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学识情,磊落英多:王鸣盛的诗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鸣盛的历史身份首先是经学家、史学家、考据学家,朴学的代表人物,“嘉定三史家”之一(严衍、王鸣盛、钱大昕)。然其青年时代以诗人著称,尤受沈德潜器重、青睐。柴德赓先生《王西庄与钱竹汀》指出王钱二人中进士前以词章为主,钱大昕更是因献赋行在而获赐举人。王鸣盛壮年之前文名籍甚的景况,钱大昕《西沚先生墓志铭》有述:
  在吴门与王琴德、吴企晋、赵损之、曹来殷诸君唱和,沈尚书归愚以为不下嘉靖七子……蚤岁论诗,溯原汉魏六朝,宗仰盛唐,中年稍变化,出入香山、东坡,晚年独爱李义山,谓少陵以后一人。前后吟咏甚富,手自删定,为二十四卷,王琴德谓其以才辅学,以韵达情,粹然正始之音,非虚恃气者所及。古文纡徐醇厚,用欧曾之法,阐许郑之学,一时推为巨手。
  乾隆十四年,沈德潜任紫阳书院山长,王鸣盛就读其中,“赠五言百韵一章”献于沈氏,沈赞曰:“排比铺张,才情繁复,而一归于有典有则,予心焉重之。”后来沈读王《竹素园诗》及《日下集》,“知其平日学可以贯穿经史,识可以论断古今,才可以包孕余子,意不在诗而发而为诗,宜其无意求工而不能不工也”(《竹素园诗集》乾隆十四年刻本)。沈氏编选《吴中七子诗》,置王鸣盛为首,证明了“重之”的厚爱。王昶解释沈氏刊刻《吴中七子诗》的意图曰:“吾师沈文悫公论诗以复古为己任。予与西沚、竹汀辈从公游,刻吴中七子诗,一以不背于风雅、有合于体裁者为宗。”(《青苔馆诗钞序》道光九年刻本)王鸣盛为《京江七子诗钞》作序时推尊沈氏云“至今海内知有诗,公之力也”,言他与王昶、钱大昕“商榷风雅,一秉公教”(《京江七子诗钞原序》,《续丹徒县志》卷十八,民国十四年刻本)。
  王氏自谦因年龄略长之故,沈德潜将之列为“吴中七子”之首(王鸣盛、王昶、钱大昕、曹仁虎、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莲),然不难看出,正因为沈德潜器重王氏,有“白麟赤凤”“中流一壶”之目,王氏才以“复古”诗学为荷业,选“江左十子”诗、“练川十二子”诗、“宛陵三子”诗,流播艺林,使“一洗秾艳纤巧、淫畦饾饤之习”的盛唐格调诗学,彬彬盛于吴中之地。沈对王的欣赏、赞誉是通过与当时浮靡诗风的对比而得出的,其《竹素园诗草集序》云:
  予慨诗教之坏,前此四十余年,祢宋祧唐,有对仗无意趣,有覂逸无蕴蓄,觉前人之情与景涵、才为法敛者,劖削不存。而近代称诗之家,又复喜轻佻、尚剽贩,粉黛纂組,百态呈妍。其他横逞胸臆者,则又荒幻险怪,同于跳丸掉竿、吞刀吐火之流。而少陵所谓前辈飞腾、别裁伪体、比于鲸鱼碧海者,或未之见焉,是亦吾党之忧也。凤喈能卓然于举世波靡之日,平心易气,磊落英多,而书味盎然,可希风于古君子之其言有物者,其亦中流之一壶也已。
  沈氏论诗崇奉盛唐、排斥宋诗,追求雄放刚健的诗风和开阔豪迈的气象,在“举世波靡”的诗坛,得遇“磊落英多”的王氏,差慰“吾党之忧”,故而不吝“中流之一壶”的赞誉。沈氏与王氏祖父、父亲的关系本就在纪群之间,又有紫阳书院师生之谊,惊叹王氏学、识、才出类拔萃,特视为小友,寄语他“赋明堂、歌宝鼎”。受此厚望的王氏“一秉公教”,终身服膺。这是王氏以盛唐高格逸调为诗学主张的一重因缘,另一重因缘来自祖父王焜。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祖父是陆元辅弟子,秉持程嘉燧所主张的性情诗论,受祖父影响,他从小接受“以唐人为宗”的诗学。两个受教源头不谋而合地指向盛唐,青年时期的王鸣盛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鲸鱼碧海”的盛唐风格,他的诗歌亦呈现出如此风貌。
  《竹素园诗草》卷首有李果序,解释王鸣盛攻举业之时又“攻诗”的缘由(《王琴德诗集序》,《西庄始存稿》卷十七)曰:“凤喈六世祖玄阳山人逢年,以诗名前明嘉隆间,见《列朝诗集》《明诗综》诸书,为王元美所摈,故不大显。今《弇州四部稿》学者罕习,凤喈出,使玄阳之坛坫再振于声销灰烬之余,斯又艺苑之乘除也夫。”原来,王鸣盛有再振六世祖王逢年声望的隐秘心理,或曰,他想光耀祖上的诗文荣光。李果指出王鸣盛经师兼做文士,“观其所为诗,风调高华,词旨超远,沨沨乎大雅之遗音”,“陶冶性灵,而又本之于学,进于正始,以追逐古人于千载之上,异乎剽掠者流也”。可知王诗乃学者之诗。
  王鸣盛《王琴德诗集序》描述了学诗及受好友王昶启发的过程。王昶的观点是工夫在诗外,“根器学问,心精骨力,悟诣才锋”养成之后,“内得于心,而外应于器”,发乎诗中,感人自深。王鸣盛视王昶为诗学启蒙者,王昶的观点可谓王鸣盛的,即诗外必须有事、有学问、有风骨,有证悟在,才能做好诗,定要“深造自得”。王鸣盛《杕左堂集序》对“根本自得”有详尽的解释,他欣赏孙致弥式的“枝条丰缛,光泽鲜好”的盛唐诗,认为“嘉定六君子”中孙致弥的诗最工,“咏其所志”如蜂酿蜜,不留粗糙痕迹,其“赴师友之难,被吏牵染几殆”的经历成就了诗之“工”(姜宸英《绀寒亭诗集序》),可谓不困于厄、不婴患难、不历艰险,不能深造。
  实际上,王鸣盛所认同的盛唐声律格调,乃清初“嘉定六君子”(陆元辅、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赵俞、孙致弥)或“疁城四子”(赵俞、孙致弥、王畮、侯开国)共同的诗歌取向。姜宸英评赵俞诗曰:“广博奥衍,于古人无所不研究,尤得力于老杜,而兼综韩白苏诸家。其大放于词,气浑以醇,溢为奇怪。”(《绀寒亭诗集序》)张鹏翀评孙致弥诗云:“以盛唐为宗,而雄放挥洒,时出东坡、放翁之间”(《杕左堂集序》)。楼俨记述孙致弥学诗入手处曰:“吾师尝言其诗从刘随州、刘宾客入手,今读七言近体,诚入二刘之室。但五七言古体,则又宗仰韩苏,硬语排奡,全非大历之面目,此亦少陵之转益多师也。”(《杕左堂集序》)可见至清中期,嘉定最重要的诗人如孙致弥、赵俞等都以杜甫为宗师,而兼学韩白苏陆诸家,讲究诗中风骨之力。
  王鸣盛受地域诗风影响及家学教导,年轻时就以唐诗为不刊之教,王昶曰:“鸣盛为诗,少宗汉魏盛唐,排律则仿元白皮陆。在都下见钱载、蒋士铨辈喜宋诗,往往效之。后悔,复操前说。于明何景明、李攀龙、李梦阳、王世贞、陈子龙及国朝王士禛、朱彝尊之诗,服膺无间。大抵以才辅学,以韵达情,粹然正始之音也。”(《王鸣盛传》)王鸣盛“终归大雅”之回归(《湖海诗传》卷十六),说明他曾有一段时期受京师诗风影响,发生过兴趣转移,如王士禛“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一般(《渔洋诗话序》),是趣味的另一种尝试。但亦如王士禛受家学启迪、诗学出于七子一般(其神韵脱胎于格调),受教根柢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王鸣盛归田后“复守前说”,依然遵循沈德潜“温柔敦厚”格调论和程嘉燧以杜诗为宗的性情论诗教。对于兴趣转移这一经历,王氏《江浙十二家诗选》评王廷魁“秋之”系列时云:“不粘不脱,律细语工,自是唐音,或谓予专尚宋格,非笃论也。”《江浙十二家诗选》刊刻于乾隆三十年,此时王鸣盛丁母忧,已离京师,上述语正是对“事两宋”诗风的回应,他诗之尚宋仅限于京师阶段,回乡后重归于唐。“宋格”乃是学人诗特色,处于京师时,与学者诗人往来,容易沾染时风喜好,然一旦需要表现真性情,宗唐的一面便又成为王诗的主导风格。   王鸣盛号“西庄”,有他推崇杜甫和王维的痕迹。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中“王给事”是王维,“崔氏”是崔季重,王维舅父之子。乾元元年,杜甫在朝任左拾遗,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八月到友人崔季重的东山草堂过中秋节,是时王维已拜给事中,他在蓝田的辋川山庄位于县西,称为西庄。王鸣盛以王维的“西庄”自号,取“隐”于市、“隐”于著述之义。东山草堂和西庄幽静、高爽、淡泊、与世无争,符合专心凝神著述的王鸣盛的自我定位,他以“西庄”比拟“辋川”,暗示他志向所在。
  王鸣盛诉之于诗的状态,被门生萧芝描绘成飘然出尘者,“汲古之功深,游览之迹富,登台阁而心超乎缨绂之外,居江湖而情寄乎烟霞之表”(《西庄始存稿序》,清乾隆三十年刻本)。王氏诗作爽朗俊秀、刚健宏放,甚有“气骨”,最能表现他才情、志向与学识的诗体是长韵排律诗。如《荆南发舟溯江抵夷陵即事述怀寄琴德来殷一百韵》,典故错综,包罗万有,才情繁复而又委婉烂漫、舒和高畅。与之类似,他的组诗亦才气昭著,如《练祁杂咏六十首》,既是有关桑梓、考证翔实的风俗文献,又是地域人文诗史,更是声色活现的嘉定社会万象图卷。不同于豪气万丈、雄浑朗健的排律诗,这组诗显得温情脉脉、秀润流利,清雅得如同江南水墨晕染画,又活泼泼地洋溢着乡野生气。言出有据的小注展示出他学者的素养和情怀,帮助读者理解诗句,亦是打开嘉定历史的符码,蕴含着活泛动人的嘉定文化、历史人物及乡土风情。通过这组诗,可以领略王氏浓浓的乡情、强烈的文化认同、自豪的归属感,其才、情、学、识有机融合于缠绵委笃而又简远流畅的神韵风调之中,有杜甫的家国情思、王士禛以虚运实的神韵,亦有李商隐之婉丽。
  《练祁杂咏六十首》的写作范本是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朱氏描写嘉兴风物人情的组诗典雅清新,当时修府志者卻弃之不录。王鸣盛小序标明写作目的,他援引的典故均为县志所未载,可备将来修志所用,可见他以诗存人、系事、记史的苦心,是为了乡土文献的保留。他得偿所愿,嘉庆《嘉定县志》采用了他的组诗。他以诗存史,配以小注,最大化地开发了绝句的纪事功能,在六十首的框架内完成了地域风俗史、文化史的诗式摄影,嘉定昔日流风余韵如画重现。这六十首练祁杂咏贯通着明清两代嘉定文化传承,能增强文士的地域自豪感,又能督促他们履行光复精神遗产的义务。钱大昕第一时间和了妻兄之作,即《竹枝词和王凤喈韵六十首》,王鸣韶也和了《练川杂咏六十首》,据悉曹仁虎亦有和作,均“不离乐操土风之意”(王昶《济南竹枝词序》,《巏堥山人诗集》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其后王鸣盛从侄王初桐官至济南,有《济南竹枝词》一百首,与练祁杂咏同属一个系列。组诗一旦被接受和效仿,便会自我复制和催生,带来诸多和韵之作,给文士们坚持地域文化品格带来底气和自信。
  “练川杂咏”最早始于元代张仲深的《练川杂咏四首》,然作者只是抒发羁旅忧愁与浮生若梦的人生感叹,是一个过客的触景生情,完全没有本土诗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挚爱与熟悉感,缺乏令人共鸣的情感力量。王鸣盛、王鸣韶、钱大昕等人所作则迥然不同,他们有乡愁的沸腾感,有熟稔本土典故的知识积累与记忆,有遍历土地的切身体验,故而为诗喜悦。可以认定,真正方志式的、年俗画式的“练川杂咏”始自王鸣盛。
  此外,最能体现王鸣盛用情之深的,当属表现亲情伦理的诗作。譬如《风疾小愈,子女相继痘殇,悲惨之余,诗以代哭一百韵》,字字是血,在残酷的叙述中,作者读者心肝俱裂。“一旬失五儿,冤愤难具说”,岐嶷聪哲的五个孩子,本是家庭全部的希望与慰藉,瞬间兰摧玉折,“丧子人间有,我今惨尤别”,“眼哭泪不干,泣尽继以血”。欲绝的悲愤该痛斥谁呢?天道、庸医、自己?凡事关天属、至性至情之作,不需修饰,毋弄典故,平铺直叙中就能感天动地,诗歌内容已经决定了动人悱恻的效果,叙事不用摇曳生姿,亦必会一唱三叹、顿挫凄美。同系列的《寒食哭嗣韦》《追念嗣韦,痛不能已,复成绝句十六首》《予癸酉冬入京,客况劳落之甚。甲戌家口北来,岁除,妇卧病呻吟相对。乙亥冬,殇子女五人。三度除夕,皆情绪甚恶。今岁丙子正月,复得一女,至是除夕,初能啼笑。忆亡儿辈,备觉伤怀,不禁泪涔涔下也》,俱感人至深,令闻者肝肠寸断,可谓“此恨绵绵无日了,绿章何术叫天公”。在流露真情、用生命写作这点上,王诗与归有光文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嘉定文派的共性:擅长描写日常态和人间真情。地域文化一旦成型,会对本土作家产生巨大潜在的影响力。嘉定文化传统中浓厚的平凡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在任何时代的宏大叙事中,都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成了嘉定文派的标签之一。
  若问清代可有人堪比王世贞,则非王鸣盛莫属了。两人均有四部稿和空前绝后的才气识力,不同之处,王世贞终身写诗作文,而王鸣盛进京十年专攻经史,搁置了古文辞,在集部上有大的差距,然王世贞经史子都逊于王鸣盛。王鸣盛祖上居昆山,与王世贞有同乡同姓之缘,他以王世贞为楷模和超越的对象,名字“鸣盛”“凤喈”本与“凤麟州”相关,他又以至“凤麟州”而自傲(《及第纪恩六首》),比拟王世贞之“凤洲”。当然,他才大学弘,足以当之。清代词章学与考据学分门立户,枘凿不相入,考据者不为诗,为诗亦不工,然王鸣盛兼两者之善,是乾嘉时期难得的学者诗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科技学院人文系)
其他文献
李白集中有两首咏峨眉山月的诗,前者是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者是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师子承高座,白玉
[摘要]英国已婚妇女财产权的平等化改革在实现路径上风格独特。它是在衡平法赋予已婚妇女独立财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扩大财产权的范围和废除权利限制两大路径实现的,而且以已婚妇女财产权平等化改革为契机,带动了已婚妇女权利能力的全面平等化。  [关键词]英国 已婚妇女 财产权 平等化    中世纪英国奉行夫妻一体主义,妻子在婚姻状态中人格依附于丈夫,没有财产权和签订契约的权利能力,也不能单独起诉或被起诉。
【摘要】桂林地处西部地区,是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建立桂林经济特区,有利于将桂林建设成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与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共同成为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桂林 经济特区 西部大开发 战略意义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近1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有一句著名的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这已经成了欢迎来访客人最重要的说辞,也成了聚会时劝酒的背书。  其实,仔细辨析这句话里的关键词,再把《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的三句话连到一起看,孔子欢迎的不是一般的朋友,也不是一见到朋友就欢饮。孔子并不孤独,他有三千学生,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因为向学而聚集到一起,亦师亦友,所以,孔子不会把日常朋友“串门子”当作人生快乐的重要源泉,而
萧立之是晚宋入元的遗民诗人,钱钟书先生对他格外重视,《宋诗选注》中选他五首诗作为终卷,小传高度评价其人品和诗歌:“这位有坚强民族气节的诗人没有同时的谢翱、真山民等那些遗民来得著名,可是在艺术上超过了他们的造诣。”  (《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年版)  萧立之有一首《溪行见落梅为赋》诗咏落梅,写得十分奇丽:  玉龙战退鹿胎干,好在晴沙野水看。舞翠梦回仙袂远,射雕人去露檐寒。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
[摘要]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部的弊病也逐步显露。由于建管不分,使开发商与物业服务企业形成了特有的“父子关系”,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使之解除。  [关键词]开发商 物业服务 “父子关系”    随着房产改革发展至今,物业管理行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比如说法律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产权关系复杂、建管不分等等。开发商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中国是一个盛产并崇尚美女的国度,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美女文化。  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都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西施浣纱”“昭君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手段,从基础设施、管理方法、管理队伍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实行立体化德育。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高校德育 立体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我国日益进入信息化时代。据工信部统计,2008年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21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网
元代疆域辽阔,交通便捷,文人游历之风大盛,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远距离游历与跨文化互动的热潮,中外之间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以西域纪行、上京纪行、海外纪行等为代表的元代异域纪行诗的创作数量大增。其中,陈孚《安南即事》是元代域外纪行的一首非常奇特的诗。这首诗的奇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异常丰富详尽,涉及元代时期安南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语言服饰、交通道路、军事信息、官僚系
元和七年(812)秋天,已经是柳宗元贬到永州的第八个年头了,作为司马的闲职,除了游山玩水、读书著文,实在是无所事事。而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孤愤又需要发泄,苦闷至极只得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片刻的慰藉。  南涧便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处所,这是柳宗元新近发现的一个美妙胜境,南涧即石涧,他在《石涧记》中这样描写道:“(石涧)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响若操琴。揭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