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方式的社会需求导向研究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职业技术领域中“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根源在于高职教育培养方式的社会需求导向不足,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社会需求研究,提出了高职教育培养方式变革的方向。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培养方式
  一、 国内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研究
  1.人才层次的中间性
  高职人才需求是介于高等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细分人才需求市场,高职教育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培养方面低于高等本科教育而高于中职教育,而在技能性培养方面的要求高于高等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人才在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本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掌握简单的的通识理论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2.知识、能力的职业导向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需求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高职人才在能力需求方面以某一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以培养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的技术 型和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设备关键岗位的操作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和多变性
  新行业、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决定了高职人才需求变化波动较大,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分布,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了高职人才的 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
  二.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近来,我国的大学普遍扩招,每年“入市”的高校毕业生可谓数量充沛,然而由于大学教育一直偏重学术导向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在传统岗位已大致饱和的情况下,就业不容易;另一方面,大量缺乏一技之长的纯劳力型农民工进城后,只能进入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谋生,而且少有学习技能的机会。以上两个问题持续发酵,既在近两年持续引发了“用工荒”,随着低端产业的转出,高端技术人才缺口愈发明显,高端技术人才“断货”成为严峻事实。以广东省为例,近3年来广东中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90万人,对200余万的用工缺口而言,远远不够用。从这个角度看,“用工荒”反映的是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应用型人才的匮乏,这正在并将持续影响东部区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全国范围内产业向中西部梯次转移的进程,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1.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了有限的岗位竞争
  在2005年统计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2%,本科生就业率80%,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0%,一些省市甚至没有突破两位数。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调查,2010届本科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91.2%,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就业率为88.1%,两者逐年都有所上升,但竞争仍然激烈。
  2. 大部分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较低
  由于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加之高职生的特殊身份,虽然近几年高职就业率有所上升,但是就业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也难以提高。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59%,甚至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61%。而且,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63%高职高专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这一数据高于本科生的56%,有44%的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大大高于本科生24%的离职率,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由于学历问题,高职学生在薪资、职业规划、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处于劣势,有些单位也故意压低学生的实习补贴和岗位工资,使学生的基本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就业质量差。
  3.专业设置同市场脱节严重
  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发展高潮从2001年开始,每年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1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429所(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20所,高职院校1228所,独立学院311所,分校办学点70所。以重庆为例,截至2011年2月,重庆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31所, 占全市普通高校总数的58.5%。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潮中,高职院校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之多。
  表1 历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数(单位:所)
  但是众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参照普通本科院校或中职院校的模式,导致专业差异化程度不够。而且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2]。
  三.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变革
  高职教育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案在于进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变革。以行业、区域需求为依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设计,依据培养目标进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课程机构、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和社会推广[3]。   1. 以行业、区域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培养”
  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以重庆市为例,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重庆市人民政府2011年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重化工三大板块,打造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中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高职教育最终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学生所学也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有些学校就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围绕重庆五大支柱产业和九大产业群设置专业,“对号”培养。
  2. 以培养目标为根本,进行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合。
  高职生应该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虽然高职院校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高职院校至今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动手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3.以培养方式为依据,建立专业职业指导队伍。
  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大部分高职生对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只是略有了解,非常希望学校能给他们讲解关于招聘技巧、求职心理、职业规划等比较实用的内容。职业高校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其中包括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企业负责人、企业人事主管、法律法规方面的专家和形象顾问等。还要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比如从大一到大三全程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渗透人职匹配的指导理念: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了解企业文化和职场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欠缺,做好规划设计,使学生尽早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来完善自己,使自身在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各方面均能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模拟场景法或者案例教学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求职技巧、处理事件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在职场中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自我规划、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以职业认证为补充,推行“双证教育”制度
  “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既获得毕业证书,又通过国家认定的特定工种考核鉴定机构的考核和鉴定,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就业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反映的是持证人的学习经历,达到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职业资格证书则是持证人具有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双证制度”,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实现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调整,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4]。
  5、以学校内外资源为依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应当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双师型”教师即“双证”加“双能”,是既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又取得教师资格;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多为单一学术型,“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工科院校,在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大都缺乏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差。再加上现在没有好的教材,许多教学内容已经非常落后。有不少东西早已淘汰了,可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科书里,而因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只能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环节操作。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紧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精心培养中青年骨干队伍,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二是通过重点引进、 提高待遇、提供发展平台、破格使用等方法,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传授育人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资结构,从而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6、以学校企业为两头,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院校通过各种途径渠道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很好的方式。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参与,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比如,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7、以高职品牌塑造为重点,进行社会推广
  从重点大学建设到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与其知名度相当的一批高职类院校。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因学术理论相对不强而在“高校排行榜”上居后,虽然差距存在,但是因为走的路线不同,建设有口碑、有品牌、有特色的高职学校应为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也要有争创一流高职教育的勇气和决心,要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很普遍,一些企业或部门,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都非常明显地标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甚至一些后勤服务行业的工勤人员也动不动都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对国家、社会无任何益处,“高射炮打蚊子的现象”使得一些本来适合于高职生就业的岗位或行业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造成了各类人才就业岗位的错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应正确合理的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作用,消除重学历品种轻能力高低的成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待遇,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减轻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吸引优秀生源报考高职院校,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6]。
  结束语: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密切合作,转变思想观念,行业企业充分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设过程之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成企业的学校,将企业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基地,让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切实解决就业矛盾,实现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所,《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李敬,推行“双证书”制度_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当代经济》2012(2)
  [3]李玲,高职生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科教文汇》2012(2)
  [4]唐继红,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2(2)
  [5]陈功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述评,《湖北社会科学》2012(2)
  [6]方莹,新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建议,《职教论坛》2012(5)
  作者简介:夏永毅,男,(1956.1-),重庆沙坪坝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董事长兼副院长,高级政工师,法律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方面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一、提高乡村英语口语需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1.利用教室,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教室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英语信息刺激最集中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教室创造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一步入教室就有一种进入“英语小世界”的感觉。本人尝试让学生用英语写作息时间和课程表,还让他们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
【摘要】成功的管理才能够让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企业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表现在通过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手段,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本文以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为出发点,从思想和业务两个层面浅析企业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财务 精细化管理 措施  天下大事,
35岁的女教师石蕊在新的学期开始时,遇到了许多困惑.她被调到了一个新的教研组,而在此之前,这个教研组是人们私下议论最多的话题.相传那位张组长是校长的小舅子,在仅有5个人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
<正>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人民银行县支行党组书记,2016年马驷同志坚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用实招,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为
期刊
我和强站在铁栏杆外面,一动不动地看着栏杆里面水池里的靓男俊女,他们在水里嬉戏着,显然是快乐无比。  正是黄昏的时候,热风依旧没有减退的意思,吹在身上粘糊糊的。我说,强,我们也去游泳吧。强看看我说,让我们进吗?我说,试试看嘛。  游泳池的门口摆满了卖游泳用具的摊床。强说,我们要是进去的话,是不是也得买游泳衣。  我说,当然了。  砍了半天价,以每件5块钱的价格买了两个游泳裤衩,强说,要是不让进,我们
期刊
澳大利亚的一个孤岛上生活着一群鸟,它们因有着尖而长的喙而得名为长喙鸟,靠啄食一种蒺藜的果子为生.就像人有美丑高矮之分一样,长喙鸟也有长喙的和短喙的.
目的:观察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采用主灶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收治的42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
爱情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情感,但并非人类的专利。一头雄鹿为拯救爱侣,用血肉之躯引开了凶残的貉群,而脱险的雌鹿亦不肯独活……一对情侣亲历目击了这感天动地的一幕,笔者整理了他们的自述——    奇遇水鹿,却陷入恶貉重围    我和女友彦欣大学刚毕业后那几年,特别爱玩,迷上了户外旅行探险,每年都要找机会出去转一圈,撒撒野。  2005年的8月,我们利用共同的假期到川贵交界处的大娄山游玩,那儿的杉树林是全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