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作为以培养美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业绩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1.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知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关键点,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例如,我指导《面具制作》这堂课,首先请四位同学戴上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面具表演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势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面具课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以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从满足学生的一些主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地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造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例如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
4.充分利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情感的特质往往能在个体或整体行为和态度中显露出来,经常发生而被镶嵌在个性之中,产生某种行为。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美术教学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寻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寻相关性。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多对学生鼓励和持肯定的态度,让学生看到探究成果,就能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发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贯穿探究活动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获得实效。
三、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与、指导及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我们推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体研究,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的探究知识的前台。
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和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融入信息交流。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关注学生真正的参与。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更为自由的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业绩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1.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巴班斯基),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知我们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力求找出关键点,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例如,我指导《面具制作》这堂课,首先请四位同学戴上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面具表演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势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面具课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以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从满足学生的一些主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地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造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例如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
4.充分利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情感的特质往往能在个体或整体行为和态度中显露出来,经常发生而被镶嵌在个性之中,产生某种行为。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寓美于情,以情育美,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美术教学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寻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寻相关性。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多对学生鼓励和持肯定的态度,让学生看到探究成果,就能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发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贯穿探究活动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获得实效。
三、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与、指导及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我们推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体研究,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的探究知识的前台。
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和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融入信息交流。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关注学生真正的参与。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更为自由的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