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校教学环境相对落后,学生基础薄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欠缺。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以“情感共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切入点,积极实践与探索“数学活力课堂”的途径与策略,打造“情趣数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理念:让“情感共振”撬起高中数学课堂互动之美
(一)价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是,在乏味的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摇动学生“这另一棵树”,推动学生“这另一朵云”?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如能有效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就能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提升课堂学习的品质。
基于上述这些理念和思想,我提出数学课堂“情感共振”主张, 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课堂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最终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学习品质,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内容比较呆板,在学习中很不感兴趣,结果是教学效率偏低。在35年的初中和高中循环教学经历中,我不断地探索反思,发现运用情感共振的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情感共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并发挥师生共同的情感因素,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感到愉快,乐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的各项目标。
(三)策略:“情感共振”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实践中,我摸索出实现数学课堂“情感共振”的几条有效途径与策略:第一,运用教与学之间的师生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运用学生与课本知识的理性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运用学生之间生活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情感共振”的数学课堂实践中,我总结与提炼出课堂操作的基本模式:“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强化数学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二、教学体验:用三十年磨一剑的意志书写炽诚教育情怀
(一)成功体验
笔者从教35年以来,曾在五所中学任教数学,多次担任农村初中与高中的循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共振”作为基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问题即课题的心态,积极调整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有效实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几大转变:教学目标上由一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教学模式上由“讲解”、“接受式”向“讲、练、评”、“练、评、讲”的转变;教学方法上由“注入式、满堂灌”向“精讲、多练、激趣、引思”转变;还大胆实施了“分组互动教学”,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避免了教学模式僵化,讲求“活、实、新”。
可以说,这些年因“情”激“学”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做到了面向全体,另一方面,突出了因材施教。让能够“飞”起来的学生飞起来,能够“跑”的学生跑起来,不会“跑”的学生也渐渐能“跑”了。通过有效运用情感共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整体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更为显著。
(二)发展方向
“情感共振”的实现,离不开数学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实践中,我发现数学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先后不同的班级上课时,效果往往会有一些甚至是比较大的差异。因为,每一位老师,哪怕就在同一个学校上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教学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实践告诉我们,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既要紧扣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具有较丰富的数学信息,形式尽可能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以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责任编辑罗峰
一、教学理念:让“情感共振”撬起高中数学课堂互动之美
(一)价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是,在乏味的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摇动学生“这另一棵树”,推动学生“这另一朵云”?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如能有效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就能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提升课堂学习的品质。
基于上述这些理念和思想,我提出数学课堂“情感共振”主张, 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课堂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最终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学习品质,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内容比较呆板,在学习中很不感兴趣,结果是教学效率偏低。在35年的初中和高中循环教学经历中,我不断地探索反思,发现运用情感共振的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情感共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并发挥师生共同的情感因素,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动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感到愉快,乐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的各项目标。
(三)策略:“情感共振”主要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实践中,我摸索出实现数学课堂“情感共振”的几条有效途径与策略:第一,运用教与学之间的师生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运用学生与课本知识的理性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运用学生之间生活情感实现共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情感共振”的数学课堂实践中,我总结与提炼出课堂操作的基本模式:“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强化数学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二、教学体验:用三十年磨一剑的意志书写炽诚教育情怀
(一)成功体验
笔者从教35年以来,曾在五所中学任教数学,多次担任农村初中与高中的循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共振”作为基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问题即课题的心态,积极调整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有效实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几大转变:教学目标上由一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教学模式上由“讲解”、“接受式”向“讲、练、评”、“练、评、讲”的转变;教学方法上由“注入式、满堂灌”向“精讲、多练、激趣、引思”转变;还大胆实施了“分组互动教学”,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避免了教学模式僵化,讲求“活、实、新”。
可以说,这些年因“情”激“学”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做到了面向全体,另一方面,突出了因材施教。让能够“飞”起来的学生飞起来,能够“跑”的学生跑起来,不会“跑”的学生也渐渐能“跑”了。通过有效运用情感共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整体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更为显著。
(二)发展方向
“情感共振”的实现,离不开数学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实践中,我发现数学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先后不同的班级上课时,效果往往会有一些甚至是比较大的差异。因为,每一位老师,哪怕就在同一个学校上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教学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实践告诉我们,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既要紧扣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具有较丰富的数学信息,形式尽可能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以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