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香港电影的本质还在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国际化还是“北进”,香港电影的本质还在。“希望我们这股力量也能改变整个华语电影产业的未来”
  
  陈嘉上的新作,好莱坞电影《拳皇》(King of Fighters)刚刚在北京完成了特效与后期。同时,身为香港金像奖当值主席,很多活动上也能看到陈嘉上行色匆匆的身影。采访在一家港式茶餐厅进行,时值午高峰,他很自觉地把旁边的桌台清理出来,以便店家拼桌——陈嘉上的低调与谦和是出了名的。
  入行已将近30年的陈嘉上说自己始终坚持为观众拍电影。但,“不能一味地迎合”,“起码我是爱电影的,不是乱拍的”。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当大家都沉醉于市场增长的成就与大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时,陈嘉上又在问:“我们到底能不能为观众拍出更好的电影?”
  
  低潮中的摸索
  
  1960年出生的陈嘉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电影圈,正赶上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和李翰祥等前辈一样,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邵氏担任电影道具师。在做特效与道具工作之余,陈嘉上一直努力写剧本。1983年,他和兄弟陈庆嘉、好友郑丹瑞合写的剧本《缘分》被顺利搬上大银幕。1988年,陈嘉上作为执行导演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三人世界》,结果票房高达2400万港币。随后他与郑丹瑞等组建了仝人电影公司,主攻市民喜剧。《小男人周记》系列是他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1991年对于陈嘉上和日后的天王巨星周星驰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是年,两人合作的《逃学威龙》以4400万港币的成绩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陈嘉上也由此成为一线大导,并逐渐开始涉足其日后大显身手的警匪、动作片领域。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他频频与周星驰、李连杰和成龙等大明星合作,拍出了《武状元苏乞儿》、《精武英雄》、《霹雳火》等一系列卖座电影。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末,内外交困的香港电影从巅峰滑落低谷。香港电影最低迷的时候,坚信人生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陈嘉上也一度消沉,甚至公开感叹“市道艰难,诚意没用”。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他的电影创作。1998年,他拍出了极具颠覆性的《野兽刑警》。他说自己当时对电影工业和周遭的一切都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该片算是某种沉默中的爆发。“当时我真以为这是我最后一部戏了,所以心态上有点放弃。觉得赔也无所谓了,那就拍吧。”
  现在看来,《野兽刑警》和同样黑色暴戾的《暗花》无疑是1998年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就艺术水准而言,该片在陈嘉上的导演作品中是最凌厉也是最个人化的一部作品。影片荣获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陈嘉上也首次得到了最佳导演奖。然而他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态度却异常矛盾。因为作为商业导演,《野兽刑警》是陈嘉上第一次让老板赔钱。虽然确实有客观原因——当时是盗版最泛滥的时期,但陈嘉上始终无法对此释怀,因为不管市道如何,“总还有不赔钱的电影啊”。
  《野兽刑警》的市场失败使自认商业导演的陈嘉上受到了严重打击。随后几年,他的拍片速度与作品规模都有所下降。尤其是从2003年的《飞龙再生》到2008年的《画皮》的这5年间,陈嘉上只拍了3部戏。其中无论是走严肃路线的《A1头条》还是恶搞喜剧《至尊无赖》,在香港都算是中小成本,而另一部《三分钟先生》的预算甚至只有600万港币。另一方面,这期间他的电影所涉猎的类型却比以往更为丰富,从各类国际合拍到香港本土喜剧无所不包。他说“当时好莱坞一来,基本把港片的市场都扫光了,再加上香港电影本身很乱”,身处乱局,惟有以变求存。陈嘉上说自己希望通过尝试各种新方向,为港片找到生存之路。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市场和商业运作,他还到英皇娱乐担任了CEO,尝试做发行等工作。几年下来,陈嘉上说自己进步了不少,想法“产业化了很多”。
  
  内地“画皮”
  
  虽然一度跌入谷底,但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香港电影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两地的电影合拍出现了繁荣势头。陈嘉上是这一潮流的推动者之一。
  他对内地并不陌生。早在1992年,他就和周星驰在内地拍了《武状元苏乞儿》。在1994年,他又和袁和平、李连杰合作了《精武英雄》。时至今日,这两部电影仍被很多内地观众视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野兽刑警》的爆发之后,陈嘉上有3、4年没拍片,因为“不知道有什么题材可拍”。2002年,寰亚集团支持他们几位低潮中的导演重新出山。刘伟强当时准备拍《无间道》。陈嘉上则考虑到当年内地贺岁档中没有冯小刚的贺岁片,决定试着做喜剧。随后王晶出了个点子,建议拍白玉堂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合拍贺岁片《老鼠爱上猫》。
  影片是在涿州和怀柔拍摄的。几年间国内电影业的变化让陈嘉上感触颇深:“制作方面进步很多,内地的工作人员也进步了很多。”由于当时合拍政策已有了对内地演员比例的规定,因此剧组邀请了李冰冰和郭冬临等内地演员。陈嘉上说这也是自己第一次领教内地演员的厉害,整个拍摄过程,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
  相比之下,2008年他再次赴内地执导的《画皮》则要曲折得多。该片最初找的是另一位香港导演,但其团队做了很久都找不到顺利进入内地市场的定位。一方面原来的导演有特别的坚持,对于一些修改想不通。另一方面,投资方觉得按导演的方向拍,绝不可能顺利过审。最后双方都找到了陈嘉上。到陈嘉上最终同意接手《画皮》时,距离正式开拍只剩五个星期。
  谈到临危受命执导《画皮》,陈嘉上说一方面是他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既能过审、对于观众又有新意的方向。此外,投资方宁夏电影制片厂的拼劲也打动了他。“好不容易有投资人下决心要做一个新戏,要是还没拍就赔了,那就太可惜了。”他说作为导演,自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拍得不好大家骂呗,反正我自己肯定是尽力了。”对于影片最后的票房成功,陈嘉上倒觉得非常意外。
  从《老鼠爱上猫》到《画皮》,几年间,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大步推进,不过陈嘉上认为两地电影未来的合作空间依然很大。在他看来,香港电影丰富的商业意识与经验正是内地所需要的。他至今还记得在《老鼠爱上猫》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内地记者问“你拍这么多烂片不怕影响你在艺术方面的进步吗?”这个问题让陈嘉上觉得很奇怪,“那时大家仍旧还把商业片看作洪水猛兽,说你是商业片导演其实就是骂你。”现在情况当然有很大改变,但在他看来,香港的经验还是有优势。例如相比从学院环境和盗版光盘中成长出来的很多内地导演,香港导演大部分都是从行业里锻炼出来的。“现在香港的很多年轻人在进入电影前都在电视台等处磨砺过,大学毕业生直接当导演的,很少”。
  陈嘉上认为基层的磨练很重要。“一定要熬。”做电影几十年,他认为这一行最难的还是找方向。对于现在的青年导演而言,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市场很重要,市场其实就是观众。“香港的导演每周都会去影院和观众一起看戏。”陈嘉上希望能把这种模式带到内地,为民族电影业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未来与希望
  
  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陈嘉上的看法是要“几条腿走路”。一方面,与内地进一步深入合作是大势所趋,这点毫无疑问。但另一方面,内地有特殊的电影制度与管理体系,目前香港电影仍在适应和调整之中。早几年香港导演在题材上似乎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贩毒题材的《门徒》,还有陈嘉上自己的《A1头条》。他说该片当时能够顺利登上内地银幕,成功做成合拍,也出乎自己和投资方的预料。然而近两年来,一些试图剑走偏锋的香港电影开始遇到问题,比如之前的《黑社会》和今年的《新宿事件》,还有出于演员问题的《神枪手》。在陈嘉上看来,这些都是双方在下一步的合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画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对内地市场特殊情况的灵活把握。不过对于目前的很多香港电影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时间。
  陈嘉上认为香港电影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样也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平衡的市场构成——除了与内地的合拍,与好莱坞、东南亚的合作,以及与台湾之间的资源重整等也都是值得开拓的方向。
  事实上,陈嘉上自己就是“多条腿”路线的先行者。例如他九年前执导的《公元2000》,这部耗资巨大的高科技动作片是香港与新加坡的首个合拍片。不同于此后蔚然成风的古装大片风潮,该片走的是一种基于香港既有格局和东南亚市场的合拍模式。然而无论是《公元2000》还是之前的《紫雨风暴》,虽然一度颇具声势,但最终成绩不温不火,这股风潮也是昙花一现。现在回想起来,陈嘉上认为这种亚洲合拍模式的致命缺陷在于其定位与好莱坞的主流方向过于接近。“等于在硬拼好莱坞,但别人有更大的投资,可以放进更多的动作和特效。”因此“华语片不做差异性的话,是没有胜算的”。另一方面,当时内地市场渐渐开放,相比传统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发这块“新大陆”的难度要小得多。于是很多投资人和导演纷纷舍难取易,这也直接促成了内地合拍的迅速发展。
  在跨国合拍方面,陈嘉上在英皇期间执导过《飞龙再生》。这是一部完全针对好莱坞市场拍摄的电影,也是当时香港电影尝试的出路之一。不过反攻好莱坞注定是艰难的,虽然投资人有所盈利,但《飞龙再生》在各地市场的票房却极其惨淡。在陈嘉上看来,这部电影有其特有的价值——“当时这是第一部卖到美国,且在美国影院放映片花的电影。”同时,该片也代表了当时香港电影工业的最高制作水平。此外,陈嘉上始终认为一个健康的电影业不是只看一两个片子卖到多高,一个成熟的市场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在他看来,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只有在内地、东南亚,台湾还有好莱坞都有发展的情况下,电影作为工业才能取得平衡,发展也才算是健康。
  经历了香港电影的几番沉浮后,现在的陈嘉上心态很淡定。他说自己以前确实悲观过,觉得香港电影可能快不行了;今天,虽然未来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关,但他非常乐观。陈嘉上说自己不担心将来,因为无论国际化还是北进,香港电影的本质还在,“希望我们这股力量也能改变整个华语电影产业的未来”。
其他文献
2月上半月,国产影片卷土重来,《喜洋洋与灰太郎2》《锦衣卫》和《苏乞儿》等数部各种题材类型的新片再次冲击内地银幕,抢占《阿凡达》的放映空间。但从市场终端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环比1月上半月,全国放映场次虽有所上升,但总票房反而有所下降,全国城市影院可统计票房约5亿元。2月下半月,在《全城热恋》和《大兵小将》等众多影片的力挺下,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特别是春节长假7天产出3亿多元票房,再
期刊
在电视台工作,每天有看不完的稿子,看不完的节目。  看多了,问题就来了,回到家里,坐到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不管是自家节目,还是别人的节目,总像处于审看状态。一会儿发现字幕上有个错别字,一会儿觉得身份有些不合适,一会儿认为标题有些欠推敲,一会儿发现某个画面不到位……别人看节目可能是享受,而我却一直习惯性地找茬,结果是不断给自己添堵,有时还会伴发头皮发麻、手心出汗、血压升高。  有比我“病”得更厉害的
期刊
整个2月的综艺荧屏被浓重的喜庆气氛包围。“除了联欢还是联欢”,成为春节期间综艺节目的主要特点。  从5个城市的收视榜单上看,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无疑是绝对的联欢“老大”。除了未能在广州榜单上排名第一,其他几个城市的榜单上,央视春晚都独领风骚。而从具体的收视率情况上看,央视春晚的吸引力仍然强大,在除广州之外的4个城市,这台春晚的收视率均在15%以上,北京的收视率更达到前所未有的32.69%,这样的成绩
期刊
用1P篇幅表述新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也许我们可以使用几个关键词来简单描述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新闻立台    从中国开始有电视新闻节目到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再从1993年《东方时空》面世到今年的央视改版,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中国电视新闻立台的几个阶段。《新闻联播》刚刚开播时,它更多代表了电视新闻的意义存在,在新闻改革领域上一度没有太多作为,被人称为报纸和广播
期刊
9频道月底高标清同播,10频道高清直播国庆阅兵;高清频道总量增至13个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9月28日,央视一套以及北京、江苏、上海、湖南4家卫视共5套上星频道将实现高标清同播。记者从传媒机构管理司副巡视员邓羽处了解到,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又下达了相关补充文件,增加了浙江、黑龙江、深圳、广东四家卫视于9月28日实现高标清同播。如此一来,9月28日,一共将有9套
期刊
在荧屏内外一片“红海”之时,《解放》有十足的理由成为献礼作品的最强音。这部耗资5000万元人民币,拥有2400名演员阵容的电视剧,将解放战争中最伟大的战役与领袖都囊括其中,把过往的历史变成了活着的历史。  《解放》几乎具备战争史诗片的全部要素: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既能从战略高度反映战争全貌,又能从战斗细节反映人性;生动刻画出国家、党派、阵营力量的消长,关系的微妙变化,借以展示制度变革与历
期刊
从《潜伏》开始,谍战剧的热度便不断上升,《蓝色档案》《地上地下》《剑·谍》《黑三角》……再加上如今正在热播的《红色电波》,谍战剧无一例外贯通着解放战争的宏大背景,通过一个又一个悬疑故事和敌我斗法的谍战精髓来吸引观众。  不过,集中轰炸总是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同类题材电视剧挨着个地被观众审读,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有点另类手段,而《红色电波》就是谍战剧中少有的浪漫主义大戏。  抗战开始前夕,国民党军统部门
期刊
格兰研究预计,明年全国的高清电视用户至少可达到150万户以上;一部分台在高清大道上狂飙突进,一部分台遥望高清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清化,将进一步拉大各台之间的实力座次    国庆前后,全国有线高清机顶盒用户将能收看到十余套高清节目。与此同时,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的形式,已有30多个省级和地级以上城市完成了地面高清覆盖。这些城市的居民通过高清天线和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至少能接收到一套高清电视节目。    用
期刊
《综艺》:新华社1992年就有专门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2001年新华网筹备多媒体频道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视频新闻业务,为什么直到2009年才旗帜鲜明地提出“新华社电视”?  吴锦才:新华社的业务拓展最早是做音像业务,是从《半月谈》办的《时事报告音像版》做起来的。后来也向电视方面发展,但一直没有做大。因为没有从一线记者抓起,没有记者队伍就出现不了电视概念。海外新闻,过去主要是采用美联社的画面,今年我过来
期刊
电视台升级高清的巨大需求,极大刺激了设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商的市场信心    9月28日,北京卫视频道将实现高标清同播。到2011年底,北京电视台的体育及文艺两个频道也将实现高标清同播。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朱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3年来,北京电视台一直在进行高清设备上投入不菲。为这次高标清同播,他们又购置了大量的设备。“不好说北京台为设备改造总共花了多少钱,但肯定是数亿元的投入,像高清转播车和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