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了广州某中央商务区楼宇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系统组成,阐述了机务专业调试分系统及整套启动的调试主要内容,并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楼宇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建设及调试建议.
【机 构】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30;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浙江 杭州 310030;浙江省蓄能与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30;华电综合智慧能源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广州某中央商务区楼宇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站系统组成,阐述了机务专业调试分系统及整套启动的调试主要内容,并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楼宇型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建设及调试建议.
其他文献
目前在中国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中,指导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工作和第三方机构核查工作的主要准则是《特定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其中规定了热力供应的CO2排放因子的缺省值为110(单位为:tCO2/TJ,下同).试图通过统计方法对该缺省值进行描述统计和均值t检验,样本数据来源于热电联产企业,分布在江西、山东、辽宁、河北省,覆盖年度为2016—2018年,有效数据项103条.经统计分析,确认供热排放因子为110的概率p值仅为0.0055%(远远小于1%),从而拒绝原假设,并将会建议相关主管机
捷联惯性技术有着许多突出优点,自航式声诱饵可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构建捷联惯性系统,以提高航向角、姿态角等导航控制参数精度,降低陀螺启动时间.通过研究给出了此系统下诱饵航向角、姿态角、速度、位置、深度等导航控制参数解算方法.
为解决航材品种繁多给保障工作带来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FCM的航材聚类方法,设计了三项航材聚类指标,包含航材消耗、需求、维修三个方面,并结合了FCM算法流程,使得航材分类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
中国作为能源大国,拥有非常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背景,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风力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明确影响风力发电稳定性的各项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对风电并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并强化电能控制工作,不断增强风力发电的稳定性,有效提升风电能源的质量,以此来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国的能源结构.
智能制造推动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实训条件还存在不足,专业课程体系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岗位技能结构单一,欠缺跨专业复合交叉知识,专业能力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等育人方式,将智能制造的技术、设备等产业资源引入高校教学,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制造产业人才.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槽型梁结构噪声问题,基于动态柔度理论建立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ANSYS建立轨道-槽型梁有限元模型,采用LMS Virtual.Lab建立槽型梁边界元模型,基于以上三个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可以计算得到车-轨-桥耦合动力响应与桥梁结构低频结构噪声.结果表明,槽型梁各结构加速度振级峰值频率均为63 Hz,且底板振动加速度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各场点声压级的优势频率均集中在40~80 Hz频段内,各场点的峰值频率均为63 Hz,规律与振动加速度响应一致;由于刚性地面的声反射作用导致距离地面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交通工程的投资建设加快了步伐,特别是铁路网的综合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在城市中施工的情形大量出现,施工对现行交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合理的交通疏解不但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行系统的调整与适配,更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出行的便利性.以宁波市江北区云飞路框架中桥接长施工为例,探讨城市繁忙主干道施工中交通疏解的具体实施.
介绍建立智能化旋转式调节高度减速带模型,通过试验仿真分析,获得试验数据,根据评价指标通过不同高度减速带的过程,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车辆通过路面减速带的高度与安全性以及车祸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找到既能保证行车安全,又能充分发挥控速效果的道路减速带形式.
防爆电梯检查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且需要设备全面的检查操作.检查人员应充分了解防爆电梯检查的特殊性,以确保防爆电梯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爆电梯在运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检查防爆电梯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重点探讨了防爆电梯的设计原理、防爆电梯的风险来源、防爆电梯检查安全防护系统、防爆电梯检查的一些问题,并列举了检查防爆电梯时应注意的一些内容,提出了防爆电梯检验的特殊要求和防爆电梯检验安全防护相关技术研究.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方向涉及特色办学和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重要支撑之一即是创新性实验教学.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传热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承担科研任务的教师面临的困惑,提出建设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实验课程.该类型课程旨在将学术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以科教融合的方式显著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注重过程考核的理念下,通过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探索性实施,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