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镇是现代居民实际使用的活文物,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再现。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与对自然生态、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一样,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无法绕过也难以两全的课题。
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说,古镇,也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不能重复制造和再生);它的公共屬性(不论谁是创造者和保存者,在本质上都是历史的积淀或结晶,因而应该视作人类共同的创造和共有的财富);它的代表性与重要性,差异性与无限性(既有着难以替代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同时其代表范围和重要程度又各不相同,总体上的包罗万象与丰富多样,以及后代认知的阶段性和无限性),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它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无比珍贵。
同时,又因为它是众多的遗存单体的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它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往往远胜于其他各别的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针对城镇、街道、村落所具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针对其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做出了规定,其中便明确地规定了有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落的命名、规划与保护办法。
然而,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历史潮流,我们无法阻挡,古镇和生活在古镇的人们也无法阻挡。当人们为名城的破坏感到痛惜的时候,便更加珍惜这些得以幸免的古镇。
古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迹,它的最特别之处在于生活在其中的鲜活的生命。古镇和世世代代生活在古镇的人有着惊人的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力,他们的互动共生造就了古镇的弥足珍贵。
因此,当我们谈论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时,我们首先要确保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基本权利,他们也有改善生活、追求现代化便利的权利。如何兼顾个体发展和古镇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古镇,不同于某些历史建筑或历史园林的单体,它的环境保护是与单体保护同等重要的。古镇的保护须探讨它自身的规律。
刘德谦说,在当前幸存的古镇已经不多,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眼下又拿不出钱来或者没有人能够拿出足够的钱来进行抢救和保护的时候,旅游利用,不失为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或者它正是当前对少数幸存的古镇的一种最最及时的抢救。
古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旅游形态之一。周庄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先河,在1984年开展古镇旅游。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到周庄旅游的影响,江浙一代也纷纷走上古镇旅游的道路,开启了“旅游兴镇”之路。
古镇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既需要一些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能够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当一个古镇的旅游充分开发起来的时候,经济相应地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提高。
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有的古镇走入了“先开发,后治理”的怪圈,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无序开发,致使大量无法再生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有些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经济的突出作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原本浓厚的文化气息趋向商业化、商品化。在那里根本就感受不到一点浓厚的历史文化,反而让人感觉像是在喧嚣的城市一样,于是古镇的旅游休闲的功能完全被商业的功能替代了。
此外,古镇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这样古镇的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就被削弱了,丧失了其传统的特色,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无异。
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古镇的经济价值只是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衍生物。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类大型聚居地,古镇的空间布局,是古镇历史遗存的精髓,所以在保护上更需要精心又精心。刘德谦建议,为了实现严格认真的保护,也不妨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
古镇旅游开发保护和古镇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的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古镇资源的保护;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古镇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是一个依靠资源享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古镇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古镇的旅游产品开发应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展示当地的民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古镇旅游的朴实,同时还能造成地方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神秘感,产生区域的旅游动机,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源。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谈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关系时说,发展旅游业应该说是可以的,比如说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原来都很贫困,现在都好得不得了。发展旅游是绝对应该的,但是有一条不能过度,过度了,反过来就会成为破坏。
首都经贸大学研究生李晓艳说,所谓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古镇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古镇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古镇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在回归和享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和接受古镇的特色,并且承担保护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旅游活动。
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被动的保护,谨慎细微地留给后人享用,而是应当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度开发这些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逐步发展,更加有能力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与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法律措施和保护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文物工作的方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谢辰生表示,要发展旅游,而且旅游跟文物必须密切地配合,这样是双赢的局面。既有利于文物保护,也有利于发展旅游;如果不正确认识有可能变成两不利。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超越这个度,不能破坏,只有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才可以搞旅游。合理地安排在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利用,不失为是对古镇保护的多种方式中最佳的一种。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与对自然生态、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一样,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无法绕过也难以两全的课题。
古镇的保护须探讨自身规律
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说,古镇,也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不能重复制造和再生);它的公共屬性(不论谁是创造者和保存者,在本质上都是历史的积淀或结晶,因而应该视作人类共同的创造和共有的财富);它的代表性与重要性,差异性与无限性(既有着难以替代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同时其代表范围和重要程度又各不相同,总体上的包罗万象与丰富多样,以及后代认知的阶段性和无限性),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它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无比珍贵。
同时,又因为它是众多的遗存单体的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它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往往远胜于其他各别的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针对城镇、街道、村落所具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针对其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做出了规定,其中便明确地规定了有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落的命名、规划与保护办法。
然而,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历史潮流,我们无法阻挡,古镇和生活在古镇的人们也无法阻挡。当人们为名城的破坏感到痛惜的时候,便更加珍惜这些得以幸免的古镇。
古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古迹,它的最特别之处在于生活在其中的鲜活的生命。古镇和世世代代生活在古镇的人有着惊人的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力,他们的互动共生造就了古镇的弥足珍贵。
因此,当我们谈论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时,我们首先要确保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基本权利,他们也有改善生活、追求现代化便利的权利。如何兼顾个体发展和古镇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古镇,不同于某些历史建筑或历史园林的单体,它的环境保护是与单体保护同等重要的。古镇的保护须探讨它自身的规律。
刘德谦说,在当前幸存的古镇已经不多,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眼下又拿不出钱来或者没有人能够拿出足够的钱来进行抢救和保护的时候,旅游利用,不失为是对古镇保护的一种最佳方式,或者它正是当前对少数幸存的古镇的一种最最及时的抢救。
源于“利用”的“保护”
古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旅游形态之一。周庄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先河,在1984年开展古镇旅游。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到周庄旅游的影响,江浙一代也纷纷走上古镇旅游的道路,开启了“旅游兴镇”之路。
古镇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既需要一些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能够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当一个古镇的旅游充分开发起来的时候,经济相应地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提高。
然而,在古镇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有的古镇走入了“先开发,后治理”的怪圈,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无序开发,致使大量无法再生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有些古镇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经济的突出作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原本浓厚的文化气息趋向商业化、商品化。在那里根本就感受不到一点浓厚的历史文化,反而让人感觉像是在喧嚣的城市一样,于是古镇的旅游休闲的功能完全被商业的功能替代了。
此外,古镇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这样古镇的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就被削弱了,丧失了其传统的特色,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无异。
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古镇的经济价值只是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衍生物。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类大型聚居地,古镇的空间布局,是古镇历史遗存的精髓,所以在保护上更需要精心又精心。刘德谦建议,为了实现严格认真的保护,也不妨效法生态保护区的三个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办法,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便居民在安排自己生活改善和其他合理利用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分寸。
古镇旅游开发保护和古镇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旅游吸引物。我们既不能脱离国家和地方的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古镇资源的保护;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更不能以牺牲文物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古镇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是一个依靠资源享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古镇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古镇的旅游产品开发应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展示当地的民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古镇旅游的朴实,同时还能造成地方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神秘感,产生区域的旅游动机,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源。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谈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关系时说,发展旅游业应该说是可以的,比如说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原来都很贫困,现在都好得不得了。发展旅游是绝对应该的,但是有一条不能过度,过度了,反过来就会成为破坏。
首都经贸大学研究生李晓艳说,所谓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古镇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古镇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古镇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在回归和享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和接受古镇的特色,并且承担保护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旅游活动。
要关注保护的可持续性
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被动的保护,谨慎细微地留给后人享用,而是应当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度开发这些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济、技术条件的逐步发展,更加有能力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与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法律措施和保护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文物工作的方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谢辰生表示,要发展旅游,而且旅游跟文物必须密切地配合,这样是双赢的局面。既有利于文物保护,也有利于发展旅游;如果不正确认识有可能变成两不利。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超越这个度,不能破坏,只有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才可以搞旅游。合理地安排在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利用,不失为是对古镇保护的多种方式中最佳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