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准备不充分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分析了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队伍素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强网络引导等对策。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较多,但是深入探索地方院校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及各因素对地方院校的影响方面还比较少,尤其是在吃苦耐劳和社会责任心等优良传统方面缺失严重。本研究是以运城市四所地方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回收率为98.9%。其中,男生346人,占35%,女生643人,占65%。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
调查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主要特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表现在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理想坚定,目标明确;思想活跃,视野开拓;独立创造能力强等。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况
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心理压力大,82%的同学认为“就业方面有压力”,35%的同学认为“学习方面有压力”,2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方面有压力”,15%的同学认为“恋爱方面有压力”。这表明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学习成长、求职择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二是承受能力差,45%的同学有“担忧和顾虑”,30%的同学“顺其自然”,25%同学“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调整心态”。这说明学生承担挑战挫折的能力不足,在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交友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缺乏实践和经验。
(二)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学习动机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地方院校大学生紧跟潮流,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出现自主学习意识弱的问题,35%的同学“逃过课”,20%的同学“上课是应付点名”,仅16%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课”。学习动力不足,计划性不强。认为“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占5%,认为学习只为“60分”占40%,“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占56% ,但“能够完成计划”的仅占17%,地方院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但是学习的持久性差,表现出常立志而非立常志的状态。
(三)就业观
就业形势严峻,89%的同学“先就业”, 72%的同学“灵活就业”。可见,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多元化,不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就业已经务实化。与此同时,就业准备不充分仍是地方院校大学生暴露出的最明显的问题,45%的同学“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不充分”,32%的同学“对市场的需求不了解”,26%的同学认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强”,68%的同学“缺乏应对就业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心理准备”。
二、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中。地方院校大学生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中提升自我,加强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受到一些外来消极文化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表现出追求金钱、急功近利、集体荣誉感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另外,网络普及的负面影响很大。地方院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典型的“低头族”“鼠标手”,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消失,“提笔难书”已成为常态。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根据地”,是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其影响力主要来自包括课程、教师、同学等。首先,思政课的设置和内容上出现滞后,不能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接轨,缺乏新颖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其次,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注重科研忽视教学,工作责任感不强。最后,同学们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他们之间流行的价值观、学习观、就业观会产生直接影响,盲目攀比、嫉妒、跟风等一些非主流因素在校园的流行,正说明这一因素影响力之大。
(三)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长的支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为其提供必须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地方院校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家庭中子女个数少,家长过于娇惯,对于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没有底线,缺乏道德和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经受不起批评,造成学校教育中教师不知如何教育学生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是对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促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明确的政治立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以社会生活为导向,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力和判断力,将个体需求社会化,从而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
高校教育队伍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设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对培养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重大意义。高校的教育队伍应该包括各个层面的成员,从学校的党政领导到班级的辅导员,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到各科专业教师。从个人方面,都应该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队伍的素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贯穿这一理念。其次要加大对思政课改革的力度。教学形式要丰富,例如开展课堂讨论,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的思想;教学手段要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声音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新颖,针对课堂反应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加与历史、时事相关的内容,实现课堂内容学生制定,老师进行引导的模式。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因此,以校园文化为平台,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要利用橱窗、海报、校报等多种形式树立师德模范,优秀学生的榜样;二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三要织学生参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新需求。其次,塑造浓郁的学术气息。开展各类竞赛、学术报告,加强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端正学习观。最后,丰富的文娱活动也必不可少,应坚持“院团委和学生会”为“主”、社团活动为“辅”的理念,结合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举办既陶冶情操又提高审美的主题活动。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大在这一方面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敏感问题,开展专项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例如,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在处理困惑时游刃有余,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注意学习困难、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五)加强网络引导,共同参与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对话,了解内心活动,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潜移默化的浸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利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实现双向沟通,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家长缺失的教育和真正对学生好的“爱”弥补回来,消除代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受挫、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丰鹏.当代农科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2014(5):30.
[3]王兆生.德育艺术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张晋.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2).
[5]戎永青.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杜娟(198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应用数学系助教,硕士。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较多,但是深入探索地方院校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及各因素对地方院校的影响方面还比较少,尤其是在吃苦耐劳和社会责任心等优良传统方面缺失严重。本研究是以运城市四所地方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回收率为98.9%。其中,男生346人,占35%,女生643人,占65%。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
调查表明,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主要特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表现在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理想坚定,目标明确;思想活跃,视野开拓;独立创造能力强等。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况
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心理压力大,82%的同学认为“就业方面有压力”,35%的同学认为“学习方面有压力”,2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方面有压力”,15%的同学认为“恋爱方面有压力”。这表明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学习成长、求职择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二是承受能力差,45%的同学有“担忧和顾虑”,30%的同学“顺其自然”,25%同学“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调整心态”。这说明学生承担挑战挫折的能力不足,在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交友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缺乏实践和经验。
(二)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学习动机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地方院校大学生紧跟潮流,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出现自主学习意识弱的问题,35%的同学“逃过课”,20%的同学“上课是应付点名”,仅16%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课”。学习动力不足,计划性不强。认为“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占5%,认为学习只为“60分”占40%,“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占56% ,但“能够完成计划”的仅占17%,地方院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但是学习的持久性差,表现出常立志而非立常志的状态。
(三)就业观
就业形势严峻,89%的同学“先就业”, 72%的同学“灵活就业”。可见,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多元化,不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就业已经务实化。与此同时,就业准备不充分仍是地方院校大学生暴露出的最明显的问题,45%的同学“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不充分”,32%的同学“对市场的需求不了解”,26%的同学认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强”,68%的同学“缺乏应对就业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心理准备”。
二、影响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中。地方院校大学生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中提升自我,加强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受到一些外来消极文化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表现出追求金钱、急功近利、集体荣誉感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另外,网络普及的负面影响很大。地方院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典型的“低头族”“鼠标手”,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消失,“提笔难书”已成为常态。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根据地”,是学习、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其影响力主要来自包括课程、教师、同学等。首先,思政课的设置和内容上出现滞后,不能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接轨,缺乏新颖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低。其次,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注重科研忽视教学,工作责任感不强。最后,同学们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他们之间流行的价值观、学习观、就业观会产生直接影响,盲目攀比、嫉妒、跟风等一些非主流因素在校园的流行,正说明这一因素影响力之大。
(三)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长的支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为其提供必须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地方院校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家庭中子女个数少,家长过于娇惯,对于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没有底线,缺乏道德和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经受不起批评,造成学校教育中教师不知如何教育学生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是对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促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明确的政治立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以社会生活为导向,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力和判断力,将个体需求社会化,从而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
高校教育队伍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设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对培养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重大意义。高校的教育队伍应该包括各个层面的成员,从学校的党政领导到班级的辅导员,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到各科专业教师。从个人方面,都应该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队伍的素质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贯穿这一理念。其次要加大对思政课改革的力度。教学形式要丰富,例如开展课堂讨论,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的思想;教学手段要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声音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新颖,针对课堂反应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加与历史、时事相关的内容,实现课堂内容学生制定,老师进行引导的模式。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因此,以校园文化为平台,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要利用橱窗、海报、校报等多种形式树立师德模范,优秀学生的榜样;二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三要织学生参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新需求。其次,塑造浓郁的学术气息。开展各类竞赛、学术报告,加强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端正学习观。最后,丰富的文娱活动也必不可少,应坚持“院团委和学生会”为“主”、社团活动为“辅”的理念,结合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举办既陶冶情操又提高审美的主题活动。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大在这一方面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敏感问题,开展专项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例如,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在处理困惑时游刃有余,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注意学习困难、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五)加强网络引导,共同参与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对话,了解内心活动,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潜移默化的浸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利用网络与家长建立联系,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实现双向沟通,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家长缺失的教育和真正对学生好的“爱”弥补回来,消除代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受挫、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丰鹏.当代农科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2014(5):30.
[3]王兆生.德育艺术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张晋.地方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2).
[5]戎永青.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杜娟(198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应用数学系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