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含悬移质泥沙(SPM)影响下水体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去除过程,采集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御临河中的原位水样和SPM,以DBP为供试试剂,在室内构建实验体系,设置4组实验:原水(对照)、原水-NaN3、原水-SPM-NaN3和原水-SPM,研究了扰动水体中DBP的光解、吸附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发现:水相中的DBP可通过直接吸收光电子诱导有机分子降解或在有色溶解性腐殖质(包括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中的发色团(苯环、羧基等)吸收电子产生活性中间体而诱导DBP发生光催化降解;在原水-NaN3实验组中,
【机 构】
: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含悬移质泥沙(SPM)影响下水体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去除过程,采集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御临河中的原位水样和SPM,以DBP为供试试剂,在室内构建实验体系,设置4组实验:原水(对照)、原水-NaN3、原水-SPM-NaN3和原水-SPM,研究了扰动水体中DBP的光解、吸附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发现:水相中的DBP可通过直接吸收光电子诱导有机分子降解或在有色溶解性腐殖质(包括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等)中的发色团(苯环、羧基等)吸收电子产生活性中间体而诱导DBP发生光催化降解;在原水-NaN3实验组中,在2种光解反应的作用下,24d后水相中DBP浓度降低了82.86%;SPM的吸附作用对DBP的去除效果不佳(0.63%),可能是由于DBP光降解产物及原位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会与DBP竞争SPM上的表面吸附位点;SPM附着生物膜对DBP的吸附-生物降解,导致水相中89.81%的DBP被去除.虽然24d内,各处理组DBP的去除率接近(82%~89%),但原水-SPM组中总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显著高于(P<0.05)其他组,表明在原水-SPM组中实现了 DBP的降解.
其他文献
一氧化氮标准气体在我国空气质量监测工作中广泛用于氮氧化物分析仪的校准,标准气体的质量对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量结果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建立了一套精确测量低浓度二氧化氮方法,并对一氧化氮标准气体产品中二氧化氮杂质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有少部分样品中存在较高浓度的二氧化氮杂质.进一步讨论了可能导致一氧化氮标准气体中二氧化氮杂质偏高的原因,及此种情况对化学发光法氮氧化物分析仪准确测量空气中氮氧化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了准确校准化学发光法氮氧化物分析仪,应关注一氧化氮标准气体产品中的二氧化氮杂质
苯甲地那铵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苦味剂,近年来被发现在欧洲水体中普遍存在.建立灵敏可靠的环境样品前处理分析方法对评价其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关键前处理过程参数,建立了水中苯甲地那铵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检出限以及线性范围.研究表明:当调节水样pH至8以上,采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小柱(200 mg,3 mL)富集水样,采用含体积分数2%甲酸的甲醇溶液洗脱时,该方法可获得最佳回收率;纯水和环境水样中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105%和89%~11
文章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与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适用配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美国替代方法检验机制和欧盟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效性验证的管理和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性评估的需求和国外相关管理及技术体系的可参考借鉴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明确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性评估内容、建立相关技术方法体系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性评估提出了整体工作建议设想,以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科学性、适用性的不断发展完善.
利用Morlet小波方法分析北京市2008~2017年PM2.5资料,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日变化、周变化、以及季节和年变化周期性特征,并且秋冬季的周期性特征显著高于春夏季.结合气象资料,包括水平风速、大气边界层高度、以及大气稳定度指数等,分析PM2.5不同周期性变化对应的主要影响机制表明:大气边界层过程是PM2.5日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导致PM2.5浓度白天低、夜间高.秋冬季PM2.5日变化幅度高于春夏季;天气过程是PM2.5周变化的主要机制,PM2.5浓度与天气变化过程带来的风速变化
2021年2~4月,利用AQMS-900VCM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对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气中11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在线观测,分析了春季南昌市大气中VOCs浓度水平、日变化,估算了各种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并基于PMF模型探讨了 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2-4月VOCs体积浓度为(146±40.1)×10 9,其中烷烃是主要的VOCs贡献者,占TVOCs的(56.6±19.1)%,其次是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卤代烃,分别占T
采用巯基乙酸改性玉米秸秆(MACS)为吸附剂,研究不同影响条件下其对Cu(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振荡速率为250r/min、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60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时,吸附去除效果最佳,Cu(Ⅱ)去除率可达97.94%.准二级动力学可准确描述MACS对Cu(Ⅱ)的吸附过程,在吸附温度为45℃时R2可达0.9994,吸附在60min后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在低温25~35℃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属非自发且放热过程;在高温40~60℃时
利用重污染城市临汾多个站点2018-2019年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临汾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空间自相关度和集聚模式,最后引入多站受体模型分析临汾市PM2.5潜在源区.研究发现,临汾市的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临汾盆地内的8个区县,包括尧都、襄汾、洪洞、霍州、侯马、古县、曲沃和翼城,这8个区县的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过50μg/m3,冬季平均浓度均超过100μg/m3.PM2.5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密切,临汾盆地内的8个站点空间自相关度很高,PM2.5高浓度区(高-高聚类)主要集中在
通过实际测试得到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热浸和昼间排放因子,结合北京市轻型汽油车保有量和车辆使用情况,基于MOVES模型评估北京市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国五和国六标准车辆的平均蒸发排放因子分为1.03,0.37g/test;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随行驶里程增加未出现明显劣化趋势;北京市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总量为8299.7t,约为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中THC的68.3%;若北京市国三车型全部置换为国六车型后,蒸发排放总量将降低 13.7%.
基于WRF-Chem模型,结合气象要素,从PM2.5浓度的消减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等方面模拟分析了煤改电政策实施前后京津冀地区采暖期(2018年11月~2019年3月)PM2.5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WRF-Chem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变化,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6和0.52,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对京津冀重点地区PM2.5减排效果明显,PM2.5日均减少量分布在0.2~6.1μg/m3,减少比例分布在1.2%~7.8%.PM25小时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 TiO2与TiOF2用于考察不同水质条件下紫外光催化控制还原BrO3-的效率.结果表明,TiO2在纯水中还原BrO3-的效率(120min还原78.5%)显著高于TiOF2(120min还原57.0%).但当体系中存在难降解有机物(莠去津)或天然有机物(腐殖酸)时,TiOF2还原BrO3-的效率则优于TiO2.TiOF2尤其在20μmol/L莠去津和20μmol/L BrO3-共存条件下展现了良好的同步降解莠去津和还原BrO3-的特性,在反应120min后,莠去津的降解率和Br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