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析巨型鞍结节脑膜瘤(MTSM)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探讨其相应的显微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998至2010年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理念,针对MTSM独特的病理解剖、血供特点,采取颅底入路、术中控制性降压、利用"肿瘤通道"原位切除的16例巨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6~65岁,平均48.5岁;随访14例,时间4~132个月,平均74.9个月.结果 肿瘤最大径51.1~76.2 mm,平均5 8.9 mm;Simpson Ⅰ、Ⅱ、Ⅲ及Ⅳ级切除分别为3、9、3及1例;术后死亡1例,视力不同程度好转10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短暂尿崩9例.结论 深入研究MTSM独特的血供、病理解剖特点至关重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显微外科对策、利用"肿瘤通道"原位手术切除应为MTSM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p53基因是研究广泛和深入的肿瘤相关基因之一.现已明确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p53基因异常形式主要包括基因突变、缺失、单核苷酸多态性、鼠双微体异常等,其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发病机制和预后以及相应治疗对策研究具有密切关联。
期刊
目的 比较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探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2009年6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率稳定<65次/min的4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分为前瞻组和回顾组各24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组技
例1患者女,28岁,因"腰腹胀痛伴发热6 d,皮疹3 d"于2009年9月20日入急诊科.3 d前因腰腹胀痛、发热静脉输注诺氟沙星后出现全身散在充血性皮疹,既往体健无过敏史.尿常规显示白细胞(WBC)>100个/ml,拟诊"尿路感染?药物过敏?".予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用药后数分钟患者出现头晕大汗、恶心呕吐,转入抢救室治疗。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皮层脑电图监测(ECoG)在M1区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M1区继发性癫痫患者,男13例,女6例,病史0.5个月至20年,术前行BOLD-fMRI、DTI检查显示手功能激活区和投射纤维束及其与致痫病灶的毗邻关系,术中应用Co-SEP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用40只小鼠建立Lewis肺癌模型,然后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重组内皮抑素endostar(治疗组).记录并比较两组肺表面肿瘤数、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分析内皮抑素对肿瘤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VEGF-C表达的影响.结果 治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多肽疫苗联合紫杉醇+顺铂(TP)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体内外效应.方法 (1)针对抗原加工相关转运子(TAP)设计HPV16E7蛋白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MHC-Ⅰ)抗原结合表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结合体内外实验研究,筛选出一敛性较高、特异性及亲和力较强的HPV16 E7多肽,命名为E7Pa.(2)C57BL/6小鼠注射鼠肺上皮细胞株T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延期到2011年3月在长沙召开。会议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各种感染性疾病、艾滋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及肝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因学、发病机制、预防和诊治等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还以各种形式介绍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会议将设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3种形式,欢迎从事感染病(传染病)、肝病、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资料齐全的35例手术证实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主要有:(1)不全性肠梗阻;(2)局部或大部分肠壁水肿增厚;(3)积液,可以表现为广泛渗出或局部渗出,广泛渗出即腹腔内少量或中等量渗出液,以手术切口处为主;局部渗出型CT表现为切口周围
患者男,40岁.因"多关节肿痛15年,皮下结节9年,间断发热3个月"于2009年12月入院.患者15年前劳累后出现双足第1跖趾关节处红、肿、热、剧痛,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予以地塞米松及藏药治疗,症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常因劳累诱发,关节肿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并出现双足其他关节、双踝、双膝、双肘、双手各关节受累,藏药治疗效果不佳。
期刊
患者,女,67岁,因"胸骨后不适2年,体检发现食道占位1个半月"收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进食时滞留感,无咽下困难,无胸背痛,前往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