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课堂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停留于知识的层面上,还应当将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既有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迎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和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走之路。本文就对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问题浅谈一二,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策略
提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并不是要忽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也不是要把数学教学完全等同于生活,更不是使数学教学回归到那种原始的未经课堂加工的日常生活中。而是要改变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笔者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在课堂中开展了深刻的实践,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还算有些收获,现归纳如下。
一、 从实际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课本所囊括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模板。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的视角将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进而获得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充满局限性的,一般就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是比较陌生的。而小学阶段的数学题涉及工农业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对于这些题中所给出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铺垫和过渡,让例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周围事物所产生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扩展。
比如,在小学中段的数学学习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陌生和抽象的。现行的教材也剔除了这些名词术语,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让学生“触摸”生活来知道它、理解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针对这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铺垫——小明每分钟可以完成15道计算题,小力则可以完成22道,其中的15和22可以称之为什么数量。语文教师一小时可以评阅30份作文,小华每小时做50张朵小红花,这个40和50又可以叫作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一分、一小时、一天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这些数据概括起来叫什么?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陌生的领域拓展——最快的打印机一分钟可以打印80张文件;收割机每天可以割6公顷的麦子等。这一过程,从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这样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问题”及“策略”就十分清晰了。
二、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
好的数学情景的创设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是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节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能用四个字来表述你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吗?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我开始点名,麦骏豪,你的位置是?“5行4列”,他立刻回答道,全班鼓掌,气氛活跃……就这样一个轻松的引入就进入了新课,这节课所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就呼之欲出: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刚才在班级里确定座位的属于线定位……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需要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的真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妙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以诱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逐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过生日,为全家人分蛋糕”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日经验,思考如何给全家人分到一样大小的蛋糕。这样就使其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接着借助教具,让学生从单纯的思考转到实际操作上来,利用圆形纸板和铅笔,变化家庭人数,从少到多,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探究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如此设计,在保证生活情境的前提下,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探索,使学生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會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薛金友.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4):66.
[2]李瑞元.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新通信,2019,21(3):19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策略
提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并不是要忽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也不是要把数学教学完全等同于生活,更不是使数学教学回归到那种原始的未经课堂加工的日常生活中。而是要改变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笔者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在课堂中开展了深刻的实践,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还算有些收获,现归纳如下。
一、 从实际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课本所囊括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模板。解决问题的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的视角将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把实际问题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进而获得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充满局限性的,一般就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对于广阔的现实世界是比较陌生的。而小学阶段的数学题涉及工农业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对于这些题中所给出的数量关系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铺垫和过渡,让例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周围事物所产生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扩展。
比如,在小学中段的数学学习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数量关系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陌生和抽象的。现行的教材也剔除了这些名词术语,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让学生“触摸”生活来知道它、理解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针对这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铺垫——小明每分钟可以完成15道计算题,小力则可以完成22道,其中的15和22可以称之为什么数量。语文教师一小时可以评阅30份作文,小华每小时做50张朵小红花,这个40和50又可以叫作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一分、一小时、一天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这些数据概括起来叫什么?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陌生的领域拓展——最快的打印机一分钟可以打印80张文件;收割机每天可以割6公顷的麦子等。这一过程,从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这样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问题”及“策略”就十分清晰了。
二、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
好的数学情景的创设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是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如果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节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能用四个字来表述你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吗?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几分钟后,我开始点名,麦骏豪,你的位置是?“5行4列”,他立刻回答道,全班鼓掌,气氛活跃……就这样一个轻松的引入就进入了新课,这节课所学习的核心内容也就呼之欲出: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刚才在班级里确定座位的属于线定位……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景,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需要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科的真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妙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使学生在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以诱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逐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过生日,为全家人分蛋糕”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生日经验,思考如何给全家人分到一样大小的蛋糕。这样就使其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接着借助教具,让学生从单纯的思考转到实际操作上来,利用圆形纸板和铅笔,变化家庭人数,从少到多,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探究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如此设计,在保证生活情境的前提下,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探索,使学生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會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薛金友.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4):66.
[2]李瑞元.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新通信,2019,21(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