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刚持佛是印度梵语意译,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此尊佛像头戴五叶式花冠,顶束高葫芦发髻,面相端庄,神态宁静。其上身,双肩搭帔帛,胸前饰项圈、长链,下身着裙,手足有钏镯装饰,是明代年间典型的达克风格造像样式中常见的特征。此外,其双腿盘坐于仰式束底的上半莲座上,该莲花瓣做工精细,饱满圆润。此佛像整躯造型大方,体态优美,法相庄严,做工讲究,底部原封脏,为十五世纪佛造像的典范之作,参考国内外拍卖价格其应在人民币300万元以上。
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他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我国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擅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隋唐时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藏传佛像除了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除了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这些佛像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他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我国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峰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擅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隋唐时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藏传佛像除了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除了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这些佛像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