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塑基层治理格局:三个重心下移
改革的诱因源于清远农村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
2012年,葛长伟在跑遍清远市的85个乡镇、300多个村庄(清远共有1023个村委会)进行调研后,总结了制约清远农村发展的六大问题:村民自治的效果不明显、基层党组织较为薄弱、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不稳定因素多发。
葛长伟表示,“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清远与全国一样,所形成的以行政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发展和社会治理需要,并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基于此,2012年10月,清远市提出了以完善村级基层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要求落实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重构乡村共同体。
首先是党组织建设重心下移。从2013年开始,清远市积极推动基层党建根基延伸到最基层,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由“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调整为“乡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并在具备条件的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全市在行政村一级成立1013个党总支,在村民小组一级成立9239个党支部。
其次是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清远市以英德市西牛镇、连州市九陂镇、佛冈县石角镇为试点,探索村委会规模调整,缩小村民自治单位,将现行的“乡镇—村(行政村)—村民小组”调整为“乡镇—片区—村(原村民小组、自然村)”。在乡镇下面根据面积、人口等因素划分若干片区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站,在片区下依据集体资产、地缘血缘关系等因素,以一个或若干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设立村委会。也就是,将行政村自治改变为自然村自治,村委会下沉到了自然村、村小组一级。
据悉,三个试点镇改革之后,村委会数量由42个增至390个。而其他非试点镇则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乡贤、致富能人等担任理事会成员,配合村干部开展村务自治。截至目前,清远市村民小组(自然村)共选举产生了村民理事会14554个。村民理事会也为发展集体经济、化解矛盾纠纷发挥了有效作用。
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委书记陈发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石角镇作为试点镇已经全面铺开改革。“目前在石角镇,村的数量已从10个调整为106个,理事会的建立也很成功,在理事会的管理下,每个村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后一项便是农村公共服务重心下移。以解决群众办事难为切入点,在行政村一级建立社会综合服务站,承担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村级的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事务,集中开展便民利民的全程代办服务,为农民提供8大类108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实,“三个重心下移”是对清远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与组织方式的重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理事会等设置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在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村民理事会、经济合作社等组织各司其职,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也逐渐形成。
村民自治实现“零上访”
清远市委农办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自治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村民自治由政府建构的行政村自治回归到由社会自发形成的自然村自治,使村民小组(自然村)成为乡村自治的主体,达到自治结构与社会结构高度契合,实现了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从根本上夯实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在利益关联紧密的熟人社会开展村民自治,更便于实现直接民主,使村民对于本村发展和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及自我管理的热情。”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改革的成效颇为明显。在重点改革乡镇新成立的村委会中,80%的村提出了村庄建设项目计划,90%的村实现了自我管理,100%的村干部真正负起责任,积极谋划发展经济、整治农村环境,参与农村矛盾纠纷调解。 而在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委书记陈发兴看来,“现在是越改越有意思,一是实现了自己管理自己,二是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村的矛盾。”
上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改革推行后“分歧明显减少,村民的矛盾经基层组织的调解,相对容易化解,也填补了农村社会的‘管理真空’,减少了农村矛盾纠纷”。据清远市委农办提供的统计数据,2014年与2012年相比,清远市涉农纠纷下降21%,尤其是英德市西牛镇2012年曾因上访问题被全市通报批评,自开展试点以来,实现了全镇“零上访”。
重组生产要素:三个整合
根据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的介绍,在清远市的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设计中,“三个重心下移”解决的是农村组织建设问题,“三个整合”则在此基础上,解决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问题。
在“三个重心下移”改革渐显成效之后,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探索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创新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首先是整合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统筹整合全村土地,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先后探索出“整合置换后确承包经营权到户”、“确地界到经济社(组),确股份到户”、“确承包权到户,村集体整合土地经营权”等土地整合模式。通过整合土地,使土地零散经营转变为集中连片经营,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分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在佛冈县石角镇大田村,因受“山小地小”所限,村里人均拥有0.7亩地,大多数村民以种植砂糖橘为生,约280户农户靠着230亩左右的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如今,全村213亩地经由每家每户集中到村里进行土地整合,再统一发包给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这家企业支付给农民每年每亩1200块钱的地租。
陈发兴说,将零碎的土地进行整合后出租既可以收取租金,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到外面去打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
其次是整合涉农资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等普惠性资金集中到村集体,统筹用于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这种“聚小钱办大事”的做法有效避免了涉农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因“九龙治水”、“撒胡椒面”等问题而导致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以清远英德市为例,该市已有619个村民小组开展了整合涉农财政资金的探索,整合金额达到1500多万元,主要用于修建机耕路、水渠等农田基础设施。
陈发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4年,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发布关于引导规范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石角镇创新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部,将农村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解决农村的融资难问题。“原本的股东是15户人家,现在已经扩展到145户。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熟人社会,解决生产资金问题。”
农村信用合作部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信用合作部的利息比商业银行的利息略高,一般情况下大约一分二的月息,而医疗贷款的月息则较为便宜,大约为7厘。信用合作部的贷款手续比银行简单得多。
刘永红是当地澳洲坚果的种植大户,在种植经营的过程中,因10万元的资金缺口向农村信用合作部求助。他告诉记者,他以一分二的月息从信用合作部借款10万元,从申请到拿到钱,只用了两天时间。“如果向银行贷款,要抵押、评估,还要买保险,一两个月也贷不下来。”
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农民闲散资金的投资渠道。
陈发兴向记者表示,“但我们不提倡融资范围太大,毕竟相互之间如果不熟悉会加大风险。”
再次就是整合涉农服务平台。据悉,经整合后整个清远市共有经济联社1128个、经济社19571个,基本覆盖了拥有农村集体产权的村小组和自然村。全市的农民合作社也从2012年底的986个增加到2014年的1587个。此外,还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协议,通过电商平台,打造集农产品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散采集运”于一体的农村电商体系,推动农民直接进入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得到农产品增值的利益。目前阳山县、清新区和佛冈县已启动了“农村淘宝”试点项目,未来将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铺开。
农村改革突破口:激发基层活力
在清远市的农村改革推行大约两年后,2014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到清远考察,他这样评价了清远的改革:从地方实际出发,顺应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愿望,积极寻找适合清远特点的农村改革突破口,抓住怎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个环节,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激发基层活力,下了很大功夫,找到了更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钥匙”。
“农村的改革越来越有意思。”陈发兴说,“农民已经改变了旧有的观念,主动问政府要政策,他们都这么积极了,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
葛长伟书记告诉记者,在下一步的改革部署中,将探索推进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民自治改革试验任务,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服务体系,整合农村资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