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26
研究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联系,超声检查颈动脉是其无创有效检测方法之一。近年来,缬沙坦及辛伐他汀单独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较多,其联合应用尚未见报告。选择两者联合应用,观察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因高脂血症或疑冠心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颈动脉IMT≥1.2mm,声像表现为低四声软斑或混合斑。入选患者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36~83岁,平均56.4±6.0岁。随机分为缬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合治疗组。3组的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用药前3组的颈动脉IMT,血脂各指标的测定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选择20名健康人,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50.3±4.0岁,不服用任何药物同期作颈动脉超声、血脂等检查,其结果作为正常参数值,以供对照分析。
治疗与方法:3组分别采用缬沙坦80mg,每天晨1次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饭后口服及联合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均以连服6个月1个疗程。停用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对血脂等有影响的药物。每例均于每1个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
结 果
3组用药前后颈动脉彩超检查的结果比较,见表1。
3组用药前后血脂变化的结果比较,见表2。
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有1例用药后出现下肢水肿;辛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胀气,1例出现氨基转移酶的轻度增高;联合治疗组有1例用药后出现下肢水肿,1例出现胃肠胀气,1例出现氨基转移酶的轻度增高,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肾功未见有意义的影响。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近来研究证实AS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以及Ang Ⅱ1型受体(AT1受体)的表达量与AS的严重程度和动脉内膜的厚度密切相关[1]。但有关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系统的作用研究少见。为此,近来,利用彩超观察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辛伐他汀对颈AS早期硬化斑块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缬沙坦及辛伐他汀单独应用治疗颈AS及伴有的血脂异常均有一定程度的作用。联合应用颈AS有更显著意义的变薄,血脂有显著意义的降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AT1受体拮抗剂抗AS的机制包括多方面,如抑制炎症反映,保血管内皮,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斑块的稳定性等。总之,缬沙坦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AS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考虑与多种机制的共同参与及协同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梅,张运,张国园,等.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自然演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7):488-491.
研究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联系,超声检查颈动脉是其无创有效检测方法之一。近年来,缬沙坦及辛伐他汀单独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较多,其联合应用尚未见报告。选择两者联合应用,观察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因高脂血症或疑冠心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颈动脉IMT≥1.2mm,声像表现为低四声软斑或混合斑。入选患者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36~83岁,平均56.4±6.0岁。随机分为缬沙坦组、辛伐他汀组及联合治疗组。3组的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用药前3组的颈动脉IMT,血脂各指标的测定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选择20名健康人,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50.3±4.0岁,不服用任何药物同期作颈动脉超声、血脂等检查,其结果作为正常参数值,以供对照分析。
治疗与方法:3组分别采用缬沙坦80mg,每天晨1次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饭后口服及联合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均以连服6个月1个疗程。停用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对血脂等有影响的药物。每例均于每1个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
结 果
3组用药前后颈动脉彩超检查的结果比较,见表1。
3组用药前后血脂变化的结果比较,见表2。
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有1例用药后出现下肢水肿;辛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胀气,1例出现氨基转移酶的轻度增高;联合治疗组有1例用药后出现下肢水肿,1例出现胃肠胀气,1例出现氨基转移酶的轻度增高,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肾功未见有意义的影响。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近来研究证实AS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以及Ang Ⅱ1型受体(AT1受体)的表达量与AS的严重程度和动脉内膜的厚度密切相关[1]。但有关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系统的作用研究少见。为此,近来,利用彩超观察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辛伐他汀对颈AS早期硬化斑块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缬沙坦及辛伐他汀单独应用治疗颈AS及伴有的血脂异常均有一定程度的作用。联合应用颈AS有更显著意义的变薄,血脂有显著意义的降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AT1受体拮抗剂抗AS的机制包括多方面,如抑制炎症反映,保血管内皮,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斑块的稳定性等。总之,缬沙坦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AS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考虑与多种机制的共同参与及协同作用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梅,张运,张国园,等.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自然演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7):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