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我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简称“学讲计划”)[1]。作为这一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让学生“学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学讲计划”,谈谈在此背景下对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学讲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由于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很多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弱的学生几乎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进而导致这些学生惰性较强,参与合作学习讨论、思考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不强。“学讲计划”以“回归教育规律、改变课堂生态、改变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为实施目标,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2]。为顺利开展“学讲计划”,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学讲模式下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鉴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直接兴趣而引发,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八(下)9.1图形的旋转》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即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不断转动的电风扇叶片、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每时每刻均绕着钟表的中心转动、自行车轮子(前轮和后轮)均绕着中轴转动等。播放完成后提出以下问题:“电风扇正常工作时,叶片在做旋转运动,指出它的旋转中心”、“当时针转到相同的时刻时,它转了多少度”、“在自行车轮子转动时,前轮和后轮的大小和形状有无发生变化”,等等。学生在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中可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像变化由从直观到抽象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转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其自主学习信心。
2.2转变教师定位
考虑到部分数学基础较弱的初中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合作精神方面均有较好表现这些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限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数学探讨主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讨论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给数学基础较差、表达能力不强及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加强对指导每组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3]。在此期间,注重对每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以形成学生个性化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学习风格。另外,在完成每个数学主体的探讨后,教师可在评价每组的成绩时,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方法,以多角度的眼光,应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之得到发挥,并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其以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
2.3开展探究性活动,及时进行自主学习反思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部分学生不能在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中完全掌握新知识,即使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不一定能做到灵活运用。而探究性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新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概念和过程的相互作用后真正理解数学,及时进行自主学习反思[4]。以《七(下)7.4认识三角形》为例,在进行活动前提出“三角形真的具有稳定性吗”、“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活动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室内或教室外一定的范围内寻找三角形,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等实际操作观察、感知、猜测、探究、验证、交流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问题回答环节,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特别是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注意捕捉其在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完成活动后,要指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计划等进行积极、自觉的评价、控制和调整,帮助学生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3.结语
不论是在哪个阶段的教育,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5]。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要改变教学氛围沉闷、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师生互动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尴尬现状,积极开展“学讲计划”,真正让学生能“学进去,讲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最终达到学校、教师及学生三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教育局“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
[2]宋慧琼.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149.
[3]苟海荣.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兴趣—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137.
[4]王艳华.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再谈自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之见[J].新课程·中学,2014(07):29.
[5]张书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02):33-34.
关键词: 学讲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由于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很多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弱的学生几乎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进而导致这些学生惰性较强,参与合作学习讨论、思考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不强。“学讲计划”以“回归教育规律、改变课堂生态、改变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为实施目标,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2]。为顺利开展“学讲计划”,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学讲模式下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鉴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直接兴趣而引发,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八(下)9.1图形的旋转》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即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不断转动的电风扇叶片、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每时每刻均绕着钟表的中心转动、自行车轮子(前轮和后轮)均绕着中轴转动等。播放完成后提出以下问题:“电风扇正常工作时,叶片在做旋转运动,指出它的旋转中心”、“当时针转到相同的时刻时,它转了多少度”、“在自行车轮子转动时,前轮和后轮的大小和形状有无发生变化”,等等。学生在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中可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像变化由从直观到抽象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转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其自主学习信心。
2.2转变教师定位
考虑到部分数学基础较弱的初中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合作精神方面均有较好表现这些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限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数学探讨主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讨论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给数学基础较差、表达能力不强及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加强对指导每组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3]。在此期间,注重对每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以形成学生个性化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学习风格。另外,在完成每个数学主体的探讨后,教师可在评价每组的成绩时,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方法,以多角度的眼光,应用富有弹性的评价指标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之得到发挥,并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其以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
2.3开展探究性活动,及时进行自主学习反思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限,部分学生不能在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中完全掌握新知识,即使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不一定能做到灵活运用。而探究性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新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概念和过程的相互作用后真正理解数学,及时进行自主学习反思[4]。以《七(下)7.4认识三角形》为例,在进行活动前提出“三角形真的具有稳定性吗”、“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活动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室内或教室外一定的范围内寻找三角形,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等实际操作观察、感知、猜测、探究、验证、交流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问题回答环节,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特别是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注意捕捉其在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完成活动后,要指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计划等进行积极、自觉的评价、控制和调整,帮助学生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3.结语
不论是在哪个阶段的教育,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5]。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要改变教学氛围沉闷、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师生互动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尴尬现状,积极开展“学讲计划”,真正让学生能“学进去,讲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最终达到学校、教师及学生三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教育局“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
[2]宋慧琼.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29):149.
[3]苟海荣.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兴趣—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137.
[4]王艳华.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再谈自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之见[J].新课程·中学,2014(07):29.
[5]张书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0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