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中,时事政治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此,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时事政治应用的重要性,满足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需求,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时事政治 教学应用
将时事政治应用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额外的补充外,还能通过实践证实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政治理论结合时事政治,有利于学生掌握政治理论内涵,将自身所学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时事政治,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1.结合教材导入
语言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不同的技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前导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导入并没有固定的套路或方式,需要教师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常设,发挥语言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导入时充满激情。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创设相应的情境问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才真正站起来并当家做主,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体制,建立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家的最新政策等,让时事政治将成功课堂的“序幕”拉开。课前导入的方式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前认真揣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前导入,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2.教学内容要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如伟大的小说家有着法国小说之父之称的巴尔扎克说道:“遇事先问为什么并提出疑问才是最大的智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一特质,利用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掌握所学的内容。正如上述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拒绝不良诱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新闻说明,让学生了解战胜不良诱惑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将知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除教育学生关注时事之外还要让学生勇于提问,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才能在学习时更投入。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课本基本知识,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继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二、充分突出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理解时事政治
政治教师应养成实时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通过新闻、报纸等途径及时获取社会中的时事信息,并将之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发展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解释相关时事政治,有利于将来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掌握政治理论才能更好地解释时事政治,两者之间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互长互生的局面。
三、在时事政治学习中加入评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
时事政治包含的事件非常丰富,初中生因年龄问题,接触政治事件短,知识范围相对比较狭隘,不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因此在学习时事政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了解政治事件背后包含的原因及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评论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在开展评论活动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引导并纠正学生不成熟的想法。
四、培养政治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也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意识。初中政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政治意识的最佳时期,加深学生对政治的理解程度,也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理解时事热点问题是初中政治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虽身在校园却能了解国家大事,并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了解自身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例如在“消费者的权益”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将时下的热点问题引入教学,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正确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学初中政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与政治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时事政治,通过学习时事政治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更多的掌握,并通过问题进行反思。通过时事政治的引入,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
参考文献:
[1]唐汉昭.时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Z1):51.
[2]徐秋儿.初中思想品德课利用时事政治开展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8):47-48.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时事政治 教学应用
将时事政治应用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额外的补充外,还能通过实践证实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政治理论结合时事政治,有利于学生掌握政治理论内涵,将自身所学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时事政治,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1.结合教材导入
语言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不同的技术,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前导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导入并没有固定的套路或方式,需要教师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常设,发挥语言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导入时充满激情。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创设相应的情境问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才真正站起来并当家做主,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体制,建立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家的最新政策等,让时事政治将成功课堂的“序幕”拉开。课前导入的方式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前认真揣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前导入,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2.教学内容要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如伟大的小说家有着法国小说之父之称的巴尔扎克说道:“遇事先问为什么并提出疑问才是最大的智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一特质,利用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掌握所学的内容。正如上述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拒绝不良诱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新闻说明,让学生了解战胜不良诱惑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将知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除教育学生关注时事之外还要让学生勇于提问,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才能在学习时更投入。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课本基本知识,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继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积极地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境,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二、充分突出时事政治的教育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理解时事政治
政治教师应养成实时关心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通过新闻、报纸等途径及时获取社会中的时事信息,并将之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发展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解释相关时事政治,有利于将来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掌握政治理论才能更好地解释时事政治,两者之间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互长互生的局面。
三、在时事政治学习中加入评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
时事政治包含的事件非常丰富,初中生因年龄问题,接触政治事件短,知识范围相对比较狭隘,不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因此在学习时事政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了解政治事件背后包含的原因及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评论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在开展评论活动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引导并纠正学生不成熟的想法。
四、培养政治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也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意识。初中政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政治意识的最佳时期,加深学生对政治的理解程度,也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理解时事热点问题是初中政治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虽身在校园却能了解国家大事,并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了解自身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例如在“消费者的权益”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将时下的热点问题引入教学,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正确方法。
综上所述,在教学初中政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与政治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时事政治,通过学习时事政治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更多的掌握,并通过问题进行反思。通过时事政治的引入,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
参考文献:
[1]唐汉昭.时事政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Z1):51.
[2]徐秋儿.初中思想品德课利用时事政治开展有效教学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