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有气味吗?有的!过年有色彩吗?有的!过年最传统的气味,是爆竹的火药味;过年最传统的色彩,是春联鲜艳的红。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就是“元旦”,意思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古时候用农历,那时的“元日”,就是我们现在春节的大年初一。
传说,“年”是一只怪兽,每到岁末就要出来吃人。“年”别的不怕,就怕巨大的声响和鲜红的颜色,于是人们发明了爆竹来驱赶它。就这样,放爆竹和过年联系了起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去旧年,新的一岁才会平平安安地到来。
古人放爆竹的场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爆竹行》中有非常生动的描绘:“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这个大爆竹好厉害!它可不是普通的鞭炮,是用大竹筒装上满满的火药,一只足有五尺,相当于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了。一般人都扛不动它,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负责燃放,点着了就撒丫子快跑。小朋友们早就躲得远远的了,捂着耳朵,兴奋地看着。
“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是什么呢?一种说法是指用中草药泡的酒,有避邪、祛病的功效,元旦这天,家中所有的人,从年纪最小的开始,按从幼到长的顺序喝屠苏酒。另一种说法是指房子。所以这句诗,既可以理解为春风它吹进了我们手中的酒杯,飘起了屠苏酒暖暖的香气,带来一年的健康,也可以解读为温暖的春风轻轻吹进了我们的家门,都有很美好的意蕴。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金色的朝阳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千家万户的大门上,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传说,东海边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主管万鬼,有坏鬼捣乱,神荼、郁垒就把它抓去喂老虎。于是人们就用桃木板画上这两个神像,叫作桃符,用来驱鬼。五代时候,蜀国的君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人们纷纷仿效。慢慢地,人们又把桃木板换成了红纸,在上面写下饱含祝福的对联句子,“桃符”也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春联”了。
南宋诗人胡仲弓也有一首《元日》,诗中写道:
大书春帖当桃符,
吟对窗前梅一株。
湖海相逢无老少,
莫分先后饱屠苏。
诗里的主角是个很不走运的人,因为他那时是一个人在外地过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春节这样举家团圆的日子呢!可回家的路太遥远,只好在这异地他乡凑合着过一个新年吧!过年的习俗还是要遵守的:“大书春帖当桃符”,“春帖”就是春联,在南宋的时候,用桃木板做的“桃符”仍然在广泛使用着,但诗人在外地,并不方便找到桃木板,就用纸来代替了。这副“春帖”上的对子是诗人自己创作的,书写完了,他自个儿看看,念诵了几遍,觉得联句作得好,字也写得好,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作品,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分享。好在,还有窗前的一棵梅花,正在静静地吐露芳香,好像在陪伴着自己一样。新年是喜庆欢乐的,怎能让忧郁和惆怅占了上风呢?瞧,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此刻也相聚一堂,曾經陌生的人们在这一刻不分老少,大家饱饮屠苏酒,欢声笑语,亲如一家。
放鞭炮,过大年,贴春联,迎新春,千百年的中国古老年俗一直延续到今天。除夕,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绵绵密密的爆竹声中睡去。大年初一走亲戚,拜拜年,路上家家户户,还有商场、饭店、工厂、学校……大门上都贴上了崭新的大红春联。风吹过我们的脸,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满世界都像在发着光,路上的人,都在互相大声地说着:“新年好!”
这一刻,你是否也像诗歌中描述的那样,感受到了无限振奋与欢乐呢?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就是“元旦”,意思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古时候用农历,那时的“元日”,就是我们现在春节的大年初一。
传说,“年”是一只怪兽,每到岁末就要出来吃人。“年”别的不怕,就怕巨大的声响和鲜红的颜色,于是人们发明了爆竹来驱赶它。就这样,放爆竹和过年联系了起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去旧年,新的一岁才会平平安安地到来。
古人放爆竹的场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爆竹行》中有非常生动的描绘:“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这个大爆竹好厉害!它可不是普通的鞭炮,是用大竹筒装上满满的火药,一只足有五尺,相当于一个小朋友的身高了。一般人都扛不动它,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负责燃放,点着了就撒丫子快跑。小朋友们早就躲得远远的了,捂着耳朵,兴奋地看着。
“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是什么呢?一种说法是指用中草药泡的酒,有避邪、祛病的功效,元旦这天,家中所有的人,从年纪最小的开始,按从幼到长的顺序喝屠苏酒。另一种说法是指房子。所以这句诗,既可以理解为春风它吹进了我们手中的酒杯,飘起了屠苏酒暖暖的香气,带来一年的健康,也可以解读为温暖的春风轻轻吹进了我们的家门,都有很美好的意蕴。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金色的朝阳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千家万户的大门上,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
传说,东海边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主管万鬼,有坏鬼捣乱,神荼、郁垒就把它抓去喂老虎。于是人们就用桃木板画上这两个神像,叫作桃符,用来驱鬼。五代时候,蜀国的君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人们纷纷仿效。慢慢地,人们又把桃木板换成了红纸,在上面写下饱含祝福的对联句子,“桃符”也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春联”了。
南宋诗人胡仲弓也有一首《元日》,诗中写道:
大书春帖当桃符,
吟对窗前梅一株。
湖海相逢无老少,
莫分先后饱屠苏。
诗里的主角是个很不走运的人,因为他那时是一个人在外地过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春节这样举家团圆的日子呢!可回家的路太遥远,只好在这异地他乡凑合着过一个新年吧!过年的习俗还是要遵守的:“大书春帖当桃符”,“春帖”就是春联,在南宋的时候,用桃木板做的“桃符”仍然在广泛使用着,但诗人在外地,并不方便找到桃木板,就用纸来代替了。这副“春帖”上的对子是诗人自己创作的,书写完了,他自个儿看看,念诵了几遍,觉得联句作得好,字也写得好,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作品,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分享。好在,还有窗前的一棵梅花,正在静静地吐露芳香,好像在陪伴着自己一样。新年是喜庆欢乐的,怎能让忧郁和惆怅占了上风呢?瞧,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此刻也相聚一堂,曾經陌生的人们在这一刻不分老少,大家饱饮屠苏酒,欢声笑语,亲如一家。
放鞭炮,过大年,贴春联,迎新春,千百年的中国古老年俗一直延续到今天。除夕,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绵绵密密的爆竹声中睡去。大年初一走亲戚,拜拜年,路上家家户户,还有商场、饭店、工厂、学校……大门上都贴上了崭新的大红春联。风吹过我们的脸,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满世界都像在发着光,路上的人,都在互相大声地说着:“新年好!”
这一刻,你是否也像诗歌中描述的那样,感受到了无限振奋与欢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