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在浙江省全面实施已经多年,它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由于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等原因,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还不尽人意,因此,我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必须提高农村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农村《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
一、当前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无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与社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轻视课堂教学秩序散乱,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相比,《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秩序明显处于劣势。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说闲话现象较多。而校领导、班主任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学习“勤奋”的学生常常在《历史与社会》上做数学难题,上课老师也见怪不怪。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共识《历史与社会》只要看书,勤奋一点背一背就行。学生不重视《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2、学科地位低下,学校任意削减课时
在农村学校,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老师,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本学科有无奈、无助的想法。本学科的优秀教师纷纷转行,或改教语文,或考入公务员进入机关单位,或进入学校领导岗位。而其他学科淘汰者,或因教学成绩不佳,或因学生不欢迎、家长有意见,或因f临近退休、体力不支,不断进入《历史与社会》学科从事教学,课堂教学常常消极应付,其课堂教学效率则低下、杂乱。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周课时七年级为3课时,八年级为4课时,九年级为3课时。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学为了突出英语、数学等学科,每个年级段常常删减了l课时。由于课时紧,教师在教学中则匆匆一带而过。
3、课堂呈现形式呆板、平直,情绪感染不够
有的教师过于受个性等因素制约,进入不了课堂角色,少笑颜。无起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绪感染,课堂沉闷,很难得到学习的快乐。
4、注重讲解庄入式教学,交互活动不够
不少课堂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板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辅助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过程性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展开得少,交互度不高。
二、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1 适合性强,体现三个适合
教学的设计与推进(难易、快慢、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相适合,与学生的运用潜力(实践能力)相适合,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相适合,教学因材施教,学的实在而快乐。
2 结合性强,体现三个结合
教书(知识和能力、过程、方法)与育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结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机结合,教考有机结合,既教学生眼前学会,更助学生日后会学。
3 时效性强,体现即时达成
课堂紧凑,注重以主带次、以课带块(单元),以内带外,传输与反馈快捷,心动与行动默契,学会与会用合一,耗时少,课堂预设目标的达成度高。
三、构建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不职业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人生,确立正确职业生活幸福观。课堂教学高效、和谐,给人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应是教师高品质的生活指标之一。
(2)与时俱进,于改进中寻求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改进课堂教学的理念。因为只有改进,才有行动的紧迫感,才会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自我加压,自觉消除职业倦怠,变压力为动力。
2、强化新课程理念培训,转换教学观念
(1)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实现四个重心转移:由重视教到重视学,由重视讲到重视互动,由方便教师到方便学生,由展现自己到把精彩让于学生。
(2)自觉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观。从研读备课到具体实施以至作业批改的各个环节,始终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并重,育人与提高成绩齐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始终坚守节约高效的质量观。精研课程,紧缩课时,紧凑课堂,精要训练,用好信息技术优势,力避随意作风和苟且省事的倦怠习气,课堂内外,时时处处着力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高效习惯。
3、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强化监管落实,健全组织带动机制。课堂效率的提高靠个体努力,更需整体合力,因而需要各个学校、各个教师统一落实。重定体现在在:
强化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由于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等原因,教研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研究的氛围较差。因此,学科教研组应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校本教研活动,要做到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最大可能发挥教研组集体力量,来优化课堂教学。
建立听课、研课、资源共享制度。营造开门上课、随时欢迎的听课氛围。每人每学年一个(研究)目标,每两周(听别人)一课,教研组每两周一研(开一节研究课)。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课例(设计与课间参与),及时上传校园网。
(2)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成绩与育人并重。道德基于认知,任何认知都有道德的素养隐含其中,任何认知的过程,都是育德的契机。须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自觉地落实到施教的各个过程,变成一种常规的工作状态,力避备课时有、上课时无的虚假作风。
(3)问题与策略并行,辅助到位。有问题抛出,就有策略跟进,这是教育学的要求,也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必备的素质。教师须将这种素质逐渐变为每个人的课堂常态,从备课开始,就要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些困难,有哪些策略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没有策略跟进的问题提出,是形同虚设的非教育行为,应着力避免。
一、当前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无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与社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轻视课堂教学秩序散乱,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相比,《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秩序明显处于劣势。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说闲话现象较多。而校领导、班主任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学习“勤奋”的学生常常在《历史与社会》上做数学难题,上课老师也见怪不怪。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共识《历史与社会》只要看书,勤奋一点背一背就行。学生不重视《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2、学科地位低下,学校任意削减课时
在农村学校,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老师,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本学科有无奈、无助的想法。本学科的优秀教师纷纷转行,或改教语文,或考入公务员进入机关单位,或进入学校领导岗位。而其他学科淘汰者,或因教学成绩不佳,或因学生不欢迎、家长有意见,或因f临近退休、体力不支,不断进入《历史与社会》学科从事教学,课堂教学常常消极应付,其课堂教学效率则低下、杂乱。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周课时七年级为3课时,八年级为4课时,九年级为3课时。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学为了突出英语、数学等学科,每个年级段常常删减了l课时。由于课时紧,教师在教学中则匆匆一带而过。
3、课堂呈现形式呆板、平直,情绪感染不够
有的教师过于受个性等因素制约,进入不了课堂角色,少笑颜。无起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绪感染,课堂沉闷,很难得到学习的快乐。
4、注重讲解庄入式教学,交互活动不够
不少课堂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板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辅助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过程性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展开得少,交互度不高。
二、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1 适合性强,体现三个适合
教学的设计与推进(难易、快慢、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相适合,与学生的运用潜力(实践能力)相适合,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相适合,教学因材施教,学的实在而快乐。
2 结合性强,体现三个结合
教书(知识和能力、过程、方法)与育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结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机结合,教考有机结合,既教学生眼前学会,更助学生日后会学。
3 时效性强,体现即时达成
课堂紧凑,注重以主带次、以课带块(单元),以内带外,传输与反馈快捷,心动与行动默契,学会与会用合一,耗时少,课堂预设目标的达成度高。
三、构建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不职业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人生,确立正确职业生活幸福观。课堂教学高效、和谐,给人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应是教师高品质的生活指标之一。
(2)与时俱进,于改进中寻求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有改进课堂教学的理念。因为只有改进,才有行动的紧迫感,才会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自我加压,自觉消除职业倦怠,变压力为动力。
2、强化新课程理念培训,转换教学观念
(1)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努力实现四个重心转移:由重视教到重视学,由重视讲到重视互动,由方便教师到方便学生,由展现自己到把精彩让于学生。
(2)自觉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观。从研读备课到具体实施以至作业批改的各个环节,始终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并重,育人与提高成绩齐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始终坚守节约高效的质量观。精研课程,紧缩课时,紧凑课堂,精要训练,用好信息技术优势,力避随意作风和苟且省事的倦怠习气,课堂内外,时时处处着力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高效习惯。
3、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强化监管落实,健全组织带动机制。课堂效率的提高靠个体努力,更需整体合力,因而需要各个学校、各个教师统一落实。重定体现在在:
强化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研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由于学科地位和师资力量等原因,教研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研究的氛围较差。因此,学科教研组应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校本教研活动,要做到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最大可能发挥教研组集体力量,来优化课堂教学。
建立听课、研课、资源共享制度。营造开门上课、随时欢迎的听课氛围。每人每学年一个(研究)目标,每两周(听别人)一课,教研组每两周一研(开一节研究课)。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课例(设计与课间参与),及时上传校园网。
(2)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成绩与育人并重。道德基于认知,任何认知都有道德的素养隐含其中,任何认知的过程,都是育德的契机。须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自觉地落实到施教的各个过程,变成一种常规的工作状态,力避备课时有、上课时无的虚假作风。
(3)问题与策略并行,辅助到位。有问题抛出,就有策略跟进,这是教育学的要求,也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必备的素质。教师须将这种素质逐渐变为每个人的课堂常态,从备课开始,就要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哪些困难,有哪些策略可以为其提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没有策略跟进的问题提出,是形同虚设的非教育行为,应着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