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祭海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gfdjligjregjmr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正月十三了,按胶东的习俗,这是祭海的日子。相传这天是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沿海渔民放鞭放炮,烧香磕头,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祭海是千年不变的老规矩,可年年变换的是新形式。大清早赶到码头的时候,各家的船已经披红挂绿地装好了,今年的正月十三正赶上8级的大北风,船头上的红旗在大风中猎猎作响,倒也气势磅礴。鞭炮烟火那是必不可少的,宽大的码头上已经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烟花,还有铺满地面一片通红的鞭炮。船上的老板或是船下的老板娘们,也一个个光鲜亮丽,争奇斗艳,严阵以待。
  我听上一辈的人说,以往的祭海是很讲究的。首先要写“太平文书”,就是请村里德高望重知书达礼的老人,用黄裱纸写五付,分别是给龙王、天后、财神、仙姑,还有观音菩萨,五付“文书”有请求平安,也有祈求财富的(看来神仙也是专业对口,各司其职)。
  祭海当天,把“太平文书”焚香烧化,就算寄到各位大神手里了。“文书”虽然送到了,可中国人的规矩照例是“求人办事,礼物先行”,神仙也不能搞例外啊!所以“三牲”是不可免的,老辈人说以前祭海用的必须是黑毛大公猪,红冠大公鸡,还有去年留下最大的鲈鱼。现在新社会新规矩,机构精简,反腐倡廉。祭品一般都是猪头一个,公鸡一只,大鱼一条,神仙们也马马虎虎笑纳了!男人们忙着船上的活,女人们则要提前几天蒸“饽饽”,做“圣虫”。饽饽自然是越大越好,海上的汉子们都是大肚汉,且只要四个,意味着“四平八稳”。而“圣虫”就有讲究了,不但要首尾俱全,身长嘴阔,更要眼不动而有神,口不说而传言,这就是考验渔家婆姨们的功夫了!关于“圣虫”是什么,有人说是长虫(蛇),也有人说是海参,莫衷一是。但有关圣虫的传说还是很美好的:相传海边一家新媳妇出嫁,路上捡到一条冻僵了的“圣虫”(别追究她是如何看见的,我也不知道),新娘子很善良,把“圣虫”揣在怀里,到了新郎家,又偷偷把“(圣虫”藏在粮囤里。结果遇上大饥荒,粮囤里粮怎么也拿不完,原来是“圣虫”报恩。“圣虫”的故事和“农夫与蛇”的开局一样,结果却不同,可见,海上人家的传说也是美好善良的。
  老辈子祭海还有一个最奇特的规矩,那就是需带一副“太平坊”。名字虽好听,其实就是“棺材板”。本来出海之人最忌讳的就是不祥之兆,往往女人站船头都会被视为“大忌”,可祭海的时候,把“棺材板”堂而皇之地放在船头,则说明渔民们的大智若愚——行走于波峰浪谷之内,挣扎在海天一线之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连普希金都说——“每一个波浪之间,都是一座光荣的坟墓”(《普希金·致大海》)。带上一副太平坊,既是渔家对海的敬畏,也有男子汉看透生死的洒脱!
  海上另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遇上浮尸不可抛,不论是行船还是打鱼,只要遇到浮尸,必须套上绳索带回港口,有人认领则罢,如果无主,还必须由捡的人恭恭敬敬入土安葬,看似荒诞不经,其实蕴含着海上人家最原始的互助精神。
  以前祭海有个陋习是放鞭炮越早越好,意味着“早发”。结果是你早我更早,搞得大家半夜就开始行动了。现在好了,大家商量一下,一般都是8点58分一起点炮,取个“大家一起发”的吉兆。眼看吉時已到,码头上瞬间烟火冲天,鞭炮齐鸣,雾霾或许是城里人的灾难,但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说,这腾空而起的烟雾更像是蓬莱阁上的仙境。
  站在这烟雾缭绕的码头上,我在想:祭海,究竟祭的是什么?是为了保护大海还是保佑人们自己?
  渔民年年祭海,其实海是不在乎的。海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她的孕育。我们每天都在叫嚣“整治雾霾,保护环境,消灭核武,拯救地球”。可是,我们考虑过地球的感受吗?如果它是有感觉的,它会不会笑得像冒鼻涕泡一样地火山爆发?!和它45亿年的经历相比,人类十万年的历史就像漫长黑夜中的那一道闪电一样短暂。我们以为自己照亮了世界,其实我们也自己都没看清楚!
  据2016年的统计,人类目前控制的核武器约有15000枚,可所有的核武器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超过一颗彗星的撞击能量,更别说把地球炸成两半!那些毁灭地球的说法,其实是把地球炸出一个个鸡窝,地球毛事没有,连蚂蚁都不会死光,真正灭绝的只有人类自己!
  曾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类如果有一天灭亡了,那一定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傲慢!”
  是啊,我们一直都在傲慢,对别人傲慢,对社会傲慢,对自然也傲慢。我们常常把自己当做地球的主人,其实,在地球眼里,我们连一个好的客人都算不上,客人还知道不要弄脏客厅,可我们呢?连吃饭睡觉的地方都给糟蹋了!
  祭海——祭奠的不是大海,而是人心!让人心知道敬畏,让生命懂得尊重。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心存敬畏,就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古代,中国人其实最不缺就是敬畏,他们敬天敬地敬祖宗,敬山敬海敬灶王。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心气越来越高,我们不怕了!战天斗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砸烂一切“牛鬼蛇神”,我们越来越自信了!我们俨然是世界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我们忘了三千年前那个骑牛的老头曾说过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的,这才是自然和人类真实的关系!
  大海很深,可比大海更深的是人的欲望,欲望的深渊永无止境,但人,应该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大海,敬畏自然,敬畏天地,也许这才是祭海最深处的意义所在吧……
其他文献
在义和镇  总觉得这片广袤而空旷的土地  有河水的波纹;像胶木唱片  静止于奔跑的鹿群  这些泛光的水纹  来自于黄河的摆尾;就像生命的  一场偶遇,留下蓬草的丛林  把身子俯下去  内心,就会有一种攀升的鸟鸣  清澈而圆润  柳树的叶子,像树上会飞的鱼  复活的灵魂;向着大海逼近  拂面而来的追忆,让我不敢颓废  在此,我们不再谈论蝉声的隐退  泥沙的贫瘠、凋谢和枯萎  我们只说义和镇的月亮和槐
期刊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我们仿佛遇到了知音,感觉文字背后始终有一双注视的眼神,那么热切,那么深情。甚至,我们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只是喃喃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么孤独,却原来,文字背后有知己,行文之间有知心,可是,为什么我没能早一点来到这里呢?  我读的书不多,却挑剔得很。在纸质书籍有些泛滥的时代,我希望用有限的时间读精品的书,这样的想法,有时就演变成了
期刊
放牧十万朵梅花的群雄逐鹿  放牧春天。放牧十万朵梅花,沿老罕王的箭簇  围猎出一个丰腴的田园。那最先吐蕊的一朵  何止会引得龙颜大悦,更会令生生不息  万代千秋的花季,成为永远的恩宠,永远的盛典  永远的,欢愉在寇河之滨乃至辽河岸畔的  高傲的生灵和高贵的歌赞  鹿鸣,总是在花季之后变得极富质感  风往西吹。草肥水暖。梅花鹿的爱情在歌声中  被一遍遍流转——站在高岗之上的驯鹿人  心潮即刻变得很是
期刊
秋天的烟台是最迷人的,抬头有天高云淡,低头有鱼游浅底,阳光洒向海岸,仿佛听到天与水在耳语浓情。然而这还并不足以让你流连,毕竟有蓝天有碧海的地方很多,可是有蓝天有碧海又有岛、泉、河的去处可是罕见。幸运的是我的第二故乡就拥有这样的景致。  日子越过越好,百姓都喜欢自驾出游,九月的大牟平,任你随便选一处景致都能享受到美。坐落在烟台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的世达·星悦城就是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在文友的招呼下
期刊
最早的一次,苦菜的绿色蜿蜒而来,  野草之花,在季节里进退维谷。  我进城的那个夏天,  衣角的蒼耳,竟悄悄地  藏起祖屋顶上一朵呜咽的白云。  后来我接受了世间最凉爽的雨水  在小满大满,小暑大暑  不停地浇灌树荫下的夏花,  黄鹂叫过三遍,  再大的日头也不能让它枯萎。  再后来我开始失重,故乡的土地,  犹如一封脱离引力的家书  欣慰的是,总会有一只迟到的蚊子,  在家书的字里行间,  不动
期刊
我喜欢星星,在黑暗如漆的夜空中发亮。  一闪一闪,亮晶晶,如同天使在眨眼睛。  诗人李益看到的是:“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隋炀帝看到的是: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活在红尘里,每日忙忙碌碌的,我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用文字写下心情了,更记不清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  一  三伯病了,需要住院。  三伯已经82岁了,身体一直硬朗。可是近日喉咙肿胀,吞咽困难,声带嘶哑,来到了中心医院,每天上午
期刊
散文学会成立30周年是个大事情,值得一起庆贺。对一个人来说,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事业,一种爱好,同时还是生命的一部分。写作使人快乐,尽情尽性,这才成为令人入迷的事情。散文是文学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核心。  前几天在一个专门的会议上,有人提出什么才是散文?可见从古到今散文写了这么久,也仍然需要重新界定。围绕这个,人们各抒己见。有人讲散文是所有文体里最自由、最庞大的,它简直无所不在。
期刊
自第三代诗潮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多元的时代。诗人的诗写空间开阔而自由,诗人的创作激情空前的高涨,诗歌创作也出现了少有的大繁荣。在这样的局面下,怎样不被诗歌大潮所淹没,坚持走自己的诗歌写作之路,发出诗人一己独特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点上,诗人李克利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多年来,李克利一直秉持严肃认真的诗写态度,以健康纯正的现代汉语写作。他坚持真实地描绘日常生活的图景,真实
期刊
正月十五,元宝山上  元宝山上,满目枯草  就在昨夜黃昏  大雪还在它们的发丝上燃烧  现在,太阳有些耀眼  而天气依然薄凉  阳面的雪化作水,渗入了大地深处  阴面的雪还白着,反射着太阳的光  山下的这个砖园村  出过一名画家和一名诗人  整个上午,我都在山上看天  看头顶上飘过的云朵  像不像丹青妙手笔下的“日晓云”  偶尔也会在心里想及诗人的诗  以及诗人曾经告诉我的传说  砖园的猫,耍大刀
期刊
不知是出于欠疚还是什么,每次说起老家偏屋驴棚里的那头毛驴儿,爸爸的眼晴就湿润起来。这驴,是爷爷花了十九元钱从本地一户地主手里买来的,大概是地主家人看它不中用了,草草地把它卖掉。  听爸爸讲:刚买回家的时候,驴很瘦弱,毛发是狼青色的,浑身上下鞭痕累累。天一擦黑,它就卧着睡,农家俗语说的躺栏。一般来说好的牲口晚上睡觉是不会躺倒的。爷爷痛惜它,喂鲜嫩青草、地瓜蔓、花生蔓,再搅拌上豆饼等营养食料,没多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