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山水的奇秀甲天下,四季常绿的八桂大地是一幅锦绣的画卷。穿行在绿油油的田野,起伏的山地和丘陵是跳动的音符,新修的灌溉渠道纵横交错,汩汩的清水顺畅地向田间流淌。山在吟唱,水在欢笑,那是一首美妙的壮乡治水乐章。
盛世兴水利。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必水利、惠民生作为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长抓不懈,在八桂大地掀起了一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新高潮。
虽然时隔数月,但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新燕村的村民们仍清晰地记得,2010年元月10日的下午,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等一行,来到了村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走到泥泞的新燕六支渠渠底,拿着铁铲为水渠清淤扩容。“这条渠道有多长?水源从哪里来?灌溉多少农田?”郭声琨的问话,令现场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抡锹松土、挥锄铲土、运送淤泥,劳动场面热火朝天,紧张而欢快。
为加快水利建设,2008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的决定》和《广西冬春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在水利部的倾斜政策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利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仅2009年自治区本级就拿出19.57亿元配套中央资金,拿出3.5亿元专项用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修水利,需要群众全员参与。为了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兴修水利,自治区领导身体力行,带头行动。2008年冬修,所有省级领导干部参加了5个工作日的冬修水利劳动,带动全区3105万人次上工。2009年冬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声势要高于去年、投资不少于去年、效果要好于去年”的总要求,各市、县把抓水利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推动冬春水利建设一浪更比一浪高,全区最高日上工人数突破130万人,创自取消“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来受益群众自愿参与水利建设的日最高纪录。
兴修水利,需要辛劳和汗水,还需要智慧与创新。在这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中,许多地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建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冬修水利新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受益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忻城县通过财政补助水泥、群众备料投工投劳进行农毛沟渠衬砌的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了“民办公助”的忻城模式。
武宣县积极引导当地两家制糖企业投资3410万元,大力开展蔗区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工补农”的武宣模式。
玉林市玉州区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引导,制定了《玉州区成立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的标准及投资奖励办法》,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规范渠道防渗工程建设与奖励措施,形成了“以奖代补”的玉州模式。
农村饮水安全是冬春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也在这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中大大提速。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坡皿村豆腐屯是苗族聚居的村屯,全屯105人以前都要到约3公里外的山沟里取水,取回的水只有循环用上四五遍后才舍得倒掉,2009年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后,4公里外的山泉引入到了家家户户,汩汩清泉通过管道流进农户,管道还安装了消毒设备。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可以像县城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啦!”
自2005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建成饮水工程8300多处,累计投入36.59亿元,解决了757.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桂西北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库区移民等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如今,放眼八桂大地,从凌空而起的引水渡槽,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从不断崛起的河海堤防到截江拦河的大小水库;从星罗棋布的饮水工程,到一座座生产光明的水电站,勤劳勇敢的壮乡儿女,用智慧、意志、辛劳和汗水,铸就了一座座治水的丰碑。
盛世兴水利。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必水利、惠民生作为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长抓不懈,在八桂大地掀起了一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新高潮。
虽然时隔数月,但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新燕村的村民们仍清晰地记得,2010年元月10日的下午,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等一行,来到了村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走到泥泞的新燕六支渠渠底,拿着铁铲为水渠清淤扩容。“这条渠道有多长?水源从哪里来?灌溉多少农田?”郭声琨的问话,令现场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抡锹松土、挥锄铲土、运送淤泥,劳动场面热火朝天,紧张而欢快。
为加快水利建设,2008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的决定》和《广西冬春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在水利部的倾斜政策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利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仅2009年自治区本级就拿出19.57亿元配套中央资金,拿出3.5亿元专项用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修水利,需要群众全员参与。为了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兴修水利,自治区领导身体力行,带头行动。2008年冬修,所有省级领导干部参加了5个工作日的冬修水利劳动,带动全区3105万人次上工。2009年冬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声势要高于去年、投资不少于去年、效果要好于去年”的总要求,各市、县把抓水利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推动冬春水利建设一浪更比一浪高,全区最高日上工人数突破130万人,创自取消“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来受益群众自愿参与水利建设的日最高纪录。
兴修水利,需要辛劳和汗水,还需要智慧与创新。在这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中,许多地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建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冬修水利新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受益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忻城县通过财政补助水泥、群众备料投工投劳进行农毛沟渠衬砌的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了“民办公助”的忻城模式。
武宣县积极引导当地两家制糖企业投资3410万元,大力开展蔗区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工补农”的武宣模式。
玉林市玉州区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引导,制定了《玉州区成立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的标准及投资奖励办法》,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规范渠道防渗工程建设与奖励措施,形成了“以奖代补”的玉州模式。
农村饮水安全是冬春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也在这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中大大提速。百色市西林县八达镇坡皿村豆腐屯是苗族聚居的村屯,全屯105人以前都要到约3公里外的山沟里取水,取回的水只有循环用上四五遍后才舍得倒掉,2009年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后,4公里外的山泉引入到了家家户户,汩汩清泉通过管道流进农户,管道还安装了消毒设备。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可以像县城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啦!”
自2005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建成饮水工程8300多处,累计投入36.59亿元,解决了757.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桂西北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库区移民等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如今,放眼八桂大地,从凌空而起的引水渡槽,到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从不断崛起的河海堤防到截江拦河的大小水库;从星罗棋布的饮水工程,到一座座生产光明的水电站,勤劳勇敢的壮乡儿女,用智慧、意志、辛劳和汗水,铸就了一座座治水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