捕措施。兼顾被害人和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层保护功能,有助于加害人矫正与回归社会,也有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和解不捕制度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又易于实施,可作为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突破口,也是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宽严相济    刑事和解
期刊
刑罚执行处于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其效果直接关系着国家刑罚权的运行和整个刑事司法的权威性。因此,必须构建有效的刑罚执行监督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由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严格的司法控制则比其他任何监督机关的监督更具有优势,因此刑罚执行检察监督体制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刑罚执行的质量。派驻检察制度的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了法律监督效果。目前,人民检察院主要有派驻检察和巡回检察两种检察方式。在派驻检察方面还没有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