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而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淮南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为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建设现状,对规划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文化设施淮南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93-01
一、引言
目前中国正在处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国家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淮南市的发展和建设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文化设施建设,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对各种不良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冲击,把淮南市建设成为一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城市。
二、建设现状概况
淮南市文化系统下辖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淮南画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等18个文化单位。局机关5个科室。全系统在职职工384人。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由市文化局管理。
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加18.38%,而同期淮南市GDP增幅为12.2%,文化产业上增幅比GDP增幅高出6.18个百分点,由4年前占全市生产总值不足1%跃升至近2%,成为淮南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文化企业出现了投资大、规模大、连锁经营的竞争趋势。社会效益明显,市场拉动力强。
在文化设施建设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用一流文明城市的标准衡量,仍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设施数量及人均占有量低;第二,文化设施使用分布不均;第三,馆舍等级低,面积小;第四,发展资金匮乏;第五,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三、空间布局规划
(一)影响因素分析。文化设施的时空分布格局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差异是导致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公益性的特征使得文化设施要最大程度地惠及社会,故其布局要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可达性要素。再者,文化设施的建设隶属政府公共投资的范畴,受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区域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交通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等。淮南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仔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既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要起到引导城市形态的形成的作用,在这种相互的作用中,走上文化事业和设施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滚动发展的道路。
(二)总体规划结构。对于淮南市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设施规划中按照东南西北四个组团进行服务的功能分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个组团:东部城区组团、西部城区组团和南部新区组团,再加上潘集区在本规划中作为北部组团进行考虑。淮南市文化设施整体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紧密围绕四大主题,一核五心多点布置”。
“四大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的群众文化主题,以花鼓灯、豆腐等淮南特色风俗为主的民俗文化主题,由“淮南子”、淮南王、古墓、古窑、古战场等构成的历史文化主题,由煤炭开采和火力发电企业构成的工矿文化主题。
“一核”:通过位于山南新区市民文化广场周边的包括淮南市博物馆、新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一系列大型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淮南市新的城市文化核心,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淮南市现状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状况。
“五心”:考虑均衡布局的要求,在城市东部组团的田家庵区、城市西部组团的谢家集区和淮河北部的潘集区通过各区文化馆、图书馆的集中布置建设,形成三个空间分布较均匀的区级文化中心;在八公山风景区南塘景区内,通过淮南市历史文化展示馆和淮南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形成淮南历史文化及淮河风情文化中心;通过豆腐美食文化一条街和淮南戏院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淮南风俗文化中心。
“多点”:寿州窑博物馆、淮南古墓博物馆、淮南煤矿发展史纪念馆、淮南地质博物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等,通过分散建设与当地特色资源紧密结合。
四、实施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调控。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基层文化机构的编制和经费,加强文化资源的整体策划、优化组合和市场开拓,营造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转变投入方式。文化设施经常是以公共建筑的形式出现,以公益性的特点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发展布局,若要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财力保障。经营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要通过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逐渐把一些营利性文化设施的投资市场化,向非文化领域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开放,努力形成一个各方面共建文化设施的良好局面。
(三)加快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重视和加强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监督、检查、落实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文化设施的建设。
(四)建立和健全文化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法规政策,通过立法保障,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保证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促使设施建设的畅通无阻和井然有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出适合淮南市实际的相关细则。
(五)提高社会宣传力度。健全各级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改善和优化文化发展法治环境。通过思想保障,大力宣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达到“全民共识、领导先行”的效果,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各种媒介及各种方式宣传文化法規,提高全民遵法守法的意识。
五、结语
认真贯彻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以弘扬城市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树立淮南精神为目标,以建立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目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建、宋伟,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张晓春,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王伟强,理想空间(18)——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文化设施淮南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93-01
一、引言
目前中国正在处于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国家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淮南市的发展和建设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文化设施建设,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对各种不良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冲击,把淮南市建设成为一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城市。
二、建设现状概况
淮南市文化系统下辖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淮南画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等18个文化单位。局机关5个科室。全系统在职职工384人。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由市文化局管理。
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加18.38%,而同期淮南市GDP增幅为12.2%,文化产业上增幅比GDP增幅高出6.18个百分点,由4年前占全市生产总值不足1%跃升至近2%,成为淮南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文化企业出现了投资大、规模大、连锁经营的竞争趋势。社会效益明显,市场拉动力强。
在文化设施建设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用一流文明城市的标准衡量,仍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设施数量及人均占有量低;第二,文化设施使用分布不均;第三,馆舍等级低,面积小;第四,发展资金匮乏;第五,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三、空间布局规划
(一)影响因素分析。文化设施的时空分布格局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差异是导致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公益性的特征使得文化设施要最大程度地惠及社会,故其布局要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可达性要素。再者,文化设施的建设隶属政府公共投资的范畴,受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区域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交通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等。淮南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仔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既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要起到引导城市形态的形成的作用,在这种相互的作用中,走上文化事业和设施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滚动发展的道路。
(二)总体规划结构。对于淮南市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设施规划中按照东南西北四个组团进行服务的功能分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个组团:东部城区组团、西部城区组团和南部新区组团,再加上潘集区在本规划中作为北部组团进行考虑。淮南市文化设施整体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紧密围绕四大主题,一核五心多点布置”。
“四大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主的群众文化主题,以花鼓灯、豆腐等淮南特色风俗为主的民俗文化主题,由“淮南子”、淮南王、古墓、古窑、古战场等构成的历史文化主题,由煤炭开采和火力发电企业构成的工矿文化主题。
“一核”:通过位于山南新区市民文化广场周边的包括淮南市博物馆、新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一系列大型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淮南市新的城市文化核心,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淮南市现状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状况。
“五心”:考虑均衡布局的要求,在城市东部组团的田家庵区、城市西部组团的谢家集区和淮河北部的潘集区通过各区文化馆、图书馆的集中布置建设,形成三个空间分布较均匀的区级文化中心;在八公山风景区南塘景区内,通过淮南市历史文化展示馆和淮南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形成淮南历史文化及淮河风情文化中心;通过豆腐美食文化一条街和淮南戏院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淮南风俗文化中心。
“多点”:寿州窑博物馆、淮南古墓博物馆、淮南煤矿发展史纪念馆、淮南地质博物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等,通过分散建设与当地特色资源紧密结合。
四、实施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调控。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基层文化机构的编制和经费,加强文化资源的整体策划、优化组合和市场开拓,营造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转变投入方式。文化设施经常是以公共建筑的形式出现,以公益性的特点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发展布局,若要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财力保障。经营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要通过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逐渐把一些营利性文化设施的投资市场化,向非文化领域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开放,努力形成一个各方面共建文化设施的良好局面。
(三)加快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重视和加强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监督、检查、落实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文化设施的建设。
(四)建立和健全文化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法规政策,通过立法保障,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保证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促使设施建设的畅通无阻和井然有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出适合淮南市实际的相关细则。
(五)提高社会宣传力度。健全各级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改善和优化文化发展法治环境。通过思想保障,大力宣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达到“全民共识、领导先行”的效果,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各种媒介及各种方式宣传文化法規,提高全民遵法守法的意识。
五、结语
认真贯彻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以弘扬城市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树立淮南精神为目标,以建立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目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建、宋伟,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宁波市形象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张晓春,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王伟强,理想空间(18)——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