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之地,山高路险。因此,长江流域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善于利用水运。便捷的木船,成了川渝地区与外界商贸往来、流通物资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小时候的周平东,最喜欢在夏天的傍晚,坐在江边的大石头上吹着江风看风帆、水流把载满货物的木舟送到远方。那时候,航行在长江上的木船,舳舻千里,千姿百态,光种类可能就有100多种。
一棵高大的黄桷树遮住盛夏的烈日,让周平东家的小院儿,显得格外清凉、幽静。院子左边的小屋,就是周平东的河舟古船工作室。老旧的吊扇吱嘎地响着,房间里两张工作台,木料、大大小小的木工工具和装满了小配件的柜子,让这间仅有9平方米的小房间显得格外拥挤。工作台上铺着一块塑料,上面布满了数不清的刻痕,见证着周平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第一眼见到周平东便觉得格外亲切。身形清瘦的他,留着光头,穿一件藏蓝棉衬衫,眉间一颗痦子,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他戴着老花镜,正在台灯下拼接一个模型上要用的拱斗结构。十几个配件,组装在一起不过三四厘米大小,对于已经64岁的周平东来说,着实要费些眼力。
他正在做的船模,是重庆过去最有代表性的木船一一麻秧子,这艘船在9月送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参与评选,目前已通过初选,有望成为这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
“上世纪60年代,长江、嘉陵江一带还经常看见“麻秧子”,到了70年代就几乎消失了。但这种船可以说是重庆人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与海船的尖底不同,“麻秧子”的船底宽且平,整体船型宽头窄尾,这样的结构牢固扎实,且不易被水下的暗礁撞到,非常适合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以前激流险滩较多的三峡流域航行。
“麻秧子”船模以梁平竹帘作为船舱顶,荣昌夏布制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船体结构大到龙骨、船舱、船帆,小到船橹、船锚、船舵,船模上应有尽有,几乎完全复刻出“麻秧子”木船。
每当带着“麻秧子”参加川渝地区的展览时,老年人看到这艘船总要停下来跟周平东聊上一阵子,“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麻秧子船嘛,简直一模一样。”言语间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感动。
是模型,也是艺术品
细细观察周平东制作的古船模型,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格外精致。周氏古船模型制作工艺,严格遵循榫卯、镶嵌、穿斗式、粘接等古法造船技藝,从选料、下料到拼装、打磨、上油,船模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构件都需要格外的细心。
首先是选材,以风干3~5年的实木,且木纹为径向顺纹的优质木材作为原料。然后根据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进行下料。通常制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数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后,依据其在船上的位置开始拼装。为了达到完美的状态效果,在拼装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打磨。最后涂一层木蜡油作为保护。制作完成的船模不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以周平东的代表作品《明代大黄船》为例,要制作这样一艘船模,需要花费2~3个月的时间,用到的零部件数量过万。其中,窗棂部件最小每根宽度仅1毫米,榫、卯宽度只有0.6毫米。如此微小的结构,模型上的门窗竟然还能开合!在周平东看来,精致的细节,仅需熟能生巧和平静的心态就能完成。“最难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古船图谱史料,设计船型,计算出每艘船模里每个部件的尺寸。”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复原古船造型,需要收集大量历史资料,然而我国很多古船资料都没能保存下来。周平东只有在女儿的协助下,去图书馆、网络翻阅资料,走访有关专家,然后凭着多年的经验來把握船型,绘制出古船的外形图和每个部件的施工图。
夕阳照进狭窄的工作室,父女背对背坐在工作台前,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女儿周南馨时不时地向周平东请教某个工艺细节;或是父女俩有说有笑地猜测当天的晚餐会吃些啥;5岁的小外孙女也常常“突袭”这间小工作室,在妈妈和外公的工作台上捣鼓一番。一门手艺,一间小屋,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周氏父女,就犹如这些木船的掌舵者。只要有他们在,长江边上的木船就永不会沉没。
一棵高大的黄桷树遮住盛夏的烈日,让周平东家的小院儿,显得格外清凉、幽静。院子左边的小屋,就是周平东的河舟古船工作室。老旧的吊扇吱嘎地响着,房间里两张工作台,木料、大大小小的木工工具和装满了小配件的柜子,让这间仅有9平方米的小房间显得格外拥挤。工作台上铺着一块塑料,上面布满了数不清的刻痕,见证着周平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第一眼见到周平东便觉得格外亲切。身形清瘦的他,留着光头,穿一件藏蓝棉衬衫,眉间一颗痦子,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他戴着老花镜,正在台灯下拼接一个模型上要用的拱斗结构。十几个配件,组装在一起不过三四厘米大小,对于已经64岁的周平东来说,着实要费些眼力。
他正在做的船模,是重庆过去最有代表性的木船一一麻秧子,这艘船在9月送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参与评选,目前已通过初选,有望成为这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
“上世纪60年代,长江、嘉陵江一带还经常看见“麻秧子”,到了70年代就几乎消失了。但这种船可以说是重庆人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与海船的尖底不同,“麻秧子”的船底宽且平,整体船型宽头窄尾,这样的结构牢固扎实,且不易被水下的暗礁撞到,非常适合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以前激流险滩较多的三峡流域航行。
“麻秧子”船模以梁平竹帘作为船舱顶,荣昌夏布制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船体结构大到龙骨、船舱、船帆,小到船橹、船锚、船舵,船模上应有尽有,几乎完全复刻出“麻秧子”木船。
每当带着“麻秧子”参加川渝地区的展览时,老年人看到这艘船总要停下来跟周平东聊上一阵子,“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麻秧子船嘛,简直一模一样。”言语间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感动。
是模型,也是艺术品
细细观察周平东制作的古船模型,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格外精致。周氏古船模型制作工艺,严格遵循榫卯、镶嵌、穿斗式、粘接等古法造船技藝,从选料、下料到拼装、打磨、上油,船模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构件都需要格外的细心。
首先是选材,以风干3~5年的实木,且木纹为径向顺纹的优质木材作为原料。然后根据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进行下料。通常制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数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后,依据其在船上的位置开始拼装。为了达到完美的状态效果,在拼装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打磨。最后涂一层木蜡油作为保护。制作完成的船模不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以周平东的代表作品《明代大黄船》为例,要制作这样一艘船模,需要花费2~3个月的时间,用到的零部件数量过万。其中,窗棂部件最小每根宽度仅1毫米,榫、卯宽度只有0.6毫米。如此微小的结构,模型上的门窗竟然还能开合!在周平东看来,精致的细节,仅需熟能生巧和平静的心态就能完成。“最难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古船图谱史料,设计船型,计算出每艘船模里每个部件的尺寸。”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复原古船造型,需要收集大量历史资料,然而我国很多古船资料都没能保存下来。周平东只有在女儿的协助下,去图书馆、网络翻阅资料,走访有关专家,然后凭着多年的经验來把握船型,绘制出古船的外形图和每个部件的施工图。
夕阳照进狭窄的工作室,父女背对背坐在工作台前,各自忙着手中的工作。女儿周南馨时不时地向周平东请教某个工艺细节;或是父女俩有说有笑地猜测当天的晚餐会吃些啥;5岁的小外孙女也常常“突袭”这间小工作室,在妈妈和外公的工作台上捣鼓一番。一门手艺,一间小屋,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周氏父女,就犹如这些木船的掌舵者。只要有他们在,长江边上的木船就永不会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