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视域下的乡村环境治理路径创新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环境治理非正式制度通过生态文化激励、社会资本约束、社会舆论引导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支撑,能够为塑造村民环境友好行为、协调环境利益冲突、优化合作治理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制度运转绩效提供有力保障.传统非正式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较大变迁,引发乡村环境破坏行为约束乏力、环境纠纷和对抗性冲突增多、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相对困难、环境法律法规政策执行绩效较低等治理困境.为从根本上优化乡村环境治理,加快新时代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培育传统优秀生态道德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文化、重塑乡村社会关系网络联接机制、重构乡村公共舆论空间、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创新.
其他文献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既面临治理情境与治理任务的重大变革,也作为科层体制与基层社会的结合点,面临多重治理需求的调整.外在环境的变化,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内部组织的调适予以回应.田野调查发现,T镇政府将政府结构分设为党政班子领导下的条线部门、管理处以及行政服务中心三部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三类机构在岗位设定、职能设置、人事安排等方面各不相同,却通过内务与外务、前台与后台、政务与事务等运行机制有机链接起来.总体上看,乡镇政府的整体性调适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与灵活性,能有效回应治理
回望历史,英国、苏联、美国三个全球性大国在构建内外循环过程中各具特点,提供了可供汲取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展望未来,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四要四不能"."四要"是指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发挥内部竞争的作用,要重视发展国际循环,要认清单边自由贸易的内生脆弱性;"四不能"是指在双循环发展中不能以不平等与非共赢为原则,不能走产业空心化之路而应追求"五更"式发展,不能不考虑经济的服务化和金融化潜藏的隐忧,不能追求主权货币的超然权力.
法律体系往往被看成法律的代名词,体系性也被视为法律的内在属性.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体系性是法律体系的内在属性,但法律不等于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法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是法学认识和法律实践的成果.从政治条件、理论观念与立法实践上综合来讲,西方一些国家在19世纪才形成法律体系.在法律体系和法律的体系性问题上,要避免片面和僵化的观点,正确把握法律体系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形式性与实质性、静态性与动态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5年6-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郊水厂建设范围内清理了两座北朝墓葬.墓葬均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M22出土的砖志表明墓葬年代为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墓主系纥干莫何弗.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固原地区北朝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纥干莫何弗砖志的发现,说明北周时在原州(今固原)存在着纥干氏一系.这两座墓具有较为明确的毁器习俗,毁器集中在带具和陶器这两类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近代中国币制改革最为频繁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经济学者瞄准时代需要,立足国内实情,发挥理论专长,提出了较为丰富的币制改革思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经济学者对货币本位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纸本位是大势所趋,但金属本位更适宜当时中国实际,为实施"废两改元"提供了参考.1934年,中国经济学者对货币本位该如何应对美国《白银收购法案》引起的银价上涨进行了热烈探讨.一些学者主张实行与国际银价脱钩的金属本位,一些学者则指出纸本位存在通货膨胀风险,这些观点都与1935年法币政策相左.20世纪4
体面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正义制度的保障.从正义视角考察体面生活,首先需要理解体面生活的含义.体面生活是基于个体的自由选择、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得体、有尊严并且可以为一般人所接受的生活.从制度正义的视角考察体面生活,就需要立基于正义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从底线正义的角度出发,体面生活需要的满足不能低于最低底线;从多元正义的角度出发,体面生活包含了一系列善品要求.基于需要的体面生活也要警惕需要所带来的欲望黑洞,应当立足客观的社会环境而确定需要的标准.从正义的能力理论出发,体面生活需要关注个体的能力增长,使之有能力创造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科学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理论逻辑与核心要义.在理论层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统筹把握供给与需求、内需与外需的辩证关系,推动构建以内需为基础、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的需求体系.在实践层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要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基本面系统推进,高质量地全面促进消费需求以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高水平地系统拓展投资空间,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蒋笪里土墩采用“丰”字隔梁法发掘了10座春秋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墓坑较为明确,以熟土浅坑为主.墓葬群以主墓为中心呈向心型布局,整体排列有序.其中,中心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内分布的柱洞应是祭祀建筑遗存,甬道内存在大量焚烧祭祀痕迹,中心墓堆筑有专属的封土墩;围绕中心墩周边有9座竖穴浅坑墓,再进行封土后形成了土墩的基本面貌;在土墩北侧外缘发现同期的祭祀器物群10处;结合土墩墓的相关发现来综合认识,土墩墓器物群应存在随葬器物群、陪葬器物群和祭祀器物群等三类,其中祭祀器物群应与墩体成型后的祭祀活动相关
始于东三省官制改革的交涉使,是清政府创设的首批专办省级对外交涉官员.然此时的交涉使未脱督抚属官之窠臼,也未建立起与外务部的直接联系,并主要由督抚奏保而得任.志在集权以实现外交一元化管理的外务部,便将对交涉使的任命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虽扩张了部权,但并未完全解决矛盾.这表面上体现为清廷与地方督抚之间的权力冲突,实则体现了清廷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以及督抚权力的膨胀,从侧面说明清末统治集团所面临的内政困局.
政策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机制、过程、机构三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条块关系的政策协同是国家治理模式得以稳定运行的前提;以"目标—工具—结果"为导向的政策协同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多主体良性协同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策协同存在着主体架构重叠与角色缺位、政策目标与政策效能在客观上相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可能冲突、政策协同的可持续性及评估体系有待加强等不足.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协同创新需要从优化系统设计、提高政策