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发展,“未病先防”、养生保健观念的强化,决定了护理职业学院的教育模式必须突出“和”的特点,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内涵就是“和”。护理职业学院培养护理人才应立足于“和”,以“和”促和,达到人文和科学技能的和谐。
关键词:护理职业学院 培养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06-0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护理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病先防”、养生保健观念的强化,决定了护理职业学院的教育模式必须突出“和”的特点,不仅限于掌握某一技术的狭小涵义,而扩展为具备一定专业的包容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长远的发展潜力,以“和”促和,以“和”培养教育模式达到人文和科学技能的和谐,以“平和”的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适应社会。
1 社会的发展需要护理教育的特点是“和”的教育
1.1 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护理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根据21世纪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模式,社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的人才,能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并利用综合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技能操作技术好,更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1.2 现代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内涵就是“和”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更加强调关爱病人,关注社会和人文素质,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而现代的医学模式的内涵就是“和”,即兼顾人文和科技两个方面。
1.3 树立先进的护理观念,顺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是以“和”为指导思想,以服务理念为工作中的准则,“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把护理服务理念深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用服务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自己的护理品牌,顺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
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带动“和”的教育
2.1 提高文化素养,将文化知识融入专业和技能训练中
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根据需要合理调整和设置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课程,探索适合二者关系的教学方法,将文化基础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训练中运用,潜移默化的提高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并为学好理论典定基础,真正做到理论能联系实际.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使护生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让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上升到一个高度。
2.2 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护理教育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提高护生的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老师的文化素养及作用,在和谐教育中也是重要的因素。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是搞好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一环,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与老师互动,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且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要作到知识渊博,知识精专,才为人师,并且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老师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因此,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二者的关系要和谐。
3 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谐”
3.1 重视课堂实践
护理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在“与临床零距离”思想指导下,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模拟病房、心肺复苏、实体人练习等等,设备非常完善。让学生在实训课上、业余时间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和模拟病房练习,将健康、疾病、保健、营养、法律、社会、文化等“和”思想内容贯穿于护理实训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学会用中草药、针灸穴位、推拿按摩等为病人解决痛苦,也可以多设情景,让学生去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护理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在校2年理论课程后,将走向实习单位,让她们感到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用,与临床技能操作结合后,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很有成就感。
3.2 重视临床实践
尽管在学校创办模拟病房,与临床零距离,但临床见习、实习对学生来说是从课本到临床实践、实际操作的一个飞跃。护理学生只有置身于医院的各个科室,亲临其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从事护理工作,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与临床的零距离,真正了解到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了“和”教育的运用。同时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促进实践,体现在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在实践中补其不足,使其在工作中达到“和”。古人曰,和而不同,这才是“和”的真正境界,培养护理人员也是如此。
3.3 重视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到农村、到社区、到贫困地区、到社会、老人福利院等,开展健康服务活动,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是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大学生的职责,也是提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務于社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将“天人合一”的“和”的知识与“和”的教育运用实践,发挥其“和”的特点,使学生受益非浅,既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又提高了人文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典定了基础。
因此,培养适应需要的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人才,发挥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保健康复的作用,突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思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和谐社会更好地服务,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 刘福垣.以“中”为重,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3-07.
[2] 刘玉馥.护理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76-77.
[3] 江惠兰.护理质量与人文关怀[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2,2(5):94.
关键词:护理职业学院 培养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06-0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护理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病先防”、养生保健观念的强化,决定了护理职业学院的教育模式必须突出“和”的特点,不仅限于掌握某一技术的狭小涵义,而扩展为具备一定专业的包容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长远的发展潜力,以“和”促和,以“和”培养教育模式达到人文和科学技能的和谐,以“平和”的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适应社会。
1 社会的发展需要护理教育的特点是“和”的教育
1.1 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护理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根据21世纪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模式,社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的人才,能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并利用综合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技能操作技术好,更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1.2 现代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内涵就是“和”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更加强调关爱病人,关注社会和人文素质,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而现代的医学模式的内涵就是“和”,即兼顾人文和科技两个方面。
1.3 树立先进的护理观念,顺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是以“和”为指导思想,以服务理念为工作中的准则,“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把护理服务理念深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用服务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自己的护理品牌,顺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
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带动“和”的教育
2.1 提高文化素养,将文化知识融入专业和技能训练中
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根据需要合理调整和设置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课程,探索适合二者关系的教学方法,将文化基础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中,提高技能训练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化基础知识在技能训练中运用,潜移默化的提高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并为学好理论典定基础,真正做到理论能联系实际.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使护生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让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上升到一个高度。
2.2 提高文化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护理教育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提高护生的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老师的文化素养及作用,在和谐教育中也是重要的因素。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是搞好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一环,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与老师互动,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且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要作到知识渊博,知识精专,才为人师,并且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老师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因此,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二者的关系要和谐。
3 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谐”
3.1 重视课堂实践
护理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在“与临床零距离”思想指导下,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模拟病房、心肺复苏、实体人练习等等,设备非常完善。让学生在实训课上、业余时间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和模拟病房练习,将健康、疾病、保健、营养、法律、社会、文化等“和”思想内容贯穿于护理实训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学会用中草药、针灸穴位、推拿按摩等为病人解决痛苦,也可以多设情景,让学生去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护理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在校2年理论课程后,将走向实习单位,让她们感到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用,与临床技能操作结合后,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很有成就感。
3.2 重视临床实践
尽管在学校创办模拟病房,与临床零距离,但临床见习、实习对学生来说是从课本到临床实践、实际操作的一个飞跃。护理学生只有置身于医院的各个科室,亲临其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从事护理工作,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与临床的零距离,真正了解到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了“和”教育的运用。同时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促进实践,体现在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在实践中补其不足,使其在工作中达到“和”。古人曰,和而不同,这才是“和”的真正境界,培养护理人员也是如此。
3.3 重视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到农村、到社区、到贫困地区、到社会、老人福利院等,开展健康服务活动,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是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大学生的职责,也是提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務于社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将“天人合一”的“和”的知识与“和”的教育运用实践,发挥其“和”的特点,使学生受益非浅,既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又提高了人文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典定了基础。
因此,培养适应需要的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人才,发挥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保健康复的作用,突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思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和谐社会更好地服务,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 刘福垣.以“中”为重,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3-07.
[2] 刘玉馥.护理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76-77.
[3] 江惠兰.护理质量与人文关怀[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2,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