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以近三年来组织学生在开展体育教学与社会慈善实践相结合的经历、过程为研究背景,以期论证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为大学生慈善教育、平民慈善事业张目、宣传和呼吁。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体育 慈善教育
[作者简介]兰兰(1960- ),男,广西中医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保健体育与养生。(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19-0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知识技能,配合教学改革研究,笔者自2005年起尝试将课堂教学引入社会,逐步将以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为主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们在体质健康水平、思想教育及社会反馈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显现,因此,可以认为,慈善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有益的,而且前景是广阔的,是大有可为的。
一、慈善教育与大学体育相结合的基本做法
成立“大学生保健体育会”,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均为会员,体育老师、各班的课代表为组织者、召集联络人。
(一)“大学生保健体育会”行动宗旨
秉承光大中医药学事业,努力传播、推广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体育运动,为全民体育卫生事业服务;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慈悲、仁爱的道德情怀,塑造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专门人才。
(二)“三义”行动
所谓“三义”行动,包括:其一,义诊,对群众在养生保健方面进行宣传咨询服务;其二,为群众义务地进行中医专门手法的推拿按摩服务;其三,面向群众义务地演示、传授养生保健功法。
1.“三义”行动的特征。其一,教学育人。让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构建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框架、氛围,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努力训练自身的专门技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接纳的有用人才。其二,服务社会。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情况,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到相对固定的广场、社区、单位、护老院进行“三义”活动,构建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其三,非经济性质。会员学生不需交纳会费,所需奉献的只是精神、劳力、知识和技能。不对任何药品、器械做广告宣传或促销活动,杜绝一切贸易经营行为。
2.“三义”慈善活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制作“三义”活动工作手册,将“三义”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10周以上的相关活动,将该活动参与情况、工作实绩列为专选课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获良好者(75分以上),每人每学年必须参与不少于10次的“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若其他体育项目考评成绩不理想而“三义”活动表现良好者,最高可获得10分的总评加分;总评已达到优秀者(85分以上),则不予加分。
二、“三义”活动与大学体育
“三义”慈善活动可以较好地实现体育功能,有效地促使参与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三义”活动不同于个体生活之必需的本职工作、劳动,为他人的劳力付出是其主要特征。有研究表明,稍微的身体活动疲劳感加上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们的大脑清醒,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机体的免疫水平提高进而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慈善活动类同于体育锻炼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义”活动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老、弱、病、贫等弱势人群。按中医学的原理,身体防病治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植强壮身体的“正气”以抵御、击垮来犯“邪气”的过程。大学生们以阳光、亮丽的“正气”接触并影响受侵袭的弱势人群,使其“正气”得以提升,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同学们身体也处在“邪气”的侵袭之中,这更能反射性地激活他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凝聚营卫之气,扩充、增强“正气”,进而增强体质。在奉献之后,同学们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因为付出而产生的爽快、坦荡、愉悦的感受,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同学们道德培养、人格完善的有效手段,按照中医学“神形一体”“心身同治”的原理,由心理状况的改善而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体(育)”“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建立相对固定的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慈善服务中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开展“三义”活动的中心工作。从“三义”情况统计表分析,虽然本专选班的同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参与完成“三义”活动,但活动参与人数、专选课程的选课人数、班数均在逐年增加,而且有自发组织,独立完成“三义”活动现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这说明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得大学生们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义”活动的效果体现与体会
助人之后身心愉悦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对自身于社会存在的价值得以提升,增强了自信心。部分药学、卫生管理专业的同学为了参加“三义”活动,还专门选修了中医针灸推拿学课程,逐步营造出“慈善是阳光”“慈善是时尚”这样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百善孝为先”,是一位同学在参与了“三义”活动之后,在学年体育理论考试之时的作文命题。该文叙述了她在为老人们进行“三义”服务时,联想到了自己的长辈和亲人,深深检讨了以往的种种“使性子”“发脾气”的忤逆和不孝,并表明“感谢‘三义’活动给了她赎罪的机会,因为每一位老人都是她的亲人,最需要她的人”。“三义”活动也是专业实习的良机。“三义”活动所服务的受众,尤其是护老院里的院民大多是患有各种慢性病、老年疾病的患者。了解其治疗及调养的方法过程,实际上等同于临床见习、实习过程,对医、药专业的学习大有裨益。体育教学之“三义”活动能丰富、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课程知识,这是他们自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病态之中的许多老年人大多伴有抑郁、孤僻、排他甚至暴躁的心理症状,大学生能够与其交往,介入其生活,并且使其萌生出不断地祈盼相约下一次再见的欲念,说明学生成了老人们忘年的朋友。一位中医学专业的男生言及初次到护老院时的感受是“惊惧”“恶心”,那是一种生命气息匮乏的印象;而如今再去,就像是“拜访老朋友,玩儿似的……”独立地与不同的人交往,不仅使许多同学协调了人际关系,也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传授者,指导教师必须首先在思想上认同体育与慈善并举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参与“三义”慈善活动。近三年来,笔者参与组织学生开展“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达64场次,以每次2.5小时计算,约可折合为240个教学课时,这些都是无偿的。虽然没有经济利益回报,但并不使人懊丧,反之,笔者也和广大学生一样,充分享受到了那种类似于参加体育锻炼后、出力流汗之后的舒坦和助人之后的成就感与快乐感。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基础原理,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修身必先养心,以仁爱养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积德养心,把慈善当做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稍有闲暇,经常为之,以期“积善成德”,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仁者寿”、荀子说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吧。
通过近三年的“三义”活动实践,笔者认为,在专选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大力宣传并努力培植个体内心世界的五个“心”。第一,感恩的心。个人的成就绝非天生故有,乃是家庭、国家社会培养教育之功,做人要心存感激,随时准备回馈报答。第二,纯粹的心。奉献就是奉献,慈善就是慈善,应当摒弃得失与功利之欲念。第三,简单的心。就是要约束、简化自我对名誉或物质的欲求,《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勇于处下,是一种心理姿态和趋向,它并非指对学问、工作方面的不思进取。相反这是一种谦虚的、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激励人要精进奋发,不断超越。第四,慈悲的心。这是超越了自我,将小我一己的快乐融入社会大众,悲愁他人之困难疾苦,为之而牵系、所忧、所感、所努力行动的心理行为。第五,仁爱的心。要努力培养博大慈爱的胸襟和心怀,以“成事”为主要路径来“成己”,勇于奉献,在不断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体现生命的价值。
另外,还必须明确并处理好慈善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由于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许多观点、理念源自于东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所以在专项教学及慈善教育活动中曾经引用“利他奉献而至利己涅 ”“布施、隐忍、精进”等佛学术语,个别信教同学认为老师在“弘法”。一些同学也提出“老师是佛教徒吧?”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明确表态、正面回答的严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宗教问题》,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于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要求自己并且教育广大学生,做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积极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的正确观点。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要富于包容性,弃恶扬善地吸收接纳,为教学服务,为慈善教育事业服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
慈善教育符合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一个叫“正义者同盟”的组织,并指导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该同盟的革命斗争口号由“四海之内皆兄弟”变换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次年由他们共同创作的同盟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发行,这是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无产者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部分。慈善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在我们开展的慈善实践工作中,有着鲜明、显著的“向下”特征,既面对社会底层,面对老、弱、病、贫之弱势群体,切实地践行扶危、济困之工作,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体证的一个有效过程。
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主题,在进行慈善教育的实践中构建、发展慈善文化,可视为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有益的工作。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处置得法,是可以获得体育、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多赢的良好结果的。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坚持进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慈善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求得社会上更广泛的关注、认同和参与,同时,还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组织防范工作,严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A].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顾海良.画说共产党宣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宣楠.论语正义[A].诸子集成(卷1)[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4]王先廉.荀子集解[A].诸子集成(卷2)[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5]魏源.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卷3)[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6]丹增.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7-18.
[7]兰兰.我和大学生说涅 [J].体育世界,2006(1).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体育 慈善教育
[作者简介]兰兰(1960- ),男,广西中医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保健体育与养生。(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19-0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知识技能,配合教学改革研究,笔者自2005年起尝试将课堂教学引入社会,逐步将以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为主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们在体质健康水平、思想教育及社会反馈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显现,因此,可以认为,慈善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有益的,而且前景是广阔的,是大有可为的。
一、慈善教育与大学体育相结合的基本做法
成立“大学生保健体育会”,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均为会员,体育老师、各班的课代表为组织者、召集联络人。
(一)“大学生保健体育会”行动宗旨
秉承光大中医药学事业,努力传播、推广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体育运动,为全民体育卫生事业服务;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慈悲、仁爱的道德情怀,塑造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专门人才。
(二)“三义”行动
所谓“三义”行动,包括:其一,义诊,对群众在养生保健方面进行宣传咨询服务;其二,为群众义务地进行中医专门手法的推拿按摩服务;其三,面向群众义务地演示、传授养生保健功法。
1.“三义”行动的特征。其一,教学育人。让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构建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框架、氛围,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努力训练自身的专门技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接纳的有用人才。其二,服务社会。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情况,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到相对固定的广场、社区、单位、护老院进行“三义”活动,构建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其三,非经济性质。会员学生不需交纳会费,所需奉献的只是精神、劳力、知识和技能。不对任何药品、器械做广告宣传或促销活动,杜绝一切贸易经营行为。
2.“三义”慈善活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制作“三义”活动工作手册,将“三义”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10周以上的相关活动,将该活动参与情况、工作实绩列为专选课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获良好者(75分以上),每人每学年必须参与不少于10次的“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若其他体育项目考评成绩不理想而“三义”活动表现良好者,最高可获得10分的总评加分;总评已达到优秀者(85分以上),则不予加分。
二、“三义”活动与大学体育
“三义”慈善活动可以较好地实现体育功能,有效地促使参与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三义”活动不同于个体生活之必需的本职工作、劳动,为他人的劳力付出是其主要特征。有研究表明,稍微的身体活动疲劳感加上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们的大脑清醒,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机体的免疫水平提高进而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慈善活动类同于体育锻炼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义”活动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老、弱、病、贫等弱势人群。按中医学的原理,身体防病治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植强壮身体的“正气”以抵御、击垮来犯“邪气”的过程。大学生们以阳光、亮丽的“正气”接触并影响受侵袭的弱势人群,使其“正气”得以提升,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同学们身体也处在“邪气”的侵袭之中,这更能反射性地激活他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凝聚营卫之气,扩充、增强“正气”,进而增强体质。在奉献之后,同学们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因为付出而产生的爽快、坦荡、愉悦的感受,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同学们道德培养、人格完善的有效手段,按照中医学“神形一体”“心身同治”的原理,由心理状况的改善而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体(育)”“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建立相对固定的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慈善服务中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开展“三义”活动的中心工作。从“三义”情况统计表分析,虽然本专选班的同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参与完成“三义”活动,但活动参与人数、专选课程的选课人数、班数均在逐年增加,而且有自发组织,独立完成“三义”活动现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这说明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得大学生们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义”活动的效果体现与体会
助人之后身心愉悦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对自身于社会存在的价值得以提升,增强了自信心。部分药学、卫生管理专业的同学为了参加“三义”活动,还专门选修了中医针灸推拿学课程,逐步营造出“慈善是阳光”“慈善是时尚”这样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百善孝为先”,是一位同学在参与了“三义”活动之后,在学年体育理论考试之时的作文命题。该文叙述了她在为老人们进行“三义”服务时,联想到了自己的长辈和亲人,深深检讨了以往的种种“使性子”“发脾气”的忤逆和不孝,并表明“感谢‘三义’活动给了她赎罪的机会,因为每一位老人都是她的亲人,最需要她的人”。“三义”活动也是专业实习的良机。“三义”活动所服务的受众,尤其是护老院里的院民大多是患有各种慢性病、老年疾病的患者。了解其治疗及调养的方法过程,实际上等同于临床见习、实习过程,对医、药专业的学习大有裨益。体育教学之“三义”活动能丰富、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课程知识,这是他们自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病态之中的许多老年人大多伴有抑郁、孤僻、排他甚至暴躁的心理症状,大学生能够与其交往,介入其生活,并且使其萌生出不断地祈盼相约下一次再见的欲念,说明学生成了老人们忘年的朋友。一位中医学专业的男生言及初次到护老院时的感受是“惊惧”“恶心”,那是一种生命气息匮乏的印象;而如今再去,就像是“拜访老朋友,玩儿似的……”独立地与不同的人交往,不仅使许多同学协调了人际关系,也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传授者,指导教师必须首先在思想上认同体育与慈善并举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参与“三义”慈善活动。近三年来,笔者参与组织学生开展“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达64场次,以每次2.5小时计算,约可折合为240个教学课时,这些都是无偿的。虽然没有经济利益回报,但并不使人懊丧,反之,笔者也和广大学生一样,充分享受到了那种类似于参加体育锻炼后、出力流汗之后的舒坦和助人之后的成就感与快乐感。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基础原理,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修身必先养心,以仁爱养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积德养心,把慈善当做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稍有闲暇,经常为之,以期“积善成德”,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仁者寿”、荀子说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吧。
通过近三年的“三义”活动实践,笔者认为,在专选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大力宣传并努力培植个体内心世界的五个“心”。第一,感恩的心。个人的成就绝非天生故有,乃是家庭、国家社会培养教育之功,做人要心存感激,随时准备回馈报答。第二,纯粹的心。奉献就是奉献,慈善就是慈善,应当摒弃得失与功利之欲念。第三,简单的心。就是要约束、简化自我对名誉或物质的欲求,《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勇于处下,是一种心理姿态和趋向,它并非指对学问、工作方面的不思进取。相反这是一种谦虚的、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激励人要精进奋发,不断超越。第四,慈悲的心。这是超越了自我,将小我一己的快乐融入社会大众,悲愁他人之困难疾苦,为之而牵系、所忧、所感、所努力行动的心理行为。第五,仁爱的心。要努力培养博大慈爱的胸襟和心怀,以“成事”为主要路径来“成己”,勇于奉献,在不断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体现生命的价值。
另外,还必须明确并处理好慈善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由于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许多观点、理念源自于东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所以在专项教学及慈善教育活动中曾经引用“利他奉献而至利己涅 ”“布施、隐忍、精进”等佛学术语,个别信教同学认为老师在“弘法”。一些同学也提出“老师是佛教徒吧?”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明确表态、正面回答的严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宗教问题》,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于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要求自己并且教育广大学生,做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积极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的正确观点。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要富于包容性,弃恶扬善地吸收接纳,为教学服务,为慈善教育事业服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
慈善教育符合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一个叫“正义者同盟”的组织,并指导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该同盟的革命斗争口号由“四海之内皆兄弟”变换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次年由他们共同创作的同盟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发行,这是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无产者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部分。慈善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在我们开展的慈善实践工作中,有着鲜明、显著的“向下”特征,既面对社会底层,面对老、弱、病、贫之弱势群体,切实地践行扶危、济困之工作,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体证的一个有效过程。
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主题,在进行慈善教育的实践中构建、发展慈善文化,可视为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有益的工作。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处置得法,是可以获得体育、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多赢的良好结果的。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坚持进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慈善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求得社会上更广泛的关注、认同和参与,同时,还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组织防范工作,严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A].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顾海良.画说共产党宣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宣楠.论语正义[A].诸子集成(卷1)[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4]王先廉.荀子集解[A].诸子集成(卷2)[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5]魏源.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卷3)[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6]丹增.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7-18.
[7]兰兰.我和大学生说涅 [J].体育世界,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