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镜头记录新中国农村的巨变
  一名摄影记者,对一户普通农家——叶根土一家进行60年的跟踪采访,先后完成《一户农家十年间》《传家宝》《一曲难忘三十年》《历史的一页》《一户农家四十年》《一户农家五十年》等10多篇报道。
  60年间,他用手中的镜头真实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农民的生活变迁;60年,他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开创了富有特色的跟踪摄影报道。60年来,他一直追踪报道叶根土一家的生活,经历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间跨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摄影记者跟踪报道的跨度,这是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创造的一大奇迹。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的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新中国60华诞间,已是八旬高龄的他再次走进叶根土及其子女的家中,摄下普通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片断,追忆他与叶根土一家60年不解之缘。
  
  60年前的偶遇,点燃了
  他跟踪摄影的思想火花
  1950年初春,徐永辉到浙江省嘉兴县采访,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被一阵孩童的歌声吸引——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循着歌声,他发现了两个孩子正在晒场地上欢快地唱歌。而这两个孩子正是叶根土的儿女。徐永辉也因此结识了叶根土一家,并为他们摄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全家福”,画面中的大人和孩子衣衫褴褛。
  “当年,虽然这一家子都还穿着破烂、脸上的愁云没有散尽,但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农民一定能够摆脱贫困,生活会好起来。”徐老谈着往事,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张“全家福”冲洗出来后,徐永辉就把它夹在自己的笔记本里,盼望这户农家有朝一日过上幸福生活。
  1954年秋天,徐永辉再次赶到嘉兴七星乡寻找叶根土一家。但叶家已搬离嘉兴。他就多次去乡里到处打听。凭着那股执著,几经周折,徐老赶到黄岩,终于在1959年9月找到了叶根土一家。原来,解放后,连续4年农业大丰收,务农的叶根土攒了点钱,带着全家回到原籍黄岩县凉棚岭村和老娘团聚,从此在黄岩安家。有了自留地,养了肉猪,过去一无所有的他们,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当我再见到根土时,他们一家已全无当年贫困的模样。我乘兴拍下了叶家的第二张‘全家福’。”徐永辉回忆说,那张照片以《一户人家十年间》为标题发表在《浙江日报》上,并配发了一首诗,这是他跟踪摄影的第一幅作品刊发在《浙江日报》上。
  之后的50年,徐永辉跟踪拍摄叶根土一家的生活变迁,并成了叶家的挚友。1962年的一天,徐永辉收到叶根土寄来的一封信,原来这位农民朋友邀请他参加大女儿叶桂凤的婚礼。“我看完信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一位翻身农民请我去看看他们的好日子、新生活。”徐永辉说,他特意带着放大的《一户人家十年间》照片作为礼物到根土家祝贺。而这幅照片也被叶家作为珍贵的“传家宝”陪嫁到桂凤家。
  徐永辉的亲和、谦逊赢得了采访对象的尊重,叶根土的儿女亲切地称他为“徐伯伯”,现在叶家的第三代已经长大成人称呼他“徐爷爷”。每年临近春节,徐永辉都会自己掏腰包准备许多食品、衣服等年货,送给像根土一家这样生活在农村的跟踪采访对象。
  60年后的今天,往昔的5口之家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衍生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透过他的镜头,看到的
  是寻常农家的生活巨变
  在徐永辉家中,有一间工作室,里面珍藏着100多个整齐排列的文件盒,每个盒子里都装着见证历史发展、记录农民生活变迁的珍贵照片。
  翻阅着一组组跨越数十年的专题图片,带给人们的是心灵震撼和感动。一户户普通农家命运变化的照片,折射出全国几亿农民的生活巨变,记录着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现新中国60年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虽已是80岁高龄,但徐老依然经常背着心爱的照相器械,忙碌于记录日新月异的百姓生活。“工作阶段有退休一说,但新闻事业没有尽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不仅是拍摄,更要忠实地记录历史,做时代前进的见证人。”徐永辉说,他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记者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捕捉普通百姓大众的生活变化,因为发生在百姓身上的变化是最真实、最感人的,最能反映我们国家的巨变。因此,徐永辉从共和国诞生以来就拍下了很多普通农民的身影。
  1994年,徐永辉和他的跟踪摄影作品——4幅历史跨度为45年的“合家福”走进春节晚会,首次在央视亮相,向亿万观众展示农民叶根土一家从苦到甜的故事。
  2007年,徐永辉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展示农民叶根土后代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
  这些年里,中央级主要报刊纷纷介绍了叶根土一家的这些报道,照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些出自徐永辉之手的图照已不是单纯的照片和资料,而是承载着中国农民厚重的历史。
  李招娣,是徐永辉在1957年冬天坐了两天汽车、冒雪上山、步行一天半才找到的采访对象。当时她是龙泉县一个山村的扫盲女教师。在一间没有电灯的破屋里,这个青年妇女背着孩子,全神贯注地教村民识字。
  胡香,一名普通而坚韧的女农民。1961年,徐永辉在下乡时偶然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名20多岁的女青年,正跟着一个老人学耕地。只见她一手握着犁耙,一手拿着牛鞭,满头大汗都不肯停歇。
  ……
  徐永辉跟踪拍摄的系列主题图片犹如一部部电影,用可感知的画面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向人们展示着新中国走过的光辉历程。
  一位研究农村政策的专家曾如此评价徐永辉的跟踪摄影作品:这些材料最重要的一点是记录了真实的故事。虽然老照片现在随处可见,但是有名有姓有故事情节的却很少,如此完整的更是少见。
  
  八旬记者继续迈开
  跟踪摄影的脚步
  如今,徐永辉的跟踪摄影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用他镜头记录着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今年,笔者有幸随徐永辉到黄岩采访。叶根土的儿子叶兴友家的3层水泥楼房宽敞明亮,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厨房里也用上了煤气灶、抽油烟机。“我与共和国同龄,我们赶上了好时光。60年前,父母带着我们3个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是彻底大变样了。”翻阅着徐永辉随身带来的老照片,不善言辞的叶兴友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和老婆是1979年1月结婚的,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致富啦!”
  兴友和千千万万农民兄弟一样,靠着好政策,凭着勤劳的双手,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两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女儿叶珠菊嫁给了一位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小囡囡都快5岁了,现在叶珠菊还自己创业开了家米店。儿子叶呈剑学了厨艺,现在跟着表兄一起在路桥经营一家饭店。
  叶根土的外孙杨辉军走南闯北忙着致富。这几年,他和妻子走出黄岩,在上海近郊承包了10多亩土地种植大棚西瓜,虽然一年有近10个月在异地辛苦种瓜,但每到丰收的季节总有说不出的喜悦。除去各类成本、生活开销,杨辉军夫妻俩种植西瓜,一年一般能有三四万元的积蓄。
  今年,叶家可谓喜事连连。杨辉军的女儿杨希晨顺利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杨辉军自己也在“七一”前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咔嚓,咔嚓……徐老飞快地按动快门,摄下一幕幕令人感怀的画面。
  徐永辉感叹:“苍天大树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归根于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从告别贫穷到走向温饱,从实现温饱到走向富裕,每一次农民生活的幸福变迁,都折射着新中国农村的日新月异。”
其他文献
浓重的暮色中,一个挺直的人影站在温州农村的田埂上,仰脸对天发问:浙江京剧团路在何方?我能把这个团带出困境吗?  他就是翁国生,时为2004年,在戏剧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势下临危受命,担任浙江京剧团团长,带领剧团到温州农村下乡演出。这屈原天问式的发问道出了他肩上的压力,心中的困惑。然而,当他眺望远处亮起的灯光时,他的心里燃起激情的火焰,一种闯荡世界的渴望使他全身充满了热力,思想已经冲破了暮色的朦胧。  
期刊
Chen Baozhen, Chen Sanli and Chen Yinque were grandfather, father and son. The three were scholars who tried to change China in their individual ways and their efforts and dedications are memorable.  
期刊
When I pushed the office door open in an early winter afternoon, Dong Huiming was working inside the office. After learning that I wanted to write a story about his dedication to translation, he beame
期刊
Han Sanping, president of China Film Group, is a creative film producer. His latest film “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 screened nationwide on September 16, 2009, created 420 million in ticket office r
期刊
When Weng Guosheng was appointed Director of Zhejiang Peking Opera Troupe in 2004, it was apparently not the best time for the time-honored Chinese art genre. Shortly after taking the post, he set out
期刊
Since Mao Zedong passed away on September 9, 1976, there have appeared many films and television dramas that depict Mao in historical events. Mao Zedong in these films has been impersonated by some ac
期刊
Liangzhu Culture Museum is probably the best place where people can revisit the birth of Hangzhou, today’s capital of coastal Zhejiang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Liangzhu, which in Chinese literally r
期刊
Li Yan, a professor with Art Academy of Qinghua University, is a friend of mine. I have known him for years, but I am still puzzled by his wide-ranging success in a lot of fields. He is a master artis
期刊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聊斋志异) is viewed in China as the all-time be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written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e anthology of 480-plus stories on humans and ghost
期刊
China has deserts that measure 3.327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ccounting for about one third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They exist in northwest and the people in their everyday life in the rest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