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的心里,春节更像是一次回家团聚的理由,而不是单纯辞旧迎新的仪式。
回潍坊市临朐老家过年,是惯例,也是传统。通常在腊月二十八前后,启程回家。每当迈进老家的小院,看到门口郁郁葱葱的石竹和院子里一副副排放整齐、墨迹未干的对联,以及空气中漂散的肉香味,一种熟悉的年味便扑面而来。
如今,人们都说:年味淡了。的确,人们过年的方式在变化,很多习俗消失了,城镇本身也在不断变迁和变化着。
年味淡了
在过去,过年是一件忙碌的事。
首要的便是置办年货。大人们要赶在离年较近的大集上,去买鞭炮、蔬菜瓜果、鸡鸭鱼肉,以及孩子们的新衣服和年画、过门签等过年所需的各种物品。这个时候的大集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堪比现在黄金周的旅游景点。年轻人也喜欢三五成群地凑一块去赶集,只为图个热闹。
置办完年货,就开始蒸馒头、煮肉、炸肉、炸鱼、炸丸子,只为过年招待客人方便。之后就是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一遍,门窗擦一遍。大年三十的上午,按例要去给故去的老人上坟,下午就是贴对联、挂灯笼、包水餃、忙年夜饭。鞭炮要早早地拿出来晾晒好,挂在一根挑着灯笼的长竹竿上,等待着除夕午夜钟声的敲响。
家家户户的门的两旁都要挂上一小把松柏,天黑后要将一根根的香插在上面,在快燃尽的时候,再换上新的,一直到半夜。第二天天一亮就开始有人上门拜年,通常一个家族的年轻人组成一队,年老的凑一队,有的队伍多达二三十人,便只好男女分开。而附近有的村庄,年夜饭要在午夜十二点开始吃,吃完年夜饭就要去各家拜年,要赶在天亮前拜完。我们拜年通常是说一声“过年好”,他们拜年的方式则是要给长辈磕头。
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通常一天一家,七大姑八大姨走下来,已经快到正月十五了,年也就过去了。
那个时候的年味,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被累积和释放。如今,很多人都感到:年味变淡了。要置办的年货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大集还有,但赶集的人越来越少了;物质的丰富,让人们的吃和穿不用等到过年;春晚让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了,大家也不像以前一样,要熬到午夜十二点才开始集体放鞭炮。
现在过年,依然很忙碌,但这种忙碌更多的是一种疲惫。
青岛一临朐一天津一青岛,这是属于我的春节路线图。七天春节假期,要辗转三个城市,许多年轻人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不是在回去的路上,就是在离开的路上。拿着好不容易抢到的火车票,几地奔波,体会着过年的疲惫滋味。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后镇上还会“唱大戏”,邀请有名的戏班子来演上几天。这种戏通常是周姑戏,据说源于山东省济南东部地区,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
但时代变了,很多与年有关的习俗也都消失了。
乡村的变迁
老家所在的村庄位于临朐县城南部,紧靠冶源水库。据老人们讲,村子原本在现在水库的库底位置,村子整体迁出后,才有了现在的水库。一条石河从村庄穿过,汇入水库,距我家不过几百米。但也因为离水库太近的缘故,每年过年,老人们都要到水库边祭拜一下,放放鞭炮,以求平安。
石河上曾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但在前几年被一场大水冲垮后,被修复的石桥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成了粗糙的钢筋混凝土,年代感全无。
石河是弥河的一条支流。弥河蜿蜒曲折,人说“弥河九曲十八弯”,又说“临朐至九山,弥河过九遍”。弥河是临朐的母亲河,经临朐、青州、寿光三县(市),最终流入渤海湾。在古代,弥河曾一度被称作朐水,而临朐的“朐”,便是朐水的意思。
临朐,古称骈邑。孔子的《论语·宪问》篇里写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伯氏骈邑”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朐县。《临朐县志》记载,“临朐地处鲁中,沂山北麓,弥河上游,潍坊市西南隅。”
年味在变淡的同时,城镇和乡村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墙上的“康巴丝”牌石英钟都会被拿下来擦拭一遍。虽然它的重要性不如以往,但它一直提醒着时间的变迁。那是30年前,父亲用一小推车卖烟叶的钱买回来的。
据记载,早在民国时期,临朐烤烟就销往英、美、日、菲律宾等国。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临朐定为优质烟生产基地县。1984年至1987年,临朐三次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烟叶,村里有很多处烤烟房,种植烟叶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烤烟房早已不见踪迹,种植烟叶的农户和村庄,也已经屈指可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朐的蚕茧产量还曾多年居山东首位,生丝出口到日本和西欧诸国。村庄的公路两旁曾种满了密密麻麻的桑树,很多家庭都有在当地缫丝厂工作的工人。现在这些桑树都已不复存在,缫丝厂也都只剩下破败的院落。
正是干湿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让临朐成为了综合农业区。烟叶和桑树消失了,人们转而种植葡萄、油桃、苹果等,建立了许多水果基地。但一直以来,城镇的工商业不发达,从事农业的人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在外打工。
像国内的很多城镇一样,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产业也愈发空心化。只有到了每年的春节,人们才陆陆续续的从他乡回到故乡,来一次团聚。在很多人的心里,春节更像是一次回家团聚的理由,而不是单纯辞旧迎新的仪式。
以过年的名义和一种传统的形式,如今的春节,似乎少了许多当初的意义。
回潍坊市临朐老家过年,是惯例,也是传统。通常在腊月二十八前后,启程回家。每当迈进老家的小院,看到门口郁郁葱葱的石竹和院子里一副副排放整齐、墨迹未干的对联,以及空气中漂散的肉香味,一种熟悉的年味便扑面而来。
如今,人们都说:年味淡了。的确,人们过年的方式在变化,很多习俗消失了,城镇本身也在不断变迁和变化着。
年味淡了
在过去,过年是一件忙碌的事。
首要的便是置办年货。大人们要赶在离年较近的大集上,去买鞭炮、蔬菜瓜果、鸡鸭鱼肉,以及孩子们的新衣服和年画、过门签等过年所需的各种物品。这个时候的大集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堪比现在黄金周的旅游景点。年轻人也喜欢三五成群地凑一块去赶集,只为图个热闹。
置办完年货,就开始蒸馒头、煮肉、炸肉、炸鱼、炸丸子,只为过年招待客人方便。之后就是屋里屋外的卫生打扫一遍,门窗擦一遍。大年三十的上午,按例要去给故去的老人上坟,下午就是贴对联、挂灯笼、包水餃、忙年夜饭。鞭炮要早早地拿出来晾晒好,挂在一根挑着灯笼的长竹竿上,等待着除夕午夜钟声的敲响。
家家户户的门的两旁都要挂上一小把松柏,天黑后要将一根根的香插在上面,在快燃尽的时候,再换上新的,一直到半夜。第二天天一亮就开始有人上门拜年,通常一个家族的年轻人组成一队,年老的凑一队,有的队伍多达二三十人,便只好男女分开。而附近有的村庄,年夜饭要在午夜十二点开始吃,吃完年夜饭就要去各家拜年,要赶在天亮前拜完。我们拜年通常是说一声“过年好”,他们拜年的方式则是要给长辈磕头。
从初二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通常一天一家,七大姑八大姨走下来,已经快到正月十五了,年也就过去了。
那个时候的年味,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被累积和释放。如今,很多人都感到:年味变淡了。要置办的年货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大集还有,但赶集的人越来越少了;物质的丰富,让人们的吃和穿不用等到过年;春晚让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了,大家也不像以前一样,要熬到午夜十二点才开始集体放鞭炮。
现在过年,依然很忙碌,但这种忙碌更多的是一种疲惫。
青岛一临朐一天津一青岛,这是属于我的春节路线图。七天春节假期,要辗转三个城市,许多年轻人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不是在回去的路上,就是在离开的路上。拿着好不容易抢到的火车票,几地奔波,体会着过年的疲惫滋味。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后镇上还会“唱大戏”,邀请有名的戏班子来演上几天。这种戏通常是周姑戏,据说源于山东省济南东部地区,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
但时代变了,很多与年有关的习俗也都消失了。
乡村的变迁
老家所在的村庄位于临朐县城南部,紧靠冶源水库。据老人们讲,村子原本在现在水库的库底位置,村子整体迁出后,才有了现在的水库。一条石河从村庄穿过,汇入水库,距我家不过几百米。但也因为离水库太近的缘故,每年过年,老人们都要到水库边祭拜一下,放放鞭炮,以求平安。
石河上曾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但在前几年被一场大水冲垮后,被修复的石桥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成了粗糙的钢筋混凝土,年代感全无。
石河是弥河的一条支流。弥河蜿蜒曲折,人说“弥河九曲十八弯”,又说“临朐至九山,弥河过九遍”。弥河是临朐的母亲河,经临朐、青州、寿光三县(市),最终流入渤海湾。在古代,弥河曾一度被称作朐水,而临朐的“朐”,便是朐水的意思。
临朐,古称骈邑。孔子的《论语·宪问》篇里写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伯氏骈邑”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朐县。《临朐县志》记载,“临朐地处鲁中,沂山北麓,弥河上游,潍坊市西南隅。”
年味在变淡的同时,城镇和乡村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墙上的“康巴丝”牌石英钟都会被拿下来擦拭一遍。虽然它的重要性不如以往,但它一直提醒着时间的变迁。那是30年前,父亲用一小推车卖烟叶的钱买回来的。
据记载,早在民国时期,临朐烤烟就销往英、美、日、菲律宾等国。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临朐定为优质烟生产基地县。1984年至1987年,临朐三次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县”。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烟叶,村里有很多处烤烟房,种植烟叶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烤烟房早已不见踪迹,种植烟叶的农户和村庄,也已经屈指可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朐的蚕茧产量还曾多年居山东首位,生丝出口到日本和西欧诸国。村庄的公路两旁曾种满了密密麻麻的桑树,很多家庭都有在当地缫丝厂工作的工人。现在这些桑树都已不复存在,缫丝厂也都只剩下破败的院落。
正是干湿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让临朐成为了综合农业区。烟叶和桑树消失了,人们转而种植葡萄、油桃、苹果等,建立了许多水果基地。但一直以来,城镇的工商业不发达,从事农业的人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要么外出求学,要么在外打工。
像国内的很多城镇一样,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产业也愈发空心化。只有到了每年的春节,人们才陆陆续续的从他乡回到故乡,来一次团聚。在很多人的心里,春节更像是一次回家团聚的理由,而不是单纯辞旧迎新的仪式。
以过年的名义和一种传统的形式,如今的春节,似乎少了许多当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