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元十一世纪末,古印度高僧帕·丹巴桑结先后五次进藏弘扬佛法,创立了在藏传佛教中独树一帜,具有特定佛学理论体系、特定法脉传承方式的“希解派”。“希解”的汉语意思为“能寂”,是一种修炼瑜伽的正法。由于该教派主张和注重个人修养,不能为教派的生存和发展建立经济基础,更不能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作为后盾,最终于十四世纪末,作为一个独立教派的“希解派”在藏传佛教的舞台上成为历史。希解派在丰富和发展藏传佛教的佛学理论、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觉域派是希解派重要的旁支,玛基拉卓是觉域派教法广为传播至关重要的人物。
关键词:藏传佛教;希解派;兴衰
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41-03
公元九世纪末,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吐蕃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佛教随之在卫藏地区消失几近一百余年。公元978年,佛教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在西藏再度复燃兴起(史称“下路弘传”和“上路弘传”),并获得地方势力及民众的支持,由此开始了西藏佛教的后弘期。这一时期,西藏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割据的状态,但是在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的思想自由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完成了佛苯融合西藏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帕·丹巴桑结(?—1117年)等古印度佛学家先后带着各自的佛学思想体系来西藏弘扬佛法,最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并陆续形成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希解派、布鲁派、格鲁派等不同的教派。由于政治、佛学思想、修行方式等原因,希解、布鲁等教派先后被迫融于其他教派或者改宗其他教派,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藏传佛教希解派的形成与发展
“希解”的汉语意思是“能寂”,也便是能止息。修行者依靠对般若性空义和一整套的苦行修法,能够停止生死流转,息灭一切苦恼及其根源[1]。
藏传佛教希解派源于帕·丹巴桑结,他出生于古印度白达那所属扎若悉噶地,其家族以采珠宝为业。帕·丹巴桑结自幼脱离家传采珠宝业,改习佛家经论,于超岩寺堪布格尾拉出家,后在金刚座、寂多林等地,向显密佛学家金刚法称(即色林巴,阿底峡之师)、麦特里巴(玛尔巴之师)等54人拜师学习,进修显、密教法,并在恒河流域、东印度丛林世专修,证得各种成就[2]。恩格斯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3]所以,一种宗教想要在其他的国家或民族立足并发展,必须适应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从而找到自己宗教思想体系的信仰者,而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阻可想而知。
相传帕·丹巴桑结先后五次从不同地方进藏弘法,其中前两次只接触了个别人,活动范围小而影响也小[4]。初次是他从郑汤勒廓来到咱日,在热玛底座前求得神足悉地(日行千里)后,转道公裕和松裕之间,未经步行而到了麦康三区。那时,由于没有他可传法的合器者(合格人),他授记(预言说)“以后这些地区佛法将兴。”第二次是从克什米尔起程来到阿里,给相熊岭喀哇和苯波察昌珠喇传授了一些佛法。第三次是从尼泊尔同商人结伴而来藏,他与雅隆·芒惹色波相会,遂结伴到后藏,给觉·索南喇嘛(福师)和芒惹色波二人传授了“决”等。由此产生了希解派的旁支觉域派,此派后来还发展为男传派“普觉”和女传派“姆觉”。第四次是他来到侠峨达阁,住在凌区而为明妃净治业障后,来到前藏对玛、索等作利他事业。第五次是帕·丹巴桑结去往内地住了将近12年,之后又来到定日(位于后藏地区)[5]。尤其是第五次入藏时(1097年),在阿里古格王朝后裔拉喇嘛曲降沃的侄子孜德的资助下,他于日喀则定日县创建了朗果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岗嘎镇朗果村),在此摄授徒众,逐渐形成希解派。
帕·丹巴桑结先后五次来藏地传扬佛法,传授了无数门徒,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解派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大传承,以及若干小的传承支系。初期传承的主要人物有克什米尔杂聂那古哈亚、香雄朗卡巴和苯波昌仓珠拉,主要经典为《息解教授明矩三类》《大威德修行法》和《经义亲传十六》等。中期传承分三大支系和若干小支系,三大支系的代表人物有雅隆·玛贡确吉希饶,雅隆巴索琼·葛邓贝尔和澎域干贡·益西坚赞。雅隆·玛贡确吉希绕传承的主要教法经典是《大手印耳传》《窍门六十四石子导释》等;雅隆巴索琼·葛邓贝尔传承的主要教法经典是《明智显见之教授》《成就男女五十四之教授》等;澎域干贡·益西坚赞传承的主要教法为《转分别为道用随波罗蜜多》《四谛》等。小支系的代表人物为格西扎巴、格西杰巴和江噶丹巴等。格西扎巴传承的教法主要为《希解明炬九类》等;格西杰巴传承的教法经典有《共同和不共波罗蜜多》《共同和不共密宗》等各种不同教授一百零八类;江噶丹巴传承的主要经典是《波罗蜜多无字教授》等。后期传承或支系的主要人物是帕·丹巴桑杰的四位心传弟子,乃瑜伽四门之称的东门恰钦、南门巴蔗卓达、西门恰琼和北门降曲桑化贡嘎等,主要经典有共同教授《显密经续实践》《亲训耳传》《无垢》《精髓》等;不共教授主要有《密续总纲》《五灌顶道引)《三密库》和《八手册》等[6]。希解派从十一世纪末创立起,以其独树一帜的教法理论和修行方式成为藏传佛教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宗派,并在其中期及后期的传承中达到顶峰,风靡整个藏区。
二、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法特点
(一)修习特点
《土观宗派源流》指出:“即依于正法能息灭由往昔业力感召以致在此生中得下劣身,多诸疾苦,贫穷空乏,乃至为非人所损害的种种苦恼,使其成为堪修瑜伽之行,所以名为正法能息苦恼。且尚不止此,谓由修习波罗蜜多,能令三有涅盘一切苦恼皆得寂灭,而此教授的精要,亦是在修习波罗蜜多行。”[7]因此,修行此教法的主要方法是断除或修行感知,主要内容是断除以我为主的私心,无论遇到任何困苦或疾病时把一切众生的困苦理当自己的困難,用慈悲的心引难面对,进而断除“我为中心”的私心[8]。值得一提的是希解派“断法”,后因为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虽然其他各派都有此法,但仍然有“断派”的称呼,它也被看作是最能断无执、最快断自利心的强力法门,主要与般若法、大手印有关,并依慈悲及菩提之心而修,以断除生死后的苦恼根源。断法分别有父系和母系两个传承体系,父系来自帕·丹巴桑结,母系来自玛基拉卓,在宁玛、噶举、格鲁、觉囊,甚至苯教都有不同的断法传承。也有一说,虽其来源于帕·丹巴桑结,但具体成型是在玛基拉卓开始的。 (二)所依经典
希解派的根本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他首要经典有前传的《希解三炬论》《阎曼德加法》,中传的《当巴桑吉胜土颂文》,后传的《三宝密传》。
(三)传授方式
在授徒方面,注重弟子的思想根器的高低而因人施教,思想根器较低者不能继承法钵,也得不到全部教授。传教过程中,采取徒问师答或师问徒答的形式,往往通过吟唱道歌的方式表达其意,以启示使弟子悟解而得道,故要求弟子有相对较高的佛法基础、思辨能力、识法悟心和慧根,否则很难理解和接受教授。
(四)修行场所
希解派僧人大都周游各地、四海为家,他们的宗教活动的修炼场地大都在山洞、岩洞之中,没有建什么寺庙。由于受其他教派的影响,后期希解派僧人帕·当巴桑吉在西藏定日建有小庙,吉乔桑登贝也建有类似佛塔的小寺。
总之,希解派在学经、传教方式、修行方法和教法、僧人组成等方面,沿袭了古印度瑜伽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绝大多数僧人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生活简朴,不讲究衣食穿着,宗教生活显得十分单调,多数有家室,以游学为主。
三、藏传佛教希解派的衰落
(一)缺乏经济基础
宗教是上层建筑,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教派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而希解派是沿袭了古印度瑜伽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又以修法为主,弟子们生活简朴,并且长期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长期修行,谈不上为教派发展而奠定经济基础。
(二)没有政权支持
“宗教本身不具有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某些宗教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广大信教群众是被统治阶级,宗教常被不同的阶级利用,成为阶级斗争的‘神圣’外衣,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9]而对于某个宗教或者教派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作为后盾,将会对它的存在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希解派不仅和内地帝室没有联系,在西藏地方也从来没有掌握或参与过地方政权”[10]。
(三)功能发挥有限
“宗教现象之所以能伴着人类历史长期地存在着,并还将继续地生存下去,就在于宗教自身有其为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及其社会作用。”[11]希解派因其教义特殊,长期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修行,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渐行渐远,因此很难在民众当中实现其神圣化的基本功能、世俗化的一般功能、实体化的具体功能。
综上所述,希解派因经济、政治、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在十四世纪末走向衰落,虽然其部分教义及修行仪轨被其他藏传佛教宗派所吸收,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成为历史。
四、希解派旁支觉域派
觉域派是在帕·丹巴桑结第三次来藏时,将觉域教法传给觉·索南喇嘛(福师)和芒惹色波二人而产生的,属于帕·丹巴桑结中期传承体系,并且其教法起初只以单传或密传形式传承。觉域的意义,便是依教授之作用而立的名[7]。“觉”就是断,意味着能够断人生的一切烦恼苦闷,能够直接斩断一切社会世俗和生死的根源,可以说是源于其根本希解派的教义。觉域的“域”,字面意思是“地方”,而觉域一词可以理解为与“境界”有关。如上文所说,希解派在发展中衍生出来旁支觉域派,此派后来发展为男传“普觉”和女传“姆觉”两大派系。
由芒惹色波传出的称为男传“普觉”,其传承系统为芒惹色波传给他的侍者尼巴色绒,尼巴色绒传给孜顿和松顿二人,孜顿后传给年顿,松顿传给格丹衮奢摩,格丹衮奢摩传藏敦,藏顿传宁顿等。
由觉·索南喇嘛传出的称为女传“姆觉”,由帕·丹巴桑结将“觉”教法传授给觉·索南喇嘛,后索南喇嘛传给玛基拉卓。关于觉域女传“姆觉”,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位玛基拉卓,当“女觉派”由觉·索南喇嘛传至玛基拉卓时,觉域派可以说迎来鼎盛时期。玛基拉卓是觉域派教法广为传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弟子众多,部分传承久久未衰。
玛基拉卓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女密宗师。她于第二饶迥水羊年在山南曲松地方出生,她的父亲叫曲拉,母亲叫拉莫本。玛基拉卓最早师从巴扎安布、夏玛瓦、牙塘坝、觉·索南喇嘛等人,从他们处习得众多密法。由于玛基拉卓精通辩法,总是在辩经中获胜,无人能敌,因此她在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声名鹊起,向她请教的人亦络绎不绝。玛基拉卓一生所收弟子难以计数,其中大部分弟子为女性,最著名的门生有八名心传者(四位是女門生)、八名等同者、二十一位大成就者(十八位为尼众)。玛基拉卓的这些著名女弟子,在修持和传扬觉域派教法的过程当中,又产生了本身的传承支系。如玛基拉卓的心传女门生紫答尔玛,产生了自身的传承体系,并培育了纳木措瓦木觉多吉、北喀久巴等有名的门生。
“女觉派”此名称的来源,一是玛基拉卓弟子中女性弟子占很大部分,二是因为这一派是从玛基拉卓这位女性密宗大师传承下来的,与“男觉派”相对应。在后期,玛基拉卓在一定程度上将男传和女传各种教法汇总兼并,从而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觉域派教法体系。总之,在当时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背景下,玛基拉卓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大力弘扬了觉域派,可谓是雪域高原上的一位杰出藏族妇女。《德隆寺与历世赛仓活佛》一书中提到,玛基拉卓曾到过甘肃夏河山中修行传法,她把自己撰写的经文埋在该地,后来被作为“伏藏”发掘出世。与希解派相似,觉域派的修行方式中也将苦行僧精神贯彻始终,强调勤修苦炼。他们的徒弟们在荒山野林或山洞岩穴岩洞中苦修,鲜少建造寺院庙宇。玛基拉卓不仅是藏族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女觉域派的创始人,而且还精通五明,平生所作论著有10多部,在藏族历史上,她是一位具备很高学识的女性高僧大德。
五、余论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左右传入西藏后,在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长期的争辩和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与西藏本土相适应的藏传佛教,并且基于对不同佛学思想、经典、教义的学习与传承,发展出了不同的教派。帕·丹巴桑结在经历过种种艰难困阻后,创立了藏传佛教中独树一帜的希解派,成为以修持般若经义断除生死一切苦恼为旨义的佛教派系,释迦益西、玛却吉西绕、索根敦顿巴、玛基拉卓、岗益西坚赞等弟子在对该派的不断弘扬中,使其迎来鼎盛,并曾风靡一时。虽然如今希解派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教派,但是不可否认它曾在丰富和发展藏传佛教的佛学理论、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中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7.
[2] 张志哲.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陈庆英,张亚莎.西藏通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
[5] 廓诺·迅鲁伯.青史[M].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6] 德吉卓玛.藏传佛教觉域派通论一个藏族女性创立的宗派[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16.
[7]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2.
[8] 东嘎·洛桑赤列.述藏传佛教教派的渊源(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1.
[9] 宋明军.浅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EB/OL].中国宗教学术网.(2011-11-13).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645.
[10]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55.
[11] 陈麟书.宗教学基本理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71.
作者简介:图旦次朗(1990—),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单位为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西藏宗教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关键词:藏传佛教;希解派;兴衰
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41-03
公元九世纪末,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吐蕃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佛教随之在卫藏地区消失几近一百余年。公元978年,佛教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在西藏再度复燃兴起(史称“下路弘传”和“上路弘传”),并获得地方势力及民众的支持,由此开始了西藏佛教的后弘期。这一时期,西藏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割据的状态,但是在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的思想自由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完成了佛苯融合西藏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帕·丹巴桑结(?—1117年)等古印度佛学家先后带着各自的佛学思想体系来西藏弘扬佛法,最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并陆续形成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希解派、布鲁派、格鲁派等不同的教派。由于政治、佛学思想、修行方式等原因,希解、布鲁等教派先后被迫融于其他教派或者改宗其他教派,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藏传佛教希解派的形成与发展
“希解”的汉语意思是“能寂”,也便是能止息。修行者依靠对般若性空义和一整套的苦行修法,能够停止生死流转,息灭一切苦恼及其根源[1]。
藏传佛教希解派源于帕·丹巴桑结,他出生于古印度白达那所属扎若悉噶地,其家族以采珠宝为业。帕·丹巴桑结自幼脱离家传采珠宝业,改习佛家经论,于超岩寺堪布格尾拉出家,后在金刚座、寂多林等地,向显密佛学家金刚法称(即色林巴,阿底峡之师)、麦特里巴(玛尔巴之师)等54人拜师学习,进修显、密教法,并在恒河流域、东印度丛林世专修,证得各种成就[2]。恩格斯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3]所以,一种宗教想要在其他的国家或民族立足并发展,必须适应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从而找到自己宗教思想体系的信仰者,而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阻可想而知。
相传帕·丹巴桑结先后五次从不同地方进藏弘法,其中前两次只接触了个别人,活动范围小而影响也小[4]。初次是他从郑汤勒廓来到咱日,在热玛底座前求得神足悉地(日行千里)后,转道公裕和松裕之间,未经步行而到了麦康三区。那时,由于没有他可传法的合器者(合格人),他授记(预言说)“以后这些地区佛法将兴。”第二次是从克什米尔起程来到阿里,给相熊岭喀哇和苯波察昌珠喇传授了一些佛法。第三次是从尼泊尔同商人结伴而来藏,他与雅隆·芒惹色波相会,遂结伴到后藏,给觉·索南喇嘛(福师)和芒惹色波二人传授了“决”等。由此产生了希解派的旁支觉域派,此派后来还发展为男传派“普觉”和女传派“姆觉”。第四次是他来到侠峨达阁,住在凌区而为明妃净治业障后,来到前藏对玛、索等作利他事业。第五次是帕·丹巴桑结去往内地住了将近12年,之后又来到定日(位于后藏地区)[5]。尤其是第五次入藏时(1097年),在阿里古格王朝后裔拉喇嘛曲降沃的侄子孜德的资助下,他于日喀则定日县创建了朗果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岗嘎镇朗果村),在此摄授徒众,逐渐形成希解派。
帕·丹巴桑结先后五次来藏地传扬佛法,传授了无数门徒,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解派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大传承,以及若干小的传承支系。初期传承的主要人物有克什米尔杂聂那古哈亚、香雄朗卡巴和苯波昌仓珠拉,主要经典为《息解教授明矩三类》《大威德修行法》和《经义亲传十六》等。中期传承分三大支系和若干小支系,三大支系的代表人物有雅隆·玛贡确吉希饶,雅隆巴索琼·葛邓贝尔和澎域干贡·益西坚赞。雅隆·玛贡确吉希绕传承的主要教法经典是《大手印耳传》《窍门六十四石子导释》等;雅隆巴索琼·葛邓贝尔传承的主要教法经典是《明智显见之教授》《成就男女五十四之教授》等;澎域干贡·益西坚赞传承的主要教法为《转分别为道用随波罗蜜多》《四谛》等。小支系的代表人物为格西扎巴、格西杰巴和江噶丹巴等。格西扎巴传承的教法主要为《希解明炬九类》等;格西杰巴传承的教法经典有《共同和不共波罗蜜多》《共同和不共密宗》等各种不同教授一百零八类;江噶丹巴传承的主要经典是《波罗蜜多无字教授》等。后期传承或支系的主要人物是帕·丹巴桑杰的四位心传弟子,乃瑜伽四门之称的东门恰钦、南门巴蔗卓达、西门恰琼和北门降曲桑化贡嘎等,主要经典有共同教授《显密经续实践》《亲训耳传》《无垢》《精髓》等;不共教授主要有《密续总纲》《五灌顶道引)《三密库》和《八手册》等[6]。希解派从十一世纪末创立起,以其独树一帜的教法理论和修行方式成为藏传佛教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宗派,并在其中期及后期的传承中达到顶峰,风靡整个藏区。
二、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法特点
(一)修习特点
《土观宗派源流》指出:“即依于正法能息灭由往昔业力感召以致在此生中得下劣身,多诸疾苦,贫穷空乏,乃至为非人所损害的种种苦恼,使其成为堪修瑜伽之行,所以名为正法能息苦恼。且尚不止此,谓由修习波罗蜜多,能令三有涅盘一切苦恼皆得寂灭,而此教授的精要,亦是在修习波罗蜜多行。”[7]因此,修行此教法的主要方法是断除或修行感知,主要内容是断除以我为主的私心,无论遇到任何困苦或疾病时把一切众生的困苦理当自己的困難,用慈悲的心引难面对,进而断除“我为中心”的私心[8]。值得一提的是希解派“断法”,后因为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虽然其他各派都有此法,但仍然有“断派”的称呼,它也被看作是最能断无执、最快断自利心的强力法门,主要与般若法、大手印有关,并依慈悲及菩提之心而修,以断除生死后的苦恼根源。断法分别有父系和母系两个传承体系,父系来自帕·丹巴桑结,母系来自玛基拉卓,在宁玛、噶举、格鲁、觉囊,甚至苯教都有不同的断法传承。也有一说,虽其来源于帕·丹巴桑结,但具体成型是在玛基拉卓开始的。 (二)所依经典
希解派的根本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他首要经典有前传的《希解三炬论》《阎曼德加法》,中传的《当巴桑吉胜土颂文》,后传的《三宝密传》。
(三)传授方式
在授徒方面,注重弟子的思想根器的高低而因人施教,思想根器较低者不能继承法钵,也得不到全部教授。传教过程中,采取徒问师答或师问徒答的形式,往往通过吟唱道歌的方式表达其意,以启示使弟子悟解而得道,故要求弟子有相对较高的佛法基础、思辨能力、识法悟心和慧根,否则很难理解和接受教授。
(四)修行场所
希解派僧人大都周游各地、四海为家,他们的宗教活动的修炼场地大都在山洞、岩洞之中,没有建什么寺庙。由于受其他教派的影响,后期希解派僧人帕·当巴桑吉在西藏定日建有小庙,吉乔桑登贝也建有类似佛塔的小寺。
总之,希解派在学经、传教方式、修行方法和教法、僧人组成等方面,沿袭了古印度瑜伽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绝大多数僧人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生活简朴,不讲究衣食穿着,宗教生活显得十分单调,多数有家室,以游学为主。
三、藏传佛教希解派的衰落
(一)缺乏经济基础
宗教是上层建筑,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教派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而希解派是沿袭了古印度瑜伽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又以修法为主,弟子们生活简朴,并且长期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长期修行,谈不上为教派发展而奠定经济基础。
(二)没有政权支持
“宗教本身不具有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某些宗教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广大信教群众是被统治阶级,宗教常被不同的阶级利用,成为阶级斗争的‘神圣’外衣,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9]而对于某个宗教或者教派来说,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作为后盾,将会对它的存在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希解派不仅和内地帝室没有联系,在西藏地方也从来没有掌握或参与过地方政权”[10]。
(三)功能发挥有限
“宗教现象之所以能伴着人类历史长期地存在着,并还将继续地生存下去,就在于宗教自身有其为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及其社会作用。”[11]希解派因其教义特殊,长期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修行,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渐行渐远,因此很难在民众当中实现其神圣化的基本功能、世俗化的一般功能、实体化的具体功能。
综上所述,希解派因经济、政治、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在十四世纪末走向衰落,虽然其部分教义及修行仪轨被其他藏传佛教宗派所吸收,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已成为历史。
四、希解派旁支觉域派
觉域派是在帕·丹巴桑结第三次来藏时,将觉域教法传给觉·索南喇嘛(福师)和芒惹色波二人而产生的,属于帕·丹巴桑结中期传承体系,并且其教法起初只以单传或密传形式传承。觉域的意义,便是依教授之作用而立的名[7]。“觉”就是断,意味着能够断人生的一切烦恼苦闷,能够直接斩断一切社会世俗和生死的根源,可以说是源于其根本希解派的教义。觉域的“域”,字面意思是“地方”,而觉域一词可以理解为与“境界”有关。如上文所说,希解派在发展中衍生出来旁支觉域派,此派后来发展为男传“普觉”和女传“姆觉”两大派系。
由芒惹色波传出的称为男传“普觉”,其传承系统为芒惹色波传给他的侍者尼巴色绒,尼巴色绒传给孜顿和松顿二人,孜顿后传给年顿,松顿传给格丹衮奢摩,格丹衮奢摩传藏敦,藏顿传宁顿等。
由觉·索南喇嘛传出的称为女传“姆觉”,由帕·丹巴桑结将“觉”教法传授给觉·索南喇嘛,后索南喇嘛传给玛基拉卓。关于觉域女传“姆觉”,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位玛基拉卓,当“女觉派”由觉·索南喇嘛传至玛基拉卓时,觉域派可以说迎来鼎盛时期。玛基拉卓是觉域派教法广为传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弟子众多,部分传承久久未衰。
玛基拉卓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女密宗师。她于第二饶迥水羊年在山南曲松地方出生,她的父亲叫曲拉,母亲叫拉莫本。玛基拉卓最早师从巴扎安布、夏玛瓦、牙塘坝、觉·索南喇嘛等人,从他们处习得众多密法。由于玛基拉卓精通辩法,总是在辩经中获胜,无人能敌,因此她在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声名鹊起,向她请教的人亦络绎不绝。玛基拉卓一生所收弟子难以计数,其中大部分弟子为女性,最著名的门生有八名心传者(四位是女門生)、八名等同者、二十一位大成就者(十八位为尼众)。玛基拉卓的这些著名女弟子,在修持和传扬觉域派教法的过程当中,又产生了本身的传承支系。如玛基拉卓的心传女门生紫答尔玛,产生了自身的传承体系,并培育了纳木措瓦木觉多吉、北喀久巴等有名的门生。
“女觉派”此名称的来源,一是玛基拉卓弟子中女性弟子占很大部分,二是因为这一派是从玛基拉卓这位女性密宗大师传承下来的,与“男觉派”相对应。在后期,玛基拉卓在一定程度上将男传和女传各种教法汇总兼并,从而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觉域派教法体系。总之,在当时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背景下,玛基拉卓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大力弘扬了觉域派,可谓是雪域高原上的一位杰出藏族妇女。《德隆寺与历世赛仓活佛》一书中提到,玛基拉卓曾到过甘肃夏河山中修行传法,她把自己撰写的经文埋在该地,后来被作为“伏藏”发掘出世。与希解派相似,觉域派的修行方式中也将苦行僧精神贯彻始终,强调勤修苦炼。他们的徒弟们在荒山野林或山洞岩穴岩洞中苦修,鲜少建造寺院庙宇。玛基拉卓不仅是藏族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女觉域派的创始人,而且还精通五明,平生所作论著有10多部,在藏族历史上,她是一位具备很高学识的女性高僧大德。
五、余论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左右传入西藏后,在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长期的争辩和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与西藏本土相适应的藏传佛教,并且基于对不同佛学思想、经典、教义的学习与传承,发展出了不同的教派。帕·丹巴桑结在经历过种种艰难困阻后,创立了藏传佛教中独树一帜的希解派,成为以修持般若经义断除生死一切苦恼为旨义的佛教派系,释迦益西、玛却吉西绕、索根敦顿巴、玛基拉卓、岗益西坚赞等弟子在对该派的不断弘扬中,使其迎来鼎盛,并曾风靡一时。虽然如今希解派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教派,但是不可否认它曾在丰富和发展藏传佛教的佛学理论、哲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中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7.
[2] 张志哲.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陈庆英,张亚莎.西藏通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
[5] 廓诺·迅鲁伯.青史[M].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6] 德吉卓玛.藏传佛教觉域派通论一个藏族女性创立的宗派[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16.
[7]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2.
[8] 东嘎·洛桑赤列.述藏传佛教教派的渊源(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1.
[9] 宋明军.浅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EB/OL].中国宗教学术网.(2011-11-13).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645.
[10]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55.
[11] 陈麟书.宗教学基本理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71.
作者简介:图旦次朗(1990—),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单位为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西藏宗教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