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终生倡导生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培育青少年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在当下政府主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重温陶行知的创新创业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匡正育人方向,汲取文化滋养,把创新创业理论付诸于当代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中,使意识形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民族复兴的财富与动力。这也是我们目前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创业教育;亲民亲物;教学做合一;当代启示
一、陶行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一生在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和实验,试图改变中国教育不尽人意的各种弊端,提出过诸多教育理念,也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活动,其中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中,那就是坚持生活教育和创新创业。他反对沿袭陈法和仪型他国的传统教育思维,主张敢探新理敢开新疆,并生利和利群,这正是我们今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一)“手脑双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以举例展开,求出创造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创造和心理(精神)创造,并论述创造与实践二位一体而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1]为此,他倡导“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把王阳明的知行观“翻半个筋斗”。陶先生说:“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在中国历史上,劳心者不动手,劳工者不用脑,导致学用分离,手脑不全,行动的养成,要从孩子幼小时就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表他行动的本能”[3],给孩子自由行动,而生活教育才是解放创造力和培育创造力的教育。
(二)“亲民亲物”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依托,方向上坚持“向前向上”,基本要求上坚持“二亲原则”。他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这也正是“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他批判“以天理压迫人欲”,“主张生活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达民之情,遂民之欲”,要解放人生。所谓生活的“向前向上”,总目标就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生活教育也就要发展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教育人民大众“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4]所以学校教育者要“亲民亲物”,培养创业立业并乐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代青年学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方法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批判大学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差:“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5]。他则十分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6]。所以做事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教学做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作为方法,达其“学用一致”;作为生活说明,“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7]。这是一个事物三个侧面,只是认识角度和强调的层面不同罢了。方法为目标和目的服务,“做”居于中心地位。
(四)“生利、利群”为创新创业追求的效果
陶行知认为,创新创业者必须使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有三个基本要素:健康的身体,有独立思想与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独立的职业。只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职业者,才有可能创业、生利和利群。陶行知指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而且他注重教育在人与物之间的衔接作用,教人运用工具和掌握“生利”的技能本领,“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8]。可见,他十分强调教育在创业和生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生利和利群既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人才立足于社会的目标,也是当代创业教育的终极期许。
(五)“探理开疆”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今天的教育家,下列两种必然要占居其一,方可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9]。陶先生这段表述说得何等好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无处不在,欲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必要条件的确需要这样“一流的教育家”。
二、创新创业的时代诉求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激活全民创业活动,近期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10]创新创业的主体在企业,顶层设计在政府,但创新创业的人才基础却在各级各类学校,百年大计,百业兴旺,教育为本,教育为基。回顾一下历史,这恰巧又与陶行知的创业创新思想相吻合。 (一)推进创业创新的意义与思路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开篇名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力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意见》中列出三大重要意义:(1)推进创业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2)推进创业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3)推进创业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工作思路,即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坚持改革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
(二)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创新
《意见》支持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指出: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团体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其次,特别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意见》指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企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把支持大学生创业专利为第二十三条,可见重视程度!
(三)推进创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
《意见》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1)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3)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4)健全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把企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从《意见》列出的体制机制改革对策看,涉及大高校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实训体系”、“知识普及及教育”等,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时代新要求。《意见》还就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就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政策要求和实施措施,以保证创业创新落到实处。
三、陶行知创新创业思想的当代启示
陶行知一生在力促创新创造教育,主张生利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是成为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创业置业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渠道与路径。在今天政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回眸陶行知的创业创新理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意义有价值的启示。
(一)置业创业伟大,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把“独立的职业”作为判断是否是个“完整人”的标准之一,而且认为残废人、依靠他人的人、为他人当做工具的、被他人买卖的、一身监管数事只拿钱不做事的,就是“不完全、命令式的人”[11]。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一致。转型期颂扬“创业创新”,呼唤“工匠精神”,鼓励“一技之长”,把意识形态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财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和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生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生利教育。社会既需要专业科技人才,而且需要更大数量的优质技术人才,带动社会创业置业立业。
(二)教学做合一,完善优化育人过程
陶行知一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而且提出“教学做”的过程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工作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二是以事物之历史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三是各学科各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的教学做过程。[12]可见,陶行知特别注重做,做是目的,教和学均为手段。针对今天“培育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质疑,确实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以生活教育取代功利教育,以职业教育取代“学而优则仕”,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为老百姓谋福利,为整个中国谋福利”,“为整个人类谋福利”,能够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责任担当的实干家。[13]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首先要调整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再次,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解决人才培养的水土和气候问题。恢复高考四十年,学校一味追求高大上,人才培养一味追求博精神,注重少数而舍弃多数,注重虚名和形式而忽视内涵和本质,这种风潮到了该调整甚至要“革命”的时候了。近期有评论员提出“颠覆式创新”[14]的观念,针对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该提出特别适用。教学做合一,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需要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需要育人全过程的改革,而且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打破隔膜与拆除樊篱,协同优化育人环境
创新创业需要适宜的环境,培育创业创新人才也需要适宜的育人环境。《意见》在营造创业环境中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新创业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15]作为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即教育来源于生活,依靠生活,服务生活。它是冰天雪地穷人的小棉袄和窝窝头,而不是富人的黄金钻戒和奢侈品。在教育表现方式上,课程设计要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而不是不切编辑的空洞理论。在学生智能培养上,重知识更重实际应用,“一招鲜吃遍天,招招中而招招松”,手握一技独闯天下。香港科技大学前任校长在回答“钱学森之问”时指出:“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培育发明创造人才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的要他们去赚钱,要放长线,钓大鱼。”“创造发明人才不需要太多,但需要很多创新创业人才。”发明创造人才生长,需要自由开放的环境。分层次培养人才,别指望让所有人变成爱因斯坦。[16]可以推断,我们今天的高校得了“重感冒”,要改变目前各级院校都盲目办成一流大学的狂热症和浮躁症,使高校更趋实际更接地气,使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有安身立命的技术和本领。 (四)借鉴“生利”教育,培育青少年创业主体意识
陶行知在强调生利主义教育时认为创业就要“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态度坚定地反空谈生活和空谈教育。近期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五届华创会上,会议聚焦创新创业主题。中央政治局近期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指出“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优秀企业作为出发点”。认为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任务。[17]可见,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扶持实体经济和企业创业,就要地抵制和打击投机和欺诈,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法律保障。在华创会上,桥梁工程大师邓文中表示:创新的核心在于“不同的个人”;科研是把财富转变为只知识,创业是把知识转变为财富;鼓励创新必须现先有接受创新的心态。[18]
高等学校如何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之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除了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匹配、营造环境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有敢于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职业境界、人品态度及其崇业敬业心里,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设计深远而持久的。其次,青年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邓文中引用了孙中山的三类人观点:“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19]并认为先知先觉者适于创新,后知后觉者适于创业,不知不觉者适于守业,创新创业主要依据前两类人。依据青年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有的放矢,胸中有数,把最适宜于创业的那一拨人培育成为未来优秀企业家。其三,教育青年学生固守本业,尊重别人。社会需要各行业各层次各类别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扬长避短,尊重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理想社会的追求目标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司其位,和谐共处。作为青年人,选择人生目标和择业方向十分重要,鼓励适宜者在创新创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其四,培育青年责任担当意识。习近平近期给全国青联学联的贺信中指出:青年人要“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他希望青年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一代。[20]青年人不要辜负了时代的期望和使命,勇敢地担当起创新创业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忠诚和努力。
参考文献:
[1][2][3][5][6][9]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73,474,475,6,7,470.
[4][7][12][13]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75,77-78,208,206.
[8]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3.
[10][1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R].中国政府网,2015-06-16.
[11]陈晴,董保良.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3):4.
[14]刘林德.颠覆与坚定不矛盾[N].长江日报,2015-07-27(1).
[16]胡雪璇.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N].长江日报,2015-07-3(2).
[17]新华社.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优秀企业作为出发点[N].长江日报,2015-07-31(15).
[18][19]肖娟.创新是科研连接创业的桥梁[N].长江日报,2015-07-3(2).
[20]黄小希.习近平向全国青联学联会议发贺信勉励青年[N].中国教育报,2015-07-25(1).
(作者单位:陈晴/武汉体育学院;孙泽文/荆楚理工学院)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创业教育;亲民亲物;教学做合一;当代启示
一、陶行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一生在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和实验,试图改变中国教育不尽人意的各种弊端,提出过诸多教育理念,也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活动,其中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中,那就是坚持生活教育和创新创业。他反对沿袭陈法和仪型他国的传统教育思维,主张敢探新理敢开新疆,并生利和利群,这正是我们今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一)“手脑双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以举例展开,求出创造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创造和心理(精神)创造,并论述创造与实践二位一体而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1]为此,他倡导“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把王阳明的知行观“翻半个筋斗”。陶先生说:“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在中国历史上,劳心者不动手,劳工者不用脑,导致学用分离,手脑不全,行动的养成,要从孩子幼小时就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表他行动的本能”[3],给孩子自由行动,而生活教育才是解放创造力和培育创造力的教育。
(二)“亲民亲物”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依托,方向上坚持“向前向上”,基本要求上坚持“二亲原则”。他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这也正是“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他批判“以天理压迫人欲”,“主张生活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达民之情,遂民之欲”,要解放人生。所谓生活的“向前向上”,总目标就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生活教育也就要发展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教育人民大众“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4]所以学校教育者要“亲民亲物”,培养创业立业并乐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代青年学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方法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批判大学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差:“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5]。他则十分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6]。所以做事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教学做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作为方法,达其“学用一致”;作为生活说明,“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7]。这是一个事物三个侧面,只是认识角度和强调的层面不同罢了。方法为目标和目的服务,“做”居于中心地位。
(四)“生利、利群”为创新创业追求的效果
陶行知认为,创新创业者必须使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有三个基本要素:健康的身体,有独立思想与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独立的职业。只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职业者,才有可能创业、生利和利群。陶行知指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者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而且他注重教育在人与物之间的衔接作用,教人运用工具和掌握“生利”的技能本领,“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8]。可见,他十分强调教育在创业和生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生利和利群既是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人才立足于社会的目标,也是当代创业教育的终极期许。
(五)“探理开疆”的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今天的教育家,下列两种必然要占居其一,方可算为第一流的人物:“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9]。陶先生这段表述说得何等好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无处不在,欲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必要条件的确需要这样“一流的教育家”。
二、创新创业的时代诉求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激活全民创业活动,近期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10]创新创业的主体在企业,顶层设计在政府,但创新创业的人才基础却在各级各类学校,百年大计,百业兴旺,教育为本,教育为基。回顾一下历史,这恰巧又与陶行知的创业创新思想相吻合。 (一)推进创业创新的意义与思路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开篇名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力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意见》中列出三大重要意义:(1)推进创业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2)推进创业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3)推进创业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工作思路,即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坚持改革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
(二)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创新
《意见》支持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指出: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团体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其次,特别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意见》指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企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把支持大学生创业专利为第二十三条,可见重视程度!
(三)推进创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
《意见》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1)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3)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4)健全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把企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从《意见》列出的体制机制改革对策看,涉及大高校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实训体系”、“知识普及及教育”等,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时代新要求。《意见》还就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就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政策要求和实施措施,以保证创业创新落到实处。
三、陶行知创新创业思想的当代启示
陶行知一生在力促创新创造教育,主张生利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是成为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创业置业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渠道与路径。在今天政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回眸陶行知的创业创新理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意义有价值的启示。
(一)置业创业伟大,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把“独立的职业”作为判断是否是个“完整人”的标准之一,而且认为残废人、依靠他人的人、为他人当做工具的、被他人买卖的、一身监管数事只拿钱不做事的,就是“不完全、命令式的人”[11]。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一致。转型期颂扬“创业创新”,呼唤“工匠精神”,鼓励“一技之长”,把意识形态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财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和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生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生利教育。社会既需要专业科技人才,而且需要更大数量的优质技术人才,带动社会创业置业立业。
(二)教学做合一,完善优化育人过程
陶行知一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而且提出“教学做”的过程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工作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二是以事物之历史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三是各学科各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的教学做过程。[12]可见,陶行知特别注重做,做是目的,教和学均为手段。针对今天“培育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质疑,确实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以生活教育取代功利教育,以职业教育取代“学而优则仕”,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为老百姓谋福利,为整个中国谋福利”,“为整个人类谋福利”,能够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责任担当的实干家。[13]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首先要调整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思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再次,营造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解决人才培养的水土和气候问题。恢复高考四十年,学校一味追求高大上,人才培养一味追求博精神,注重少数而舍弃多数,注重虚名和形式而忽视内涵和本质,这种风潮到了该调整甚至要“革命”的时候了。近期有评论员提出“颠覆式创新”[14]的观念,针对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该提出特别适用。教学做合一,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需要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需要育人全过程的改革,而且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打破隔膜与拆除樊篱,协同优化育人环境
创新创业需要适宜的环境,培育创业创新人才也需要适宜的育人环境。《意见》在营造创业环境中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新创业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15]作为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即教育来源于生活,依靠生活,服务生活。它是冰天雪地穷人的小棉袄和窝窝头,而不是富人的黄金钻戒和奢侈品。在教育表现方式上,课程设计要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而不是不切编辑的空洞理论。在学生智能培养上,重知识更重实际应用,“一招鲜吃遍天,招招中而招招松”,手握一技独闯天下。香港科技大学前任校长在回答“钱学森之问”时指出:“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培育发明创造人才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的要他们去赚钱,要放长线,钓大鱼。”“创造发明人才不需要太多,但需要很多创新创业人才。”发明创造人才生长,需要自由开放的环境。分层次培养人才,别指望让所有人变成爱因斯坦。[16]可以推断,我们今天的高校得了“重感冒”,要改变目前各级院校都盲目办成一流大学的狂热症和浮躁症,使高校更趋实际更接地气,使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有安身立命的技术和本领。 (四)借鉴“生利”教育,培育青少年创业主体意识
陶行知在强调生利主义教育时认为创业就要“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态度坚定地反空谈生活和空谈教育。近期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五届华创会上,会议聚焦创新创业主题。中央政治局近期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指出“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优秀企业作为出发点”。认为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专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企业活力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任务。[17]可见,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扶持实体经济和企业创业,就要地抵制和打击投机和欺诈,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法律保障。在华创会上,桥梁工程大师邓文中表示:创新的核心在于“不同的个人”;科研是把财富转变为只知识,创业是把知识转变为财富;鼓励创新必须现先有接受创新的心态。[18]
高等学校如何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之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除了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匹配、营造环境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有敢于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职业境界、人品态度及其崇业敬业心里,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设计深远而持久的。其次,青年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邓文中引用了孙中山的三类人观点:“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19]并认为先知先觉者适于创新,后知后觉者适于创业,不知不觉者适于守业,创新创业主要依据前两类人。依据青年人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有的放矢,胸中有数,把最适宜于创业的那一拨人培育成为未来优秀企业家。其三,教育青年学生固守本业,尊重别人。社会需要各行业各层次各类别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扬长避短,尊重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理想社会的追求目标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司其位,和谐共处。作为青年人,选择人生目标和择业方向十分重要,鼓励适宜者在创新创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其四,培育青年责任担当意识。习近平近期给全国青联学联的贺信中指出:青年人要“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前进要奋力,干事要努力”。他希望青年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一代。[20]青年人不要辜负了时代的期望和使命,勇敢地担当起创新创业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忠诚和努力。
参考文献:
[1][2][3][5][6][9]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73,474,475,6,7,470.
[4][7][12][13]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75,77-78,208,206.
[8]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3.
[10][1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R].中国政府网,2015-06-16.
[11]陈晴,董保良.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3):4.
[14]刘林德.颠覆与坚定不矛盾[N].长江日报,2015-07-27(1).
[16]胡雪璇.中国有太多“准大师”去赚钱了[N].长江日报,2015-07-3(2).
[17]新华社.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优秀企业作为出发点[N].长江日报,2015-07-31(15).
[18][19]肖娟.创新是科研连接创业的桥梁[N].长江日报,2015-07-3(2).
[20]黄小希.习近平向全国青联学联会议发贺信勉励青年[N].中国教育报,2015-07-25(1).
(作者单位:陈晴/武汉体育学院;孙泽文/荆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