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的贯彻新理念,合理的使用新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目标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体会与想法。
一、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属于对数学规律理性认识的范畴。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模仿阶段、初步应用阶段和自觉应用阶段。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层教学目标,应将数学思想方法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整合,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如七年级可初步培养方程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二、注意学法的合理运用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并非总是探究性学习。数学知识有各种不同特点,若不加分析,一味的采用探究性学习,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反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此,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与所学知识的特点相联系,恰当地选择学习方式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哪些题材不适合于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一)模式化操作为主的知识。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求解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知识点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很鲜有发现和创造的地方。
(二)知识点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学生一看便懂,若去探究便成了不需动脑思考的探究,失去学习的意义,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知识点本身就很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背景或本身很少甚至没有探究成分的内容。如单项式的概念。
对于上述知识的学习就适宜采用讲授学习的方式。探究学习和讲授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补充的关系,在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中交替展开,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对几何中某些定理的学习,就可先开展探究学习,用实验操作或联系实际对定理进行经验性的认识,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开展讲授学习,用理论推导证明定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
三、对教材资源进行恰当的利用
我们要用教材,要忠实于教材,但不要盲从教材,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环境、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利用。
(一)对数量的取舍
对教材上出现的例题或习题,不是有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就教多少,要恰到好处。当学生已经理解,说明火候已到,就可少练或不练了;如果学生还没有理解,说明数量不够,应当补充。
(二)对例题难易度的取舍
教材当中出现的例题或习题,无非是给我们指出一个学习与应用的方向,是给我们展示一个学习与应用的例子。例题或习题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教学。太难了学生望而生畏,不能下笔,丧失信心;题目太容易了又感觉没多大意义,少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对例题或习题应适当改编、取舍,要以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原则。
(三)对背景知识的取舍
中国地域如此广阔,国情如此复杂,要让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背景知识时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材所给的背景知识,有些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不具有操作性,对此,我们可进行大胆的改编,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为原则。
四、重视对学生阅读教材的引导
对数学教材的阅读,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与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阅读,它要求一字一句的阅读,是一种精确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课本,帮助他们发现数学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划记。对概念、定理中的关键词,用彩笔划出要点;对不懂的地方,应注上特殊符号;对例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应加以注明。
(二)有选择的阅读。为防止阅读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应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的阅读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在讲述一些语句结构叙述上相类似的定理时,要指导学生去反复阅读,识别它们在本质上的不同,达到深入思考其基本意义和作用的目的。
(三)重视对图表的阅读。阅读不仅是对课本正文的阅读,還应特别注重对图表的阅读。要读懂图表中数据的确切含义,明确图表中的数据与题目文字的对应关系,对有坐标轴的图表,应特别注意横、纵坐标轴的确切含义。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当然,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过程,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完善。
一、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属于对数学规律理性认识的范畴。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模仿阶段、初步应用阶段和自觉应用阶段。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层教学目标,应将数学思想方法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整合,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如七年级可初步培养方程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二、注意学法的合理运用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并非总是探究性学习。数学知识有各种不同特点,若不加分析,一味的采用探究性学习,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反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此,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与所学知识的特点相联系,恰当地选择学习方式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哪些题材不适合于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呢?
(一)模式化操作为主的知识。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求解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知识点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很鲜有发现和创造的地方。
(二)知识点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学生一看便懂,若去探究便成了不需动脑思考的探究,失去学习的意义,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知识点本身就很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背景或本身很少甚至没有探究成分的内容。如单项式的概念。
对于上述知识的学习就适宜采用讲授学习的方式。探究学习和讲授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补充的关系,在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中交替展开,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对几何中某些定理的学习,就可先开展探究学习,用实验操作或联系实际对定理进行经验性的认识,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开展讲授学习,用理论推导证明定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
三、对教材资源进行恰当的利用
我们要用教材,要忠实于教材,但不要盲从教材,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环境、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利用。
(一)对数量的取舍
对教材上出现的例题或习题,不是有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就教多少,要恰到好处。当学生已经理解,说明火候已到,就可少练或不练了;如果学生还没有理解,说明数量不够,应当补充。
(二)对例题难易度的取舍
教材当中出现的例题或习题,无非是给我们指出一个学习与应用的方向,是给我们展示一个学习与应用的例子。例题或习题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教学。太难了学生望而生畏,不能下笔,丧失信心;题目太容易了又感觉没多大意义,少有成就感。因此,我们对例题或习题应适当改编、取舍,要以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原则。
(三)对背景知识的取舍
中国地域如此广阔,国情如此复杂,要让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背景知识时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材所给的背景知识,有些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不具有操作性,对此,我们可进行大胆的改编,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为原则。
四、重视对学生阅读教材的引导
对数学教材的阅读,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与一般文学作品不一样的阅读,它要求一字一句的阅读,是一种精确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课本,帮助他们发现数学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划记。对概念、定理中的关键词,用彩笔划出要点;对不懂的地方,应注上特殊符号;对例题所用到的知识点,应加以注明。
(二)有选择的阅读。为防止阅读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应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的阅读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在讲述一些语句结构叙述上相类似的定理时,要指导学生去反复阅读,识别它们在本质上的不同,达到深入思考其基本意义和作用的目的。
(三)重视对图表的阅读。阅读不仅是对课本正文的阅读,還应特别注重对图表的阅读。要读懂图表中数据的确切含义,明确图表中的数据与题目文字的对应关系,对有坐标轴的图表,应特别注意横、纵坐标轴的确切含义。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当然,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过程,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