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是哺育学生成长的乐园,乡情是学生心中最朴素最挚美的情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是实在的、生动的,那么这种爱家乡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我设想在乡土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美感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或审美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它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乡土史蕴藏着丰富的美的资源,这为乡土史教学实施美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可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育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乡土历史教学中运用美感教育的两个先决条件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才会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乡土历史史料中找到真正的美,区分现实社会中的“美”和“丑”,正确对待人生。其次,在乡土史教学中要以情感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功能在于怡情养性。因此在乡土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师生之间要在情感方面相互沟通并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教益,在品质气节上受到熏陶。如我在讲述江阴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时,曾满怀激情地讲述钱振标烈士,特别强调他在就义时的一句话:“要死站着死!”学生凝神静气,甚至含泪倾听。
三、乡土史教学进行美感教育的途径
1.通过名胜古迹,获得美感体验
江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古城、古园、古寺、古街、古河……我利用现代化媒体将江阴名胜古迹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课堂所教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如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刘氏兄弟纪念馆和被誉为江尾海头的翡翠碧玉黄山湖公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一下适园的典雅古朴美:“若说江阴古城是扬子江畔一朵清丽的芙蓉,那么坐落在南街的适园便是芙蓉花蕊中的沁香一瓣,淡淡地、水墨画般地透露出清雅的韵味。”它虽然占地仅六亩,但结构极其精巧,整个布局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园内有假山、池台、亭廊,曲折萦回,引人入胜。
2.通过文艺作品,感悟美感情怀
文艺作品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结合表现的。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些能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让学生感悟美感情怀。
文学方面:江阴历史上出过许多文学家,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刘半农的文章美和金武祥的诗歌美。在教学中,我又特别结合山观文学家胡山源来进行教学,介绍他的作品,并让学生借阅他的作品,学生既领略到作者的文章美,又增强了立志成才的信心。
音乐方面:这方面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让学生听一听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的录音,使他们感受曲中昂扬的激情和光明必然战胜黑暗的信心。
3.通过悠久历史,激励美感品质
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烈,江阴历代名贤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崇尚节义,视死如归,极其推崇名节和信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浩然正气在民族危难的关头表现得尤为突出。
翻开江阴的历史,可歌可泣的诗篇无数,其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莫过于明末江阴6.7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血战81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万余人,领导这场抗清斗争的典史阎应元从而名垂青史。江阴抗清斗争表现了江阴人民的坚强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生们深受其行为美的感染。
4.通过课外活动,提升美感素养
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乡土史,那么可以说是闭塞的、枯燥的。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将乡土史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与实际环境的接触中感受家乡生动的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美感素养。
具体做法有:一是搜集历史资料。如让学生访问老人、听家乡故事、查阅地方文献等。二是组织各类活动。如参观徐霞客故居,参观江阴历史博物馆等;江阴名人故事演讲比赛,江阴名人小品表演等。三是挖掘家乡精神。学生在参观江阴那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大厦、花园式的居民社区时,体会到江阴变得越来越美,受到了创造美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认识到江阴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深刻领会了江阴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学生感受到家乡美、家乡人更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美感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或审美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它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乡土史蕴藏着丰富的美的资源,这为乡土史教学实施美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可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育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乡土历史教学中运用美感教育的两个先决条件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才会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乡土历史史料中找到真正的美,区分现实社会中的“美”和“丑”,正确对待人生。其次,在乡土史教学中要以情感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功能在于怡情养性。因此在乡土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师生之间要在情感方面相互沟通并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教益,在品质气节上受到熏陶。如我在讲述江阴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时,曾满怀激情地讲述钱振标烈士,特别强调他在就义时的一句话:“要死站着死!”学生凝神静气,甚至含泪倾听。
三、乡土史教学进行美感教育的途径
1.通过名胜古迹,获得美感体验
江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古城、古园、古寺、古街、古河……我利用现代化媒体将江阴名胜古迹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课堂所教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如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刘氏兄弟纪念馆和被誉为江尾海头的翡翠碧玉黄山湖公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一下适园的典雅古朴美:“若说江阴古城是扬子江畔一朵清丽的芙蓉,那么坐落在南街的适园便是芙蓉花蕊中的沁香一瓣,淡淡地、水墨画般地透露出清雅的韵味。”它虽然占地仅六亩,但结构极其精巧,整个布局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园内有假山、池台、亭廊,曲折萦回,引人入胜。
2.通过文艺作品,感悟美感情怀
文艺作品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结合表现的。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些能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让学生感悟美感情怀。
文学方面:江阴历史上出过许多文学家,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刘半农的文章美和金武祥的诗歌美。在教学中,我又特别结合山观文学家胡山源来进行教学,介绍他的作品,并让学生借阅他的作品,学生既领略到作者的文章美,又增强了立志成才的信心。
音乐方面:这方面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让学生听一听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的录音,使他们感受曲中昂扬的激情和光明必然战胜黑暗的信心。
3.通过悠久历史,激励美感品质
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烈,江阴历代名贤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崇尚节义,视死如归,极其推崇名节和信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浩然正气在民族危难的关头表现得尤为突出。
翻开江阴的历史,可歌可泣的诗篇无数,其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莫过于明末江阴6.7万义民,力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血战81天,连折清军3王18将,毙敌7.5万余人,领导这场抗清斗争的典史阎应元从而名垂青史。江阴抗清斗争表现了江阴人民的坚强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生们深受其行为美的感染。
4.通过课外活动,提升美感素养
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乡土史,那么可以说是闭塞的、枯燥的。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将乡土史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与实际环境的接触中感受家乡生动的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美感素养。
具体做法有:一是搜集历史资料。如让学生访问老人、听家乡故事、查阅地方文献等。二是组织各类活动。如参观徐霞客故居,参观江阴历史博物馆等;江阴名人故事演讲比赛,江阴名人小品表演等。三是挖掘家乡精神。学生在参观江阴那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大厦、花园式的居民社区时,体会到江阴变得越来越美,受到了创造美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认识到江阴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深刻领会了江阴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学生感受到家乡美、家乡人更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