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面积大,单产高,总产占粮食比重大。全国65%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消费需求量极其巨大。而且,稻米国际交易量较少,我国稻米一旦出现较大的缺口,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达到平衡。所以,研究与大力开发应用水稻高产技术,对提高我国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水稻栽培 机械插秧 技术
一、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技术特点
提高水稻产量,一靠扩大种植面积,二靠提高单产水平。然而,受耕地和水资源的双重限制,唯一途径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产量,其中稻作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方面,伴随着稻作方式的改变,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推动了水稻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目前稻作方式包括人工栽插、机械插秧、直播等主要方式,近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种植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1%。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通风透光的要求,但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栽秧相比,其秧龄短、抗逆性差、缓苗期相对较长、分蘖具有暴发性、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导致总穗数、每穗颖花、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其各自的特性。与手插中、大苗相比,机插稻对应的茎蘖营养生长期缩短,体型小的茎蘖利于群体生长点密度加大,因而高峰苗数较高,但其中无效成分增加,同时减小了单茎蘖的营养面积,加剧了群体内部的竞争,削弱了有效茎蘖的生长量,不仅分蘖成穗率低,而且单穗颖花数少,冠层结构暴露出较多不利性状,故群体穗数多,但未与繁茂的绿叶协同产出足够的颖花总量,以致粒叶比值低,库容不足而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而刘卫华等研究发现,机插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同人工栽插的比较表现为“三增一减”,即有效穗、结实率、粒重增、每穗粒数减。
二、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注意事项
机插秧省工、省力、作业效率高,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其特有的优
势将成为稻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同一水稻品种,在同一地区播期相近的情况下,生长发育相对稳定。机插水稻采用的是密生生态条件下培育的中小苗移栽,秧苗期的缩短,使得幼苗营养体小、所受植伤大,改变了原有常规人工栽插水稻的育秧栽培方式,这就决定其与常规人工栽插相比在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与产量形成上,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规律。
(1)秧苗播种密度大,肥水利用率高,节约水肥,节省秧田。一般机插稻秧大田比例高者达1:(80-100),可大幅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省肥、省药、节水的效果;(2)省工节本,作业效率高。插秧机操作灵活,作业效率高,一般每台插秧机每天(8 h)可插面积为2.0~2.7 hm2,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工效,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3)可适当减少条纹叶枯病等重大病虫害危害。由于机插稻育秧时间推迟,避开了病虫害传播的第一高峰期,加之规模化育秧,有利于统一管理,便于开展统防统治,有效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4)能够达到高产稳产。随着机插稻育秧技术及其相应大田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机手插秧技术的不断娴熟,其产量水平稳步发展。
但是,机插稻在生产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1)机械化插秧对秧苗质量和整田质量要求比较高,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无茬(无杂草、稻茬、杂物)育秧技术与常规育秧相比,农艺相对复杂;(2)插秧机插秧行距不能调节,30 cm的行距对某些水稻品种来说较宽,影响水稻产量;(3)机插秧缓苗期相对较长,但活9棵后,分蘖具有爆发性,分蘖发生量猛增,再加之移栽秧龄小、分蘖节位低,高峰苗容易偏多,易出现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的现象。
三、发展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措施
1.加强研究,不断完善机插稻、直播稻、麦套稻在全省大面积示范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许多生产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技术的推广速度,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栽培、植保、土肥、气象、耕作、农机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更好地为大面积生产服务。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稻农中存在的“懒种稻”思想,片面追求轻简稻作,导致直播稻面积快速增加,生产水平下降,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目标也不一致,长久下去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宣传水稻最新栽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水稻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科学种田,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稻作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高产示范方,让农民对先进、科学的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农民使用主推技术,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种植水平。同时可采取技术补贴政策,对应用丰产高效稻作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物化补贴,引导农民应用丰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扩大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应用面积,确保水稻生产稳定发展。
总之,我国的粮食安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稻米生产安全问题。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缓解稻米供需的部分矛盾,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的单产。
参考文献:
[1]胡爱民.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
[2]刘发和.水稻简化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王洋.国内外水稻直播种植发展概况[J].农机化研究,2007,(1).
【关键词】水稻栽培 机械插秧 技术
一、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技术特点
提高水稻产量,一靠扩大种植面积,二靠提高单产水平。然而,受耕地和水资源的双重限制,唯一途径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产量,其中稻作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方面,伴随着稻作方式的改变,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推动了水稻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目前稻作方式包括人工栽插、机械插秧、直播等主要方式,近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种植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1%。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通风透光的要求,但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栽秧相比,其秧龄短、抗逆性差、缓苗期相对较长、分蘖具有暴发性、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导致总穗数、每穗颖花、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其各自的特性。与手插中、大苗相比,机插稻对应的茎蘖营养生长期缩短,体型小的茎蘖利于群体生长点密度加大,因而高峰苗数较高,但其中无效成分增加,同时减小了单茎蘖的营养面积,加剧了群体内部的竞争,削弱了有效茎蘖的生长量,不仅分蘖成穗率低,而且单穗颖花数少,冠层结构暴露出较多不利性状,故群体穗数多,但未与繁茂的绿叶协同产出足够的颖花总量,以致粒叶比值低,库容不足而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而刘卫华等研究发现,机插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同人工栽插的比较表现为“三增一减”,即有效穗、结实率、粒重增、每穗粒数减。
二、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注意事项
机插秧省工、省力、作业效率高,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其特有的优
势将成为稻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同一水稻品种,在同一地区播期相近的情况下,生长发育相对稳定。机插水稻采用的是密生生态条件下培育的中小苗移栽,秧苗期的缩短,使得幼苗营养体小、所受植伤大,改变了原有常规人工栽插水稻的育秧栽培方式,这就决定其与常规人工栽插相比在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与产量形成上,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规律。
(1)秧苗播种密度大,肥水利用率高,节约水肥,节省秧田。一般机插稻秧大田比例高者达1:(80-100),可大幅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省肥、省药、节水的效果;(2)省工节本,作业效率高。插秧机操作灵活,作业效率高,一般每台插秧机每天(8 h)可插面积为2.0~2.7 hm2,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工效,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3)可适当减少条纹叶枯病等重大病虫害危害。由于机插稻育秧时间推迟,避开了病虫害传播的第一高峰期,加之规模化育秧,有利于统一管理,便于开展统防统治,有效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4)能够达到高产稳产。随着机插稻育秧技术及其相应大田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机手插秧技术的不断娴熟,其产量水平稳步发展。
但是,机插稻在生产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1)机械化插秧对秧苗质量和整田质量要求比较高,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无茬(无杂草、稻茬、杂物)育秧技术与常规育秧相比,农艺相对复杂;(2)插秧机插秧行距不能调节,30 cm的行距对某些水稻品种来说较宽,影响水稻产量;(3)机插秧缓苗期相对较长,但活9棵后,分蘖具有爆发性,分蘖发生量猛增,再加之移栽秧龄小、分蘖节位低,高峰苗容易偏多,易出现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的现象。
三、发展机械插秧水稻栽培的措施
1.加强研究,不断完善机插稻、直播稻、麦套稻在全省大面积示范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许多生产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技术的推广速度,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栽培、植保、土肥、气象、耕作、农机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更好地为大面积生产服务。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稻农中存在的“懒种稻”思想,片面追求轻简稻作,导致直播稻面积快速增加,生产水平下降,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目标也不一致,长久下去会影响到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宣传水稻最新栽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水稻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科学种田,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稻作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高产示范方,让农民对先进、科学的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农民使用主推技术,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种植水平。同时可采取技术补贴政策,对应用丰产高效稻作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物化补贴,引导农民应用丰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扩大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应用面积,确保水稻生产稳定发展。
总之,我国的粮食安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稻米生产安全问题。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缓解稻米供需的部分矛盾,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的单产。
参考文献:
[1]胡爱民.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
[2]刘发和.水稻简化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王洋.国内外水稻直播种植发展概况[J].农机化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